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定與決策過程中的生態理性與社會理性

學識都 人氣:2.04W
判定與決策過程中的生態理性與社會理性
摘要:判定與決策在治理實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章首先闡述了判定與決策的基本過程。傳統經濟學假定人在判定與決策的過程中是完全理性的,但在實際的決策中並非如此。文章在回顧了Simon的有限理性與Kahneman和Tversky的直覺與偏差的基礎上,分析了決策與判定過程中生態理性與社會理性。  關鍵詞:決策;判定;有限理性;生態理性;社會理性
  
  期看效用理論假定決策者對每一備選方案的結果及其概率擁有完全的信息,能夠充分理解這些信息,並能夠對各種結果做出比較,選擇能使自身效用最大化的方案。但在現實中,由於內在和外在的約束條件的存在,決策者很少按照期看效用理論進行決策。期看效用理論固然是一個完美的標準化的決策模型,但不能描述實際的判定與決策過程。本文的第一部分闡述判定與決策的過程;第二部分回顧基於Simon的有限理性的判定與決策理論;第三部分分析判定與決策過程中的生態理性;第四部分分析判定與決策過程中的社會理性。
  
  一、 判定與決策過程
  
  Hasie(2001)指出判定與決策理論研究的核心題目是人們如何根據願看(Desires)與信念(beliefs)選擇行動方案(Courses of Action)。行動方案是指可供選擇的行動空間;信念是指對各種有關客觀狀態的信息的把握、對外部各種不確定事件出現概率的推斷、對實現每一行動方案的各種手段的判定以及對各種行動方案終極結果的估算;願看是指對各行動方案與不確定事件相互作用後所產生的各種結果的偏好。決策的過程涉及三個方面:羅列所有可供選擇的方案;估計各種不確定事件出現的概率;推斷出各種方案在不確定事件作用下產生的後果。理想的決策是在不確定的情況下能有效達成決策者願看的決策。決策的過程也是決策者蒐集與加工信息的過程,也是判定的過程。
  傳統的經濟學假定人是全知全能的,能夠搜尋到所有備選的行動空間,在外部環境確定的情況下能夠比較各種行動方案的結果,從中選出效用最大化的方案。而在外部環境不確定的情況下,則假定理性人(Rational Individual)能夠估計所有不確定事件出現的概率,能夠根據貝葉斯法則推算後驗概率,並根據期看效用最大化的原則選擇行動方案。
  理性選擇理論是標準的判定與決策理論,但不能精確描述具體情況下的決策。標準的決策與判定理論與現實中決策與判定過程存在很大的差距。標準的理論旨在闡明決策與判定的原理,是抽象與概括的,其結論根據一系列的公理經過邏輯推理得出、所以普遍適用、不受時間限制。因而,標準的決策與判定過程在邏輯上是一致的,並且融合了所有可得到的信息。治理實踐中判定與決策過程則需要在現實世界中做出有用決策。實踐中決策質量的高低由解決實際題目的有效程度決定,與所構建的理論的精確程度無關。實踐中的決策與判定需要做出切實可行的決定並採取適當的行動,與具體的決策環境相關,是針對特定情況做出的反應,因而,在情況發生突變的情況下,治理實踐中的決策會導致嚴重的錯誤。
  理性決策思維方式崇尚的是規範研究,即注重“應當是什麼”的研究。這種標準化的決策理論固然精確、完美、邏輯一致,但現實中,由於決策者內在的約束(Internal Constrains)和外部約束(External Constrains)使得現實的判定與決策過程不可能也沒必要做到完全理性。
  
  二、 對完全理性的判定與決策過程的質疑
  
  人類自身在時間、留意力、記憶力、信息蒐集與加工等方面存在很多約束。Simon 首先提出有限理性,Kahneman和Tversky發現了啓發式與偏差,他們分別從理論及經驗兩個層面對完全理性提出了質疑。
  心理學學者Kahneman和Tversky通過行爲實驗證實人的決策往往偏離標準的決策理論——期看效用理論。他們通過一系列的實驗識別出了各種直覺與偏差,如代表性直覺(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易得性直覺(Availability Heuristic)、情緒直覺(Affect Heuristic)、原型(Prototype Heuristic)、錨定(Anchoring)與調整、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過度樂觀(Overoptimistic)等。其研究範式被稱爲“啓發式與偏差”(Heuristics and Bias)方式。這種研究方式是通過設計實驗來研究那些偏離完全理性的行爲,總結出系統性的直覺與偏差以猜測和解釋判定與決策過程中的偏離理性的'行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