區域地理論文

學識都 人氣:3.16W

地理是研究地質環境的一門學科,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區域地理論文,歡迎參考閱讀!

區域地理論文

高中地理野外調查與考察能力的培養分析

摘要:高中地理新課程提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要求,倡導開展探究性的學習活動,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地理實踐活動的開展也不盡如人意,研究如何有效開展地理實踐活動,提高學生野外調查與考察能力,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對落實新課標要求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地理實踐能力;基本步驟;基本要求

自新課標改革以來,降低了對具體地理知識內容的要求,基於案例爲載體的地理課程編排,突出對地理科學素養和能力的培養。《課程標準》提出的設計思路:要求學生既要學會整理、分析地理事實,又要學會運用地理基本原理探究地理過程、地理成因等。以人教版爲代表的地理教材,在每章節之後都有相應的地理實踐或實驗活動。實踐教學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的實際操作爲主,使其獲得感性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綜合素質的實踐性教學活動。[1]所以結合自然或人文問題,進行探究性實踐活動,可達到學以致用,提高學生地理素養的目的。實踐性是地理學科最顯著的特徵,但現實的情況是各校真正落實開展的地理活動次數不足,更談不上說保證活動課的質量和提高學生的素質和實踐能力。高中地理還是受到高考指揮棒的影響,地理課程還是以應試知識和能力爲主導,課程計劃中的地理活動受到課時、教師能力水平、活動地、安全等各種因素影響,導致學校真正開展的地理活動寥寥可數。隨着新課程改革的深入,開發或設計安全性高、耗時少、實效強的地理調查和考察活動,成爲大勢所趨。開展地理實踐活動,是落實“生活的地理”“有用的地理”“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的新課程理念的重要途徑。[2]所以自2011年以來,筆者在這一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發揮鄉鎮學校優勢,爭取社會資源的支持,保證每學期活動和實驗不少於3次。地理實踐活動的開展,既改變了傳統教育模式低效率的地理知識的傳承,也提高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還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創新能力的提高產生積極的影響。現就高中地理實踐活動開展做些闡述。

一、地理調查與考察的基本步驟

(一)根據區域特點,指導教師預先踏勘

地理調查與考察要成爲地理教學的重要一環,指導教師必須對調查與考察的區域進行預查、分析,選擇適宜的調查線路和觀測點,一個好的觀測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特別是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觀測點蘊藏豐富的地理知識和原理,通過這個觀測點,既能夠驗證課堂上的理論知識,又能夠激發學生思考,引導做出探究評價。

(二)根據課程標準,選定調查與考察課題

根據地理課程標準活動建議,考慮學生興趣和學情,並結合地理調查考察的要素特徵,必須事先精心選定調查課題。沒有主題,便沒有探索的目標和方向,也就無從進行考察。因此,學生的地理考察活動,是以學生確定主題爲重要前提的。[3]選定調查課題應與地理教科書上的內容有密切的聯繫,結合學生的健康狀況、知識水平、社會熱點。由於受到調查時間和操作的可行性限制,建議調查的課題應該小而具體,這樣有利於操作,有利於考察目的的實現。

(三)預先了解區域概況,確定調查與考察方案

由於地理調查與考察的場所主要在室外,因此在開展地理調查與考察活動前要事先制定調查與考察的計劃方案、安全預案,利用GoogleEarth,向學生介紹調查與考察地區的地形地貌、地理環境、主要觀測點,主要的實習內容和注意事項。要求學生帶着問題去調查考察並隨時作好記錄(可以利用觀察、描述、草圖、攝影攝像等記錄地理對象的形態、分佈、性質、變化過程等)。活動方案可以參考學生意見(如活動時間、小組分工、項目設置)來制訂,這樣有利於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凸顯學生在活動中的主體性。

(四)發掘鄉土資源,切合調查和考察要求

鄉土地理資源就是學生生活的地域,調查考察便利,貼近生產生活實際。學生對此有一定的瞭解,對相關的問題有一些思考體會。另一個方面,“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親自到野外去觀察、去研究,在野外考察過程中,學生可以找到自然地理概念的原型,使抽象的地理概念更加具體化、形象化、直觀化。學生通過對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相關內容的學習,對大氣、水體、地表形態及人文地理的特徵有了一定的認識。只有將課堂理論認識與實踐相結合,才能實現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提高了地理實踐能力,培養了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

(五)資料整理與圖件清繪,撰寫調查與考察報告

在學生調查與考察活動結束後,要對記錄和蒐集到的文字資料加以整理,對觀察、調查的各項數據進行分析,把在實習中取得的各項資料系統化和條理化,爲撰寫調查與考察的報告提供佐證。調查與考察報告是地理實踐活動的具體成果之一,撰寫地理報告一方面鞏固了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使學生明確野外實習的收穫和存在的問題。在地理調查與考察工作結束後,以小論文、討論會、成果PPT展示會等形式彙報。撰寫的調查與考察報告需論點前後一致,論證充分。調查報告也不應該只是文字描述說明,如果能附加各種圖表、照片,可以使論述及結論更簡明、清楚和富有感染力與說服力。

二、地理調查與考察活動組織指導的基本要求

(一)保證安全性

教師要熟悉調查和考察地點,詳細勘探區域地形地貌,尤其對有潛在危險的地段要做到心中有數,在一些危險的地段要做好提醒,安放警示標誌,同時要了解附近的醫療急救機構,每個學生購買當天的旅遊保險。考察前進行安全教育,要讓學生牢記安全規則,這是確保調查和考察活動安全重要一環。

