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的悲劇

學識都 人氣:3.12W

緒  論

俄狄浦斯的悲劇

 

縱觀自古至今的文學批評,幾乎所有西方著名批評家、美學家和哲學家都就索福克勒斯的悲劇《俄狄浦斯王》發表過自己的看法,俄狄浦斯的悲劇不僅成爲西方文學批評史中1個持久的話題,而且成爲整個世界思想史中1個永遠的神話。對於俄狄浦斯的悲劇原因的理解也是觀點衆多說法不1。

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就索福克勒斯的這部作品被視作悲劇的典範,並前後1共被提到7次,在他看來,俄狄浦斯是1個典型的悲劇人物,因爲他“不10分善良,也不10分公正,而他之所以陷於厄運,不是由於他爲非作惡,而是由於他犯了錯誤。” ①亞里士多德把俄狄浦斯的悲劇定在俄狄浦斯本人身上,也由於此觀點的提出引起了批評家長久的爭論。除此之外,更多的人把俄狄浦斯的悲劇稱爲命運悲劇。我國的學者,如許紓在她的《悲劇命運形式新探——重讀經典<俄狄浦斯王>》中就以俄狄浦斯的命運爲線索,從形式的視角說明悲劇是1個具有必然性的完整的命運幻象,並剖析悲劇精神用命運形式來表達的原因及其所取得的效果。到1900年弗洛伊德又提出新的觀點,那就是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結”。他發現在他的許多病人中都有殺父娶母的衝動,而他認爲,這種“俄狄浦斯情結”是與生俱來的',它潛藏在無意識中不易被發現,它來自於人的自我本能和性本能。在性蕾期這1個階段的小孩對自己的異性父母感興趣,而排斥同性父母,形成3角關係,即男孩子喜歡母親,而女孩子喜歡父親,反抗母親,呈現所謂的“俄狄浦斯”情結,如果在以後的“心1性”發展過程中,再遭受挫折,停滯下來,那麼“俄狄浦斯”情結就將長久的固留,使之呈現許多反常的表現。②弗洛伊德認爲,弒殺的目的是爲了同父親爭奪母親,想把父親當作競爭對手除掉,因此戀母情結就成爲了悲劇的原因。弗洛伊德的這1觀點在原文中也由此得到論證。在弗洛伊德的“戀母情結”觀點提出來之後,俄狄浦斯的悲劇原因的探討的觀點就越來越多了。有代表性的觀點如下:王昌樹在他的《“俄狄浦斯”情結的消解——兼談藝術價值生成》中把“俄狄浦斯”情結作爲人類心靈深處的無意識原型,不僅從弗洛伊德的觀點去理解悲劇原因,並能從弗洛伊德的觀點中得到藝術美的啓示。孟德羣則在《俄狄浦斯的錯誤及其人生啓示意義》指出俄狄浦斯悲劇原因還是逃不出命運之神的操控,另外他更爲大膽地提出是由俄狄浦斯的性格讓他出現選擇性錯誤造成的。更有甚者,如李紫紅就在《俄狄浦斯王悲劇新探》中從後現代的語言學理論中得到啓發,認爲是語言的神奇力量造成了他的悲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