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導學生學習高中思想政治課

學識都 人氣:5.23K
如何指導學生學習高中思想政治課
        在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過程中,對於同樣的學習內容,不同的學生學習的效果是不一樣的。有的學習學生感到輕鬆,效果很好,有的學習學生感到很困難,效果還不好。究其原因,除了學生的基礎有差別以外,學習方法的差異是重要的原因。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得,其中最重要的是老師的指導。而指導學生“會學習”主要應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一、指導學生學會閱讀教材
        閱讀是學生最基本的學習活動,閱讀能力是學習能力的基礎。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許多學生不能掌握知識,乃是因爲他們還沒有學會流暢的讀、有理解的讀,還沒有學會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對於高中學生來說,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引導學生學會閱讀教材,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提高閱讀的速度和效率,對提高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質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讀書的方法多種多樣,根據政治課教材的特點和中學生的實際,以下幾種效果較好:
        第一,提綱泛讀,是一種較快速度的翻閱法。教師依據本節課所要學習內容的要點先列出簡明易懂的自學思考題,讓學生帶着問題去看書,因爲目的性明確,所以學生容易抓住概念,理解觀點,從而熟悉教材,初步培養了其自學能力。注意要求學生用簡明的語言概括各自然段的內容,並找出知識點和層次結構,經過加工形成提綱,經過互相補充,形成完整的閱讀提綱。
        第二,教材細讀,即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教材,用點、線、勾、圈等記號劃出基本概念、基本觀點及關鍵詞,理出基本知識結構。具體任務是力求把教材讀通、讀透,重建認知結構,能夠比較、聯想本框題新的概念、觀念與所學過的知識的區別和聯繫,將新知識納入原有知識的認知體系中,從而做到把握知識的內在邏輯結構,提高思維素質、思想覺悟。
        第三,輔助文閱讀。這些內容雖不要求學生掌握,教師也是可講可不講,但是輔助文大多對學生的吸引力比較大,因此,我們可以靈活地引導學生閱讀,以便增強學習政治課的興趣,拓展思維層面。
        二、指導學生學會質疑
        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裏方是長進。”在課堂教學中很難想象,一個沒有質疑意識的學生,能夠主動地、不斷地想出問題和思考問題。教師要着力激發學生質疑提問的興趣,引發認知衝突,使之產生質疑意識,讓學生感到有疑惑。只有生疑,纔會有求知的慾望,纔會有學習的動力,纔會使學習循序漸進。
        “是什麼”“爲什麼”“怎麼樣”三種問題,這是一個完整的思維過程的三個重要環節,也是全面認識某一事物必須理解的三個方面,更是我們思想政治教材所遵循的基本思維過程。如在進行“樹立正確消費觀”教學時,引導學生自學教材,要求學生根據教材內容從這三個方面提出問題。不少學生很快就能提出“什麼是正確消費觀”,“爲什麼要樹立正確消費觀”,“怎樣樹立正確消費觀”這三個問題,並且能夠運用教材中的有關知識進行回答。 這樣,學生對“樹立正確消費觀”知識的產生過程有了一個完整的`內心體驗,記憶、理解起來就深刻難忘。
        其次學生髮現問題時,教師要由衷地欣賞並給予肯定,多給學生鼓勵讚賞,讓學生敢想、敢說。教師對學生髮現的所有問題要及時引導,讓學生主動去分析、去解決。而事實證明,讓學生自己動腦筋發現問題,通過集思廣益形成的知識,勝過教師講解好幾遍。如學習“商品”這一概念,教師讓學生判斷下列兩種“蔬菜”是否是商品:A.自種自食的蔬菜,B.吃不了拿去賣的蔬菜。再次讓學生體驗商品概念:是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在討論交流中,一部分同學提出既有使用價值又有價值的東西就是商品,又找到了一個判斷商品的方法,並通過舉出生活中的實例來驗證該方法。這樣,使學生在自己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感悟並理解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體會學習的過程和方法,也使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快樂體驗,增強求知慾和自信心,進而促進身心的全面發展。
        三、指導學生學會思考
        我們說要發展學生的理解、分析和運用等思維能力,就是要提高他們的思維品質。教師可以選擇概括性和邏輯性強的教學內容或材料設置問題,培養學生思維的清晰性和深刻性;選擇能進行發散、逆向和遷移的內容設置問題,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廣闊性等等。讓學生在質疑中學會思考,進行獨立思考後,往往會想出一些具有閃光性的思想或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逐步形成創新思維。在教學中,我們必須把培養學生良好思維品質作爲發展學生能力的突破口,這就需要教師耐心地引導學生帶着問題去學習研究,或留給學生思維和想象的餘地,促進其認識的飛躍。
        在教學中,我們發現許多學生常用“我怎麼沒想到”,“我怎麼答不到點子上”等說法來埋怨自己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時所犯的錯誤。說“我怎麼想不到”,這是因爲發散思維不夠,說“我怎麼答不到點子上”,這是由於集中思維不好。在教學中,我們可以設計一些問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集中思維,使學生在新異情況或困難面前能夠獨特地、新穎地、有價值地解決問題。
        四、指導學生會歸納概括
        教師要引導學生把零散知識進行歸納整合,上升爲系統化的理性認識。學生經過不同階段所學到的知識往往是感性的、零散的、不成系統的,爲此,教師既要利用個人的知識優勢,歸納梳理,提煉概括,勾勒出所授知識的結構;更應引導學生一起進行總結歸納,尋求知識間的內在聯繫,構建知識網絡圖。在歸納知識網絡的過程中,常用的方法有表格式、提綱式、因果式等,尤其是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更能清晰、有序、完整地展示知識間的關係。引導學生歸納知識網絡不僅能簡潔扼要地掌握知識體系,還能培養學生的系統、發散、創造思維,使學生的各種能力得以有效訓練和提升。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教材知識和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實際進行深入探索,尋因究果;或讓學生自己提問題,找規律,推邏輯關係;或讓學生在體驗知識生成的過程中形成發散、聚合、逆向等思維品質。例如教師啓發學生對於複雜問題要善於找規律——如何發展我國的農業?爲了便於記憶,學生編出了順口溜,歸結了這樣一句話:“一路三靠一化一調整”,即走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農業之路,要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要實行產業化經營,還要促進農業結構調整。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有關發展我國農業措施的知識點,還培養了學生根據教材歸納、提煉、概括知識的能力和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