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流動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論文

學識都 人氣:4.29K

摘要: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着改革開放的進行,中國經濟迅猛發展,隨之帶動了人口的大規模遷移。勞動力遷移是人口遷移主要因素,並且遷入的勞動力會讓我們的城市規模進一步擴大,提高產業結構,進而拉動社會經濟的發展。本文以遼寧省勞動力流動爲例,對勞動力流動在遼寧省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解釋了遼寧經濟發展是如何受勞動力流動影響的。分析結果表明應重視勞動力的流動,實現勞動力合理配置,以期爲今後遼寧省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勞動力流動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論文

關鍵詞:勞動力流動;經濟發展;合理配置

一、引言

中國是一個泱泱大國,有着龐大的人口,要分析中國經濟的發展決不能避開人口問題。改革開放以前,中國實行計劃經濟,由於受到戶籍制度的嚴格限制,因此人口流動現象並不明顯。但是隨着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推進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人口流動的現象日漸普遍且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不可忽視。遼寧省作爲東北地區經濟體量最大的省份,在東三省都起着很大的作用,遼寧省經濟發展的前景,都是整個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的雛形。近年來,遼寧經濟增速下降明顯,其中勞動力流動是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將勞動力資源與其他資源結合起來,促進勞動力合理流動,實現勞動力資源優化配置,促進經濟增長,是擺在遼寧省眼前的一個重大問題。

二、遼寧省勞動力流動的現狀

(一)勞動力遷移規模大幅度增加

對於省會城市瀋陽市而言,瀋陽市是外來人口的主要居住城市;戶口登記地在省內的居民佔錦州市流動人口的91。13%;遼寧省最具代表性的沿海城市大連,不僅擁有大量的省內流動人員,大量東三省的流動人口也都聚集在此。從這幾個城市我們能夠看出,省內勞動力流動仍然是遼寧省人口流動的主要因素。

(二)省際遷移勞動力受教育程度提高

2010年,遼寧省勞動力外流,並且常住外省的是101。4萬人,其中人口比例中的34。18%都爲大專及以上學歷。而遼寧省的外省遷入人口中,9。67年是大多數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口的比例中的14。31%爲大專及以上受教育程度。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遼寧省省際遷入人口的受教育程度遠遠落後於遷出人口。

三、勞動力流動對遼寧省經濟發展的影響

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我國快速發展的社會經濟,一步一步逐漸擴大的勞動力流動規模,遼寧省的`社會經濟發展也勢必會受到越來越多的勞動力流動的影響。

(一)對就業結構的影響

人口流動主要起因是三大產業之間的比較收益差別,其中經濟性的物質利益起主導作用。改革開放帶動了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而其對第一產業呈現出很大的利益優勢,進而對勞動力羣體產生着強大的吸引力。職工工資水平直接影響着該地區人口在不同產業間的流動,進而影響着這一地區的就業結構。產業間的利益比較直接驅動着勞動力人口在不同產業間的流動,而人口流動又推動遼寧省就業結構趨於合理。

(二)對產業結構的影響

第二、第三產業的比重隨着遼寧省的經濟發展,必然不斷上升,而不斷下降的就是第一產業,“配弟一克拉克”定律講述的就是這樣一種轉變規律。從表1得出,1995年至2010年,第一產業所佔比例降低了5。2%,而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佔的比例提高了4。3%和0。9%,可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還有更大的發展前景。從1995年至2010年的調查結果來看,遼寧省長期佔領榜單第一位的是第一產業,而第二產業所佔比例比第三產業高,第一產業所佔比重最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是目前階段遼寧省的主要產業結構,並且伴隨着遼寧省在各方面的發展與提高,發展潛力較大的就是這兩個產業。

(三)對城鎮化進程的影響

農村人口不斷涌入城鎮,城鎮規模逐漸擴大的過程,我們稱之爲人口城市城鎮化。由於人口總是願意從農村地區向城鎮地區遷移,所以大量農村人口向城鎮流動,城鎮的人口數量逐漸增加,從而城鄉人口結構發生了改變。如表2所示,從2000年至2010年,遼寧省增加的約418萬人均是非農業人口,總人口的比重中由54。24%上升到62。10%的均是城鎮人口,上升了約7。86%;農村人口所佔比例降低了7。86%。從而得出結論,遼寧省的就業結構與城鎮化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勞動力流動的影響。

四、結論與啓示

首先,勞動力流動仍然受到戶籍制度的桎梏。我們要根據各個地域的經濟發展狀況摒除這一因素的負面影響,優化社會上的各種福利政策與戶籍制度的關聯,使各個地域的勞動者享受到平等的待遇,讓其有切身融入省內的感覺。其次,我們要大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制定更加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讓外來勞動力擁有切合自身實際的利益保障。最後,建立健全的就業服務體系。

參考文獻:

[1](美)西奧多w舒爾茨。人力資本投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2]李建平,鄧翔。我國勞動力遷移的動因和政策影響分析。經濟學家,2012,10(4):58—63。

[3]張偉波。城鎮化進程中遼寧省人口遷移問題研究。吉林:吉林大學,2015,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