(二)強調全程性

它要求從地理活動的準備到結束,地理教師應該給予全程跟蹤指導。學生在設計活動計劃、方案時給予一定指導,在活動開始前對學生進行思想動員、分組分工,保證每個學生都有觀察的機會。堅持地理教育目標的整體優化,使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全面發展。例如,在海水侵蝕—堆積地貌觀測活動前交代注意事項;在活動過程中,定期檢查各小組活動的進展情況,協調、控制各小組活動的進度,指導研究思路、方法;在活動結束後,進行總結指導。

(三)堅持自主性和指導性相結合

在地理調查與考察實踐活動過程中,一方面要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事實表明,學生的獨立感、自信心及創造精神的養成往往得益於學生的自主活動,在以學生爲主體的活動中反覆強化、日益突出。因此,在地理實踐活動時,應讓學生獨立參與觀察地理事象、記錄數據、親自動手操作考察儀器、採集標本。另一方面教師要始終擔任指導員的角色,交給學生考察調查的的順序與方法,在活動過程中,當學生遇到困難而又無法解決時給予適當的幫助。如在測量水稻土層結構活動中,教師應該講解測量方法,並做好示範,讓學生以此類推。

高中地理教學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摘要:近些年來,高中新課程改革在全國有條不紊地進行着。高中地理作爲新課程改革的重點,對地理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地理教學在開闊學生的地理視野,促進學生更好地認識地球等方面發揮着重要的作用。高中是學生學習地理的關鍵性階段,所以必須貫徹高中地理新課改的精神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發揮主導作用,創新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自主探究能力,活躍課堂氛圍,促進地理有效教學。

關鍵詞:高中地理;自主探究;能力;有限學習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中強調,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堅持貫徹“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創新地理教學模式,通過組織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地理實驗活動,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在整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創新精神、探究本領和合作意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傳統的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普遍採用講授式的教學模式,即在課前按照課標進行備課,在課堂上按照目錄進行講授。這種教學模式不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很難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習水平。所以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很有必要。本文通過分析三種新型的高中地理教學模式,希望爲新課改下的高中地理有效教學提供借鑑。

一、創設合理教學情境,促進學生的有效理解

在高中階段,由於有些地理知識對學生來說比較難理解,所以教師在教學中給學生創設具體的、合理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可觀的、可觸摸的教學情境中感受地理學習的魅力,從而促進教師的高效教學和學生的有效理解。例如,在講高中地理《地球的運動》的時候,由於本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熟悉掌握地球自轉和公轉的一些基本知識點,理解由於地球自轉和公轉而造成的晝夜交替現象、時差特點和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不斷培養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地理事物。在進行本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給學生準備好投影儀、地球儀、手電筒和發光的太陽模型,在課堂上給學生現場演示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基本規律,使學生進行現場觀察,並發現一些基本的運動規律。這種現場演示的教學模式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後,教師繼續給學生講述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知識,即“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基本特徵,晨昏線的判斷方法,一些地方時的計算方式,四季的劃分方式以及劃分依據”等,學生就會很輕鬆地理解課本知識。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給學生設置具體教學情境的模式提升了學生的理解能力,促進了有效學習。

二、引進“翻轉課堂”,促進學生自主思考

“翻轉課堂”作爲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即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變傳統的單調“講授”課爲現在的“學生主動學習”課,使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要想進行一堂完整的“翻轉課”,必須要協調三個內容,也就是合理的網絡環境、自覺的學生和充足的時間。例如,在講高中地理《水資源的合理利用》的時候,由於本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熟悉掌握我國水資源的總體分佈概況和基本特點,理解水資源對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重要影響,從而樹立節約用水的重要意識,尊重自然規律,促進人類和諧發展。在進行本課教學之前,教師先在多媒體上給學生列出一系列的問題,即“世界上降水量和徑流量最多的是哪個洲?最少的是哪個洲?目前我國水資源的分佈狀況是什麼樣的?水資源對我國經濟發展有什麼樣的重大影響?”教師指導學生帶着這些問題去閱讀課本,尋找合適的答案,並與同伴進行討論。學生在尋找答案的同時,通過自己的思考又提出了一些新的問題,即“目前我國水資源的利用狀況是什麼?爲了節約用水,我國現在採用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呢?”之後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總體的分析,促進了學生的自主思考和有效理解。

三、引進“微課”教學,提升學生學習水平

“微課”作爲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即教師在上課之前給學生錄製一個幾分鐘的小視頻,在小視頻裏面對本課的重點和難點進行一一介紹,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一個宏觀的瞭解,從而促進有效學習。例如,在講高中地理《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時候,由於本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熟悉掌握城市的形態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係,通過一些具體的實例去理解分析城市裏各個功能區的形成特點以及區位特徵,逐漸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在進行本課教學之前,教師給學生播放一個小視頻,在小視頻裏面通過動態圖畫的形式對本課的重點和難點進行一一講解,即“城市的地域形態特點和分佈結構,經濟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區的作用,城市地域形態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重要聯繫”等,使學生對本課的知識有一個宏觀的印象,便於後面的學習。之後教師結合視頻給學生講述課本上的相關知識,進一步加深學生的印象,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這種“微課”教學一方面減輕了教師的工作負擔,另一方面促進了學生的有效學習。在高中地理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創新地理教學模式,通過組織各種各樣的地理教學活動,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氛圍,還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TAGS:論文 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