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困惑與高校德育體系建設

學識都 人氣:2.94W

高校德育建設是項系統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努力。高校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後勤工作、網絡建設及高校學生的黨團組織等工作,都應朝着培養合格人才的既定目標而奮鬥。新時期高校德育如何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牢牢把握住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主動權,增強高校德育的實效,是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須正視的問題。

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困惑與高校德育體系建設

【摘要】在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當代大學生存在着“學什麼”、“活着爲什麼”“信仰什麼”等價值困惑。我們應該注重德育體系建設,加強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加強他們的社會實踐,以幫助他們重建正確的價值體系。

【關鍵字】大學生; 價值困惑; 德育體系建設

大學生作爲一個特殊的羣體,由於其生理與心理的發展、學業與社會經驗的豐富,逐步開始確立自己的價值體系。但是由於現代社會與經濟的轉型、外國文化的移入、就業形勢的嚴峻等因素影響,造成大學生價值體系建立的複雜性與多維性,甚至出現了價值困惑。

一、當代大學生主要價值困惑

現代社會是信息化、多元化的社會,充滿了機遇與挑戰。面臨複雜的社會環境,大學生已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白面書生”了,而是與社會進行信息、能量、物質交流的“準社會人”。尚未成熟的他們在面對紛繁複雜的社會現象時,不能理性地分析其本質和發展趨勢,產生了價值觀的困惑。

1.大學“學什麼”?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認知體系的建立是以系統接受一定的信息爲前提的。如果一個人接受的信息是零亂的,在建構認知體系時就要受到一些不利影響。大學是大學生建立合理認知體系的黃金時期,因而必須系統學習相關知識。大學的學習方法和內容均與中學截然不同,中學的目標極爲明確——那就是考大學,考上大學就有一種“船到碼頭車到站”感覺。而且他們感覺到學習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標準,就沒有確立明確的學習目標,處於茫然和無所適從的狀態中,不知道學什麼、怎麼學。

2.活着“爲什麼”?

“人活着爲什麼”是一個古老卻不斷翻新的話題,實際上它就是一個人活着的目的何在的問題。人生目的是規範和引導人前進的方向。如果沒有目的那隻能是“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無所事事地終其一生。如今,這個問題在當代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

自從高校擴招以來,大學生的就業壓力急促加大。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害怕畢業,不知道人活着除了讀書還有什麼可以做的。他們原以爲讀到大學,怎麼也會混個一官半職,月薪在幾千元之上。這才能達到自己的標準,才能對得起自己這麼多年的寒窗苦讀,如果不是這樣那活的就沒意思,也沒面子見“江東父老”。然而,現實並非如此,所以人到底爲什麼而活着是困惑許多大學生的一個難題。

3.人生“信什麼”?

信仰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核心和靈魂,也是人生的航標。如果一個人沒有一定的信仰,就不會有明確的生活方向。因而,信仰是一個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是起到中堅作用的精神力量。但是許多大學生不明白自己到底該信仰什麼,不知道該使自己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人。真理與金錢到底哪個是自己該追求的,奮鬥和命運到底哪個是自己該相信的。而且在這其中還存在着到底到哪裏尋找真理,到哪裏賺更多的錢的實際問題。一個人的幸福和成功是奮鬥得來的,還是命中註定的.。所有這些問題使他們不知何去何從。

4.做人標準“是什麼”?

任何人都要有自己做人的標準,這個標準時刻都在激勵人、監督人、規範人、提升人。正是有這樣那樣不同做人的標準,纔有這樣那樣不同的人,纔在現實生活中有各不相同的接人待物的方式。

現代社會爲大學生掌握信息提供了極爲便捷的渠道,使他們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獲得所需要的大多數信息。面對良莠不齊的各種信息,加之大學生自身甄別能力有限,判斷和認識信息的方法和結果也就不同,並且不斷地、反覆地影響和改變大學生的做人原則,使他們難以確立正確的、合理的做人標準。

二、促進德育建設,重新樹立大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

1.高校校園文化與德育建設的基本要求

高校明確了校園文化與德育建設的價值取向,還要搞清楚如何發揮其功能,實現其價值的問題,即要探討高校校園文化與德育建設優化融合的基本要求。學校作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陣地,擔負着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任務。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特別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內容和實踐環節,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教書育人的有效途徑。新的歷史時期,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必須抓住舉國上下貫徹落實《公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精神的契機,切實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和造就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型人才。

