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基礎年級與高三歷史教學銜接之淺見論文

學識都 人氣:2.82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論文吧,論文是討論某種問題或研究某種問題的文章。寫起論文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做好基礎年級與高三歷史教學銜接之淺見論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做好基礎年級與高三歷史教學銜接之淺見論文

【摘要】本文將從構建歷史知識結構、培養學生用聯想法學習歷史、注重文字表達能力的訓練三個方面來談關於做好基礎年級與高三歷史教學銜接,縮短高三歷史教學與高考的距離,扭轉兩段脫節現象的問題。並闡述基礎年級歷史教學的現狀及原因,以期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好基礎年級與高三歷史教學的銜接工作,確保教學質量。

【關鍵詞】基礎年級;高三年級;歷史教學;階段性銜接

近年來,歷史學科在教學環節上的不合理設置,使基礎年級學生知識體系欠缺和能力培養不足,導致基礎年級與高三歷史教學的脫節與斷層。學生忽視知識的全面掌握,淡化了能力培養,一些學生動口不會總結,動手不能分析,動筆不會敘述,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不能作簡要評價,只會識記現成的結論,學習方法機械,知識不紮實。這樣的基礎無法適應高三複習的要求。而目前高考則屬於選拔性考試,對學生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如果基礎年級的學習沒有打下相當堅實的基礎,使兩個階段明顯斷層,造成基礎年級歷史教學精力和時間的巨大浪費,而高三學習則特別緊張,我校這種狀況尤其明顯,高一抓會考,高二把文科班的歷史課課時壓縮到一週2課時,讓學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數、理、化、生的會考中,並且現實中人們重理輕文的觀念導致文科生源差,這樣選擇文科的有不少是在“混科”。讓高三這個“承前啓後”的階段忙於收拾前一階段,衝刺後一階段,負擔之重,可以想見。針對歷史教學這一現狀,本人想就關於如何做好基礎年級與高三歷史教學銜接談些自己的看法,望同仁指正。

高一歷史教學是一個打基礎培養能力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的歷史教學對歷史學科的可持續發展很重要。這一時期是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知從感性認知向理性認知的.一個轉型時期。高一歷史又實行開卷考試,這讓學生從心理上不重視歷史知識的積累。再加上大部分學生重理輕文觀念比較濃厚,這一現狀對高中歷史教學非常不利。爲克服高中歷史教學的這些弱勢。我首先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理性認知興趣。我們都清楚學生對學習內容本身產生興趣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由直觀形象引起的感性認知興趣,一種是由事物之間聯繫引起的理性認知興趣。高中生的認知狀態,應屬於後一種,這就要求老師要多角度,多方法培養學生的理性認知感。在講歷史現象時要縱橫聯繫總結規律,認識現象的本質。比如我在講述中國近現代史下冊第八章第三節《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時,爲了給學生講清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把中國奴隸社會的產生、發展,中國封建社會的產生、發展,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發展。給學生列出來讓學生自己比較,從中認識到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都有一個初級階段,並且初級階段都經歷了很長時間。最後總結出一個歷史規律,任何社會都有一個初級階段,社會主義也不例外。爲了講清楚社會主義社會的優越性,我把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初級階段和中國社會主義社會初級階段從理論指導思想、法制建設、經濟狀況、人民生活水平等多方面比較,最後從史實中得出社會主義優越於資本主義。而現在社會主義社會的優越性還沒充分的體現出來是因爲社會生產力水平比較低,讓大家堅信走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不僅讓學生形成理性的認知,同時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

爲了更好地引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及重視程度,同時也爲了讓歷史課能避免很多人所認爲的“枯燥”,我們老師要一方面不斷提高自己的授課藝術和組織教學能力,另一方面還要多讀書、讀好書。要讓學生喜歡歷史,老師的學識和個人素質是非常重要的。俗話說:要給學生一碗水,老師必須要有一桶水,在教學中自己要全方面的積累,在積累中求得昇華。在積累的過程中要有耐心和細心,不能急功近利,爲利而爲。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對待積累過程中的淡薄,潛心致學。以待昇華。但教學是一個相互相長的過程,光有老師的自身素質的提高是不夠的。還要注重教學中的“主體”學生。一個成功的老師不僅自身素質要有突破,同時如何教會學生學習更重要。

學法指導是培養學生能力的有效途徑。高三學生學法指導尤爲重要,高三畢業複習的時間是很短的,怎樣合理、科學的利用這有限的時間進行教學與複習是很重要的,那麼學法指導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對高三學生學法指導的培養要有計劃、有針對性,同時老師也要有耐心,肯付出,因爲學法指導的`起步非常困難,並且要貫穿始終。爲縮短高三歷史教學與高考的距離,扭轉兩頭脫節現象,我認爲在階段教學中需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1、構建歷史知識結構

第一:培養學生構建每課知識結構表的能力,每節課講述完後讓學生列每節課的知識框架,注重歷史框架的構建,形成科學的有層次的符合教材要求的歷史知識網絡。這一個過程在課堂上不一定能完成,這就要求老師利用課外時間指導學生完成,針對我們學生學習自覺性不高這一現狀,老師要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去督促學生完成,爭取做到100%的學生都動手去做,這一個過程對老師是一個考驗,老師一定要有恆心和毅力,別怕麻煩。

第二:一個單元學完後指導學生構建單元知識結構,提高把握歷史發展基本線索的能力。作好單元劃分,根據單元知識的內在聯繫,把握歷史發展階段的基本線索;通過對單元內容準確、合理、全面的分析歸納,把握歷史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根據單元間知識的內在聯繫,從整體上把握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以上這兩個層次的知識結構的構建過程也是讓學生理順思路的過程,這一過程如果完成的較好,後面的教學就會輕鬆好多。所以我們老師別圖快,要耐心去指導、監督學生完成,給學生傳授打開信息的鑰匙。

2、培養學生用聯想法學習歷史

俗話說學習的過程就是把書從厚讀薄、再從薄讀厚的過程,所謂把書從厚讀薄就是讀出書的核心和精髓,所謂從薄讀厚就是由核心內容聯繫出旁枝內容,後者在學習中如果廣泛使用收到效果是非常明顯的。我在高三進入第二輪複習時,要求學生首先背熟五本書的目錄,讓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這一任務。學生背熟目錄後帶着學生利用目錄這一個綱每天去聯想課本內容並且複述。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意識不到聯想學習的重要性,這就要求老師帶着學生去掌握這一學習方法,老師要花大量的課外時間把這一工作落到實處,等學生習慣和喜歡這一方法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2003年我帶高三時,讓學生用三天時間把中國古代史的目錄背熟,用聽寫、複述的方式爭取讓每個學生完成這一工作,背熟後反覆問他們,然後把學生分成五批,一批十到十二人坐在一起,大家共同展開聯想,互相補充,一週每批最少三次(午休和下午放學後完成)並且這三次重複同一個目錄,目的是讓他們心中有書,我把它又叫再現歷史過程。這一過程用一個月時間把學習要領傳授給學生,剩下的幾本書讓學生自己去完成。

如上所述,基礎年級的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理性認識興趣,興趣是學習動力的源泉。想辦法讓基礎年級的學生有興趣去看、學歷史,爲高三歷史教學的順利進行奠定紮實的基礎。在高三歷史教學中重在做好基礎年級與高三歷史教學的銜接工作,同時還要充分重視學法指導的實效性和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全面提高學生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只有這樣歷史教學才能真正收到實效,才能確保教學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