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節主題班會看學校德育教育的生活化

學識都 人氣:2.21W
從一節主題班會看學校德育教育的生活化
【摘要】“德育”兩字一向給人的感覺是正襟危坐、高高在上,讓學生敬而遠之。在新形勢下,加強學校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首先應該從受教育者的實際生活出發,轉變視角,讓學生通過切身的體驗來理解社會的道德要求和價值。
【關鍵詞】主題班會;德育;生活化
        一、一節主題班會對學生的影響
        2008年桂林市開展主題爲“抗震救災精神”中小學主題班(團、隊)會比賽,筆者組織本校08-5班學生開展此次主題班會,班會題目叫“抗震救災精神在我心”。班會的過程是:
        1、觀看學生自己在網上找出來的關於抗震救災的視頻
        2、學生進行模擬場景表演
        切入點1:災區學生被困時表現出來的沉着、冷靜、堅強。
        切入點2:災區學生在救災現場表現出來的勇敢、自強不息、敢於抗爭的大無畏氣概。
        切入點3:各地年輕人團結一心、患難與共的巨大凝聚力、向心力和物與同胞的人道主義精神。
        二、學校德育教育需要生活化
        通過這次活動,筆者更深刻地認識到,教育不能是單純的說教。心靈的淨化,不是煽情的演戲、虛僞的眼淚可以做到。每個人心裏都有一個純淨的地方,只有真誠,才能滌盪虛僞的厚塵、功利的得失心,讓每一個人深有感悟,讓心靈中的純淨之地散發出耀眼的光芒。
        德育在很大程度上是生成性的活動,它的存在必須以日常生活爲前提。生活既是學生各種道德認識素材的主要來源,也是學生道德踐行的土壤。離開生活世界的活動和交往,教育便成爲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課堂。學生的品德源於生活,並在生活中能動地表現。德育教育的生活化,是德育對人的主體地位的認可和對生命的尊重。德育並不是學生敬而遠之或高不可攀外在的東西,而是尋求個人成長優良環境的內在的、自覺的需要和保障,可以是學生的自覺意識和自覺行爲。從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說來分析,人的品德形成和完善過程也是人在一個社會裏合理合法地逐步滿足長期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的過程。
        三、學生表現自己對抗震救災精神的理解
        主要是唱歌和朗誦以及發表感想。
        四、教師總結
        抗震救災精神不是一句空話。首先,它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勤勞勇敢、不畏艱難、敢於抗爭的大無畏英雄氣概。同時,還體現了中華民族團結一心、患難與共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巨大凝聚力、向心力以及中華民族仁民愛物、物與同胞的人道主義精神。
        汶川地震發生後,曾經飽受詬病的80後、90後年輕人表現出了極強的社會責任感和人道主義精神,他們活躍在救災、捐助等現場,表現突出,讓人眼前一亮。在災難來臨的時候,在災區的這些我們認爲是“草莓一族”的年輕人,卻讓我們看到了堅強勇敢、自強不息的可貴品質。
        我們同樣是90後的學生能夠理解和體會這樣的精神嗎?不少老師有着這樣的擔心。而事實是一開始學生確實覺得抗震救災精神確實非常值得學習,但與自己的生活似乎距離有些遠。在老師的指導下,他們通過圖書、報紙、網絡搜索資料,積攢主題班會的`素材,並找到三個切入點通過場景表演來展示他們所理解的抗震救災精神。        開完主題班會後,學生們說,他們自己也曾獻血,也曾捐款捐物,當時想的是自己也爲災區出一點力,沒覺得自己有多麼高尚。通過這次班會活動,他們發現,以往那些在他們看來讓人敬畏的“精神”,並不是那麼遙不可及。他們認識到勇敢、堅強這些精神並不是一句口號,而是每個人只要有心就能夠做到的行動。而這些行動,也並不是在抗震救災的時候才能做到。在現階段,在他們的學習生活中就能時時刻刻學習、展示這樣的品格。
        以往的學校教育過於強調社會道德規範、思想政治理論等的知識性傳授,忽視學生思想和個性發展的狀況,定位普遍“高、大、空、遠”,脫離了學生實際生活和個人需要,忽視了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同時,德育目標又缺乏層次性,基本是用一個統一的模式去塑造所有的學生,德育內容以社會爲本位,過於空泛,學生難有心靈的震撼和感情的認同。在個人主體意識日益高漲的現代社會,只有自下而上的、從學生個人本位需要出發的德育,才容易成爲學生內在的、自覺的、主動的道德認同、價值選擇、情感體驗和行爲追求,成爲其當前和今後生活的基本內容,這也是學校德育的出發點和歸宿。
        生活,是德育的“根”, 教育者如能以生活瑣事爲契機,事事育人,處處育人,時時育人,學生就能更好地健康成長,德育教育也就落到了實處。大千世界蘊藏着豐富的育人價值和教育意義,它在形式上似乎表現爲平凡、瑣碎和世俗,但生活的價值和意義卻泛化地存在於其中,人們在具體的生活中能夠探尋和感悟其中的樂趣、價值和意義,孕育着某種精神品格,能幫助學生確立生活信念,領悟真善美,培養健康人格。在培養人的教育上,以關注內在的、改變人的思想認識來促進其形成合理合法的行爲的德育,纔是體現促進人的身心發展這個教育本質的德育。道德是個人自身發展完善需求的產物,德育是人自我完善發展的基本方式,其實質是追求和促進人的德性自由發展,實現個人的全面和諧發展這一人類最高價值。樹立以人爲本、以德爲先的德育理念,就是要尊重人的德行修養的選擇權,尊重人的需要、興趣、愛好,尊重人對德育的內容、方法、途徑等的自由選擇權,真正把教育的對象變成是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把爲別人、爲社會的教育變成是自己追求人格完善促進社會美滿的教育,這才能充分實現德育對人的終極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