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藥物注射治療神經型頸椎病的療效觀察

學識都 人氣:2.12W

【關鍵詞】 局部藥物;神經型頸椎病;療效觀察

2007年8月至2008年7月,我院頸肩腰腿痛專科運用藥物注射療法治療80例神經型頸椎病患者,體會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臨牀資料:全組80例均經體格檢查、X線、椎管MRI確診爲神經型頸椎病,男43例,女37例。平均年齡44歲,最大73歲,最小31歲。此組患者均爲單純性神經型頸椎病,無明顯椎管狹窄。主要表現爲頸肩痛,枕部後頸部痠痛,如刀割樣,有明確的壓痛點,同時有一側或雙側上肢麻木、痠痛;有上肢及手部的'運動、感覺障礙及肌肉萎縮。頸部運動受限(+),牽拉試驗(+),壓頸試驗(+),感覺改變試驗(+)等。X線表現椎間隙狹窄,斜位片可見骨刺形成等。

1.2 方法如下:患者取坐位,適當低頭,常規安爾碘消毒,以壓痛點爲進針點,1%利多卡因局麻滿意後,用20ml注射器針尖行局部穿刺至椎板,稍回退後,緩慢持續注入藥物。藥物配方爲:2%利多卡因50mg、曲安奈德2.5mg、維生素B6 l00mg、維生素B120.5mg溶於0.9%生理鹽水10ml中。滴注後針眼要用無菌紗布貼蓋2d,以防感染。治療完成後,患者需休息30分鐘,每7-10日一次,4次爲一療程。

2.結果

80例患者治療後隨訪6月至18月行療效評定,參考Macnad分級評定標準[1],優:一個療程後症狀消失,無運動、感覺功能障礙;良:1~2個療程後症狀消失,但勞累後有頸部痠痛,適當活動後好轉;可:症狀改善,但仍有痠痛、麻木,不能堅持正常工作;差:治療前後無明顯變化。療效評定結果,治癒14例(17.5%),指痠痛、麻木消失,頸部活動不受限;好轉50例(62.5%),指有時痠痛,偶有麻木,但不影響其正常工作與活動;一般10例(12.5%),症狀改善,但有間歇性痠痛、麻木導致上肢活動障礙;無效6例(7.5%)。總有效率爲80%(治癒與好轉共64例)。

3.討論

頸椎病是由於椎間盤退行變性、椎體骨質增生加之如外傷、椎管狹窄等誘發因素而產生,主要分爲局部型、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及交感神經型,臨牀表現各有特點[2]。神經根型頸椎病主要是由於椎體骨質增生、椎間孔骨刺形成,導致神經根的機械壓迫,引起無菌性炎性反應,刺激神經根引起相應的症狀。由於解剖關係,加之損傷頸髓會帶來災難性後果,我們採用比較安全的用藥方法。藥物雖然沒有注入硬膜外腔從而直接作用於硬膜和神經根,但可通過局部的彌散滲透作用,達到消除神經根周圍充血、水腫,鬆解神經根周圍粘連,減少神經根刺激,緩解疼痛阻斷疼痛的傳導通路及其惡性循環,解除病變部位的肌肉、血管痙攣,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的消退。曲安奈德可減輕神經根周圍的炎症、粘連[3];B族維生素具有營養神經、促進軟組織病變修復等作用[4];利多卡因可阻斷神經對疼痛傳導的作用[4],起到鎮痛、解除肌肉痙攣等作用。本組中總有效率爲80%,未出現嚴重的副損傷,表明該方法是安全可行的,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有較明顯的治療作用。

【參考文獻】
[1] Macnab tive disc exploration:An analysis of the cause of nerve-root involvement in sixty eight patients.J Bone Joint Surg (Am),1971,53(5):891-903.

[2] 胥少汀,葛寶丰,等.實用骨科學.第三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1637-1638.

[3] 吳在德,吳肇漢,主編.外科學.第六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879.

[4] 胥少汀,葛寶丰,等.實用骨科學.第三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 1700.

局部藥物注射治療神經型頸椎病的療效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