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迴歸生活”

學識都 人氣:2.51W
畢業論文

                                                                    小學品德課堂教學中如何做到“迴歸生活”
      新的教育理念呼喚新的課堂教學方式,新課程強調從學生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不斷深入地體驗真實社會。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更是多次反覆強調“體驗”、“感受”等詞,就是提倡引導孩子去親身參與實踐活動,在活動中獲得豐富的體驗。體驗學習充分展示了以人爲本的教育理念,是主體在自身所處的認知情境或操作活動中產生的心理激活狀態及其產生的相關效應,諸如:情緒感受、意義體悟、價值判斷等。
    在《品德與生活》課程的教學中,唯有引導學生在實實在在的生活中,在兒童喜愛的、樂於參與的活動中自我體驗、感受、領悟,去自主建構新的意義世界,才能使道德認知在多層面的體驗活動中無痕地內化爲道德行爲。爲此,我在實驗中不斷探索,引導學生進行有效體驗,不斷髮展其德性。
    《我從哪裏來》是《品德與生活》1年級的內容。“我從哪裏來”是個簡單但又神祕的話題。它讓很多孩子產生好奇、困惑。在傳統的保守教育中,特別是小城鎮、農村和邊遠山區,還存在老師家長對這個問題予以迴避的情況。有的孩子從父母那裏得到的甚至是呵斥或誤導。本課以活潑的形式向孩子揭示生命的由來,通過調查活動和課堂體驗使學生心靈深處受到震撼:父母給了我生命,生命來之不易,父母養育我非常艱辛,從而使學生體驗成長的快樂,學會珍愛生命,學會感激。
    下面,我就自己執教的《我從哪裏來》中3個片段談談粗淺的做法和體會。
    1、再現生活情境,引進角色扮演,體驗媽媽孕育的辛苦。
    片段1:當1回小媽媽
    先讓學生交流課前採訪內容:我們在媽媽肚子裏時,媽媽累不累?辛苦不辛苦?
    師:媽媽懷孕確實很辛苦,可這些都是聽大人講的,到底有多累呢?我們自己來當1回“媽媽”感受1下吧!
    師:(教師口述,全體同學當媽媽)。各位親愛的媽媽,請把我們的書包拿出來,倒背在肩膀上,現在它就是我們最親愛的寶寶,大家可要小心哪!媽媽的肚子可真大!吃過早飯,媽媽去上班(繞着課桌走兩圈)。中午下班回到家,媽媽開始理菜,理着理着,1棵青菜掉在地上,媽媽1手捧着肚子,蹲下身子撿菜。小心!別壓着寶寶。理好菜,媽媽又要燒菜做飯。晚上,媽媽還要打掃衛生呢!媽媽拿着抹布擦窗戶,擦呀擦,窗戶擦得乾乾淨淨。媽媽又手握拖把拖地板。哎喲哎喲,忙了1整天,媽媽累極了,坐下休息了。
    師:談談當媽媽的感受吧!你爲什麼迫不及待地把小寶寶放下呀?
    生:太重了,很累很累!
    師:你爲什麼坐下去就不動了?
    生:我喘不過氣來了。
    師:你都出汗了?
    生:寶寶那麼大,幹活很不方便。
    ……
    師:我們只當了1會兒媽媽,就喊累啦。我們在媽媽肚子裏280天,前4個月雖小,但很多媽媽身體會難受。後面的5個月(有1百多天),媽媽都要挺着大肚子走來走去,還要上班幹活,那才叫累呢!
    ……
    [思考]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規定,課程應該遵循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爲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繫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或遊戲爲載體,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當回小媽媽”,目的是想再現生活情境,讓孩子轉換角色,去體驗媽媽懷胎10月的辛苦。這個活動,首先讓孩子們交流課前調查的有關媽媽懷孕的辛苦,他們初步感受到媽媽懷孕的辛勞。但是這畢竟是他人的感受,究竟有多辛苦,孩子的理解與他們內心所期望達到的狀況存在差距。因此讓每個孩子以書包代替小寶寶,當1回媽媽。創設這樣的活動生活情境,顯然孩子們是極感興趣的,紛紛入情入境去體驗,在短短几分鐘內,在孩子的喘氣中,在放下書包後的如釋重負中,在孩子們你1言我1語的感嘆中,孩子已經真切地感受到媽媽懷孕的辛苦,母愛的偉大。正如教育家蒙臺梭利所言:1件事,我聽說了,隨後就忘記了;我看到了,也就知道了;我做了,很自然就理解了。
    2、利用實物情境,引發情感體驗,感受成長的快樂。
    片段2:我長大了
    師:拿出自己小時候用過的衣服、褲子、帽子、鞋子,給小組裏的小朋友看看,放在身上比試1下,穿1穿,戴1戴。