2.增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育人功能

增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育人功能,就要使高校校園文化成爲加強德育的最佳載體,這是由其自身的內涵所決定的。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爲主體,以課堂文化和課餘活動爲主要形式,以校園爲空間的多方面、多類型的文化活動。校園文化建設就其內容而言,它主要由學校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構成的。作爲一種意識形態和羣體意識,高校校園文化通過特定的人文環境的薰陶,滲透和昇華,將其長期培育和沉澱的專業精神與傳統作風,形成該環境中人們共同的觀念追求、價值標準、行爲規範,從而不斷作用於校園文化主體,實現以德育人的目標。

3.突出高校德育建設的主導功能

新時期高校德育如何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牢牢把握住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主動權,增強高校德育的實效,是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須正視的問題。

4.大學生文化素質、大學教師文化素質、校園文化理念,三者合一的協調教育

“素質是指人們由先天察賦與後天教育(包括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形成的,是人們爲實現其社會價值和自身發展所具備的基本品質;其支撐要素是知識、能力、態度和體魄;它涵蓋了思想道德、文化知識、業務能力和心理體格等幾個方面。”校園文化作爲一個有機的整體,有它自身的結構要素。其中主體要素,主要指校園的師生,師生是校園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播者,其自身素質的高低,將直接決定或影響着新一代人才的成長和培養;校園文化中的客體要素,主要指校園中的文體環境,是師生在校園建設過程中認識和實踐的對象,在這一過程中所形成的校園文化理念成爲大學師生所認同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和行爲準則,成爲高校辦學的靈魂。大學生的文化素質、大學教師的文化素養以及校園文化理念,這三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推進高校校園文化與德育建設的全面發展。

5.主課堂、輔課堂、社會課堂三堂合一的綜合教育

主課堂、輔課堂、社會課堂三堂合一的綜合教育強調的是校園文化中的人文環境影響作用。優良、高雅的文化品味,濃郁人文氣息的育人環境,在這樣的校園文化中生活和學習,有益於促進人才的成長。“近朱者赤”,大學生置身其中,就自然而然地受到薰陶與感染,成爲高素質的人才,而殘缺不全的校園文化培養出來的人也必定殘缺不全。

當代高校校園文化中的德育建設主要分爲三個層次。一是主課堂(第一課堂),這是培育大學生高尚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的主陣地;二是輔課堂(第二課堂),這是通過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對大學生實施思想文化和道德教育陣地;三是社會課堂(第三課堂),即廣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同學們在瞭解社會,在社會實踐中接受社會公德和公民道德教育。在校園文化指導和統領下,三堂合的高校德育建設,相輔相成,相互滲透,對於培養大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滿足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要求,己成爲當代高校德育建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6.宿舍文化、網絡道德、黨團組織三場共振的場域教育

高校德育建設是項系統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努力。高校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後勤工作、網絡建設及高校學生的黨團組織等工作,都應朝着培養合格人才的既定目標而奮鬥。實踐證明,許多高校加強宿舍文化、網絡道德,黨團組織的綜合教育管理,齊抓共管,使之三位一體,形成一股合力,其德育效果特別突出。

最後,必須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大學生的原則。貼近實際,就是高校校園文化與德育建設要立足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以理想信念教育爲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爲重點,以思想道德建設爲基礎,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爲目標。貼近生活,就是高校校園文化與德育建設要深入到大學生現實生活和日常生活中,通過開展生動活潑的社團活動,舉辦一些富有知識性、趣味性的講座等形式,將科學文化知識和良好的思想品德灌輸到他們心中,並內化爲一種自覺主動的行爲。貼近大學生,就是高校校園文化與德育建設要貫穿以學生爲本的思想,針對大學生關心的思想熱點、疑點和難點問題,採取靈活多樣的活動或方式進行疏通引導,努力提高高校校園文化與德育建設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黃力之.先進文化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

[2]冀學鋒.當代高校德育基礎.北京:氣象出版社,2001年

[3]傅進軍.大學校園文化.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1年

[4]胡厚福.德育學原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