    (小組自由穿戴,教師融入各小組中指導學生穿戴。)
    師:看到這些小衣服:你想說什麼?
    生:這些小衣服太小啦!
    生:這些小衣服真可愛!
    生:我們長大了,小衣服不能穿了!
    師:我們長大了,多麼快樂,多麼幸福啊!
    ……
    [思考]生活是兒童道德智慧發展的肥沃土壤,沒有以兒童生活爲基礎,沒有以兒童生活實例爲載體,兒童是無法產生情感體驗的,那麼所有的道德概念對兒童來講就將是外在的東西。只有將兒童的現實生活引進課堂,讓課堂與兒童生活建立聯繫,才能喚起主體積極主動參與體驗的慾望,才能促進主體主動參與體驗活動,從而獲得真切的感受。
    “我長大了”這個活動,孩子帶來自己嬰幼兒時穿戴的衣服、褲子、鞋子、襪子、帽子等等,在展示實物時,讓孩子互相看1看,比1比,穿1穿,戴1戴,說1說,孩子無比激動地試穿,又說又笑。小襪子只能伸進兩個小手指,小帽子只蓋住了頭頂……孩子在觀察、交流中,體驗到:成長是快樂的,發現是驚喜的,學習是幸福的。這樣的學習,孩子怎能不喜歡?孩子似乎又回到毛毛頭的'日子,這就是他自己生活的再現啊!活動激發了他們的情感,他們在體驗中情感與之產生共鳴,促進兒童德性的發展。
    3、重視情感薰陶,撥動內心真情,學會感激父母。
    片段3:爸爸媽媽,謝謝你們!
    師:我們的成長離不開爸爸媽媽。我們班1位×××同學的媽媽爲我們講述他們撫養孩子時1件非常難忘的事,我們來聽1聽。
    (家長錄音:講述孩子生病住院時父母焦急與辛苦的事例)
    師:誰知道自己的爸爸媽媽也是這麼關心自己,辛苦地撫養自己的?
    生:1次我生病,晚上12點多鐘,爸爸媽媽帶我去掛鹽水。
    生:我小時候經常哭,爸爸媽媽1直抱着我走來走去。
    生:我學彈琴,爸爸每個星期天都要送我接我。
    ……
    師:是啊!我們都在爸爸媽媽的愛中長大,請聽:
    (課件:配樂配圖散文:《爸爸媽媽的愛》。)
    師:老師知道你們都深深地愛着自己的爸爸媽媽,你想對爸爸媽媽說些什麼呢?
    生: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
    生:爸爸媽媽,我愛你們!
    生:爸爸媽媽,我要考1百分讓你們高興!
    生:爸爸媽媽,你們是我的心!
    ……
    師:爸爸媽媽把我們帶到這個世界,又把我們撫養大,真的是很辛苦,很辛苦。我們應該好好珍惜來之不易的生命,學會感謝我們的爸爸媽媽!
    師: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想唱媽媽的唱媽媽,想唱爸爸的唱爸爸。
    [思考]人的情感總是在1定情境中產生的,情境中各種因素的情感的產生具有綜合作用。爲了感受父母養育的辛勞,請家長講述撫養孩子的辛勞的感人事例,加上圖文並茂的配樂朗誦《爸爸媽媽的愛》,學生的心靈受到極大的震撼,記憶大門緩緩打開,1件件小事,1滴滴父母愛,如1股暖流,再現在孩子眼前。此刻,學生1吐爲快,滿懷激情地講述自己父母的辛勞。孩子在感動之餘,情動辭發、情真辭切,真情流露,對父母說出最想說的話,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感激之情。從孩子們真摯的童語中,流露着對父母濃濃的愛意,更加敬愛父母,珍愛生命。這種情感體驗的誘發來自於情境的創設,更來自於孩子們在獲得強烈的“被愛”體驗的基礎上。這1內心的情感體驗,催化了學生道德行爲的養成,促進了學生德性的發展。就這樣,把學生置於特定的情景中、情感中,不需教師多餘的講解,心中的情感、體驗、感悟在不斷深化、成長。
    這節課,學生在教師創設的密切聯繫生活實際的活動體驗中,深刻體會到媽媽孕育的辛苦,體會到生命來之不易,感受到成長的快樂,懂得生命的珍貴,學會了感激父母。課堂上時刻充滿了樂趣,洋溢着濃濃的親情。
    通過教學實踐,我深深感受到:有效的體驗,需要興趣的驅動,活動的支撐,需要情感的伴隨和維繫,還需要有教師爲學生點燃智慧的火花,開啓靈感的窗戶,喚醒思想的活動。我們的《品德與生活》課教學應把孩子們的主體體驗過程看作是教學活動的主要內容和基本形式,引導孩子迴歸生活,在活動和學習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原來的靜態的知識經驗在個體的心靈中被激活、被催化,從而產生廣泛的聯繫,獲得新的意義,產生新的創造,促進孩子德性的發展。[本文獲安慶市2007年小學思想品德論文評選1等獎]
   
    姓名:蘇金鳳
    性別:女
    單位:皖樅陽縣其林鎮石婆小學聯繫電話:2651098
   

如何做到“迴歸生活”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