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音樂藝術創新之作分析論文

學識都 人氣:1.12W

在信息和傳媒高度發達的當代社會,影視音樂藝術已經成爲人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影視作品在經歷了20世紀40年代的啞劇與默劇時代後,進入了前所未有的有聲時代。今天的觀衆雖然已經無法設身處地地感受有聲劇在影視舞臺中的革命意義,但毫無疑問,人們真切地感受到了音樂藝術帶給影視作品的非凡影響。但對於這樣一個尋常可見又價值重大的研究對象,傳媒學界對其進行的研究竟然寥若晨星。終於,破冰之舉在2017年11月出現了,代表作便是李靜博士的《影視音樂藝術》一書,這部由海洋出版社出版的傳媒學專著,致力於影視音樂藝術的創新與創作,爲讀者深入瞭解影視音樂藝術提供了便利,是近年來該領域少見的力作。無論是編排體例與撰寫模式、概念闡釋與案例分析,還是在理論提煉與教學經驗的結合方面,該書都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就,代表了此項研究的最新成果。

影視音樂藝術創新之作分析論文

合理的編排體例與撰寫模式

該書分爲上下兩編,這是傳媒學著作所不常見的分卷模式。但這種分類恰好體現了作者的研究思路:《上編》爲“影視音樂縱橫”,主要介紹了影視音樂的發展歷程,從電影音樂的生產到電視片音樂,再到電視文學節目音樂,直到我們今天廣泛接觸的電視廣告音樂,這四個階段正好梳理了影視音樂從產生到成熟的歷程,可視爲史學研究;《下編》爲“中外影視劇精品分析”,採用的則是個案研究的視角,既有國外影視作品《辛德勒的名單》《魂斷藍橋》等作品,又有國內的《紅高粱》《勇敢的心》以及京韻大鼓等作品形式,可謂包含古今,橫跨中外,可視爲作品研究。這樣一來,整本書的編排體例便非常清晰地呈現出來了,即史學研究與作品研究相結合,《上編》體現專題史的梳理,《下編》體現具體作品的分析。同時,這兩編不是互相取代,而是相輔相成的關係,《上編》關於專題史的梳理是從無數具體作品中提煉而來,而《下編》的具體作品又是對專題史的形象說明。最值得注意的是,該書《上編》在梳理藝術史之時,常常有“參看下編”的字樣,明確地說明了《上編》與《下編》的互動關係。合理的編排體例是一部著作成功的開始,如果在合理的編排體例中,卻採用了不合理的撰寫模式,同樣會使一部作品進入尷尬的境地。可貴的是,該書採用了相當合理的撰寫模式,即當前學術界最爲流行的“考論結合”,既有豐富細緻的考證,又有簡短深刻的論述。以《上編》第四章爲例,對於“音樂電視的發展概況”本書採用了考證的方法,但作者的考證不再僅僅侷限於清代乾嘉學者依靠紙質文獻的風格,而是廣泛利用網絡資源與先進的數表統計,考證出“音樂電視肇端於20世紀60年代的歐美娛樂界,至80年代傳入我國,並於90年代達到高峯;而就目前掌握的數據而言,自1998年開始至今,呈現出的卻是逐步下降的態勢”,這是利用多種資源考證出來的結論。隨後,作者又對這種考證結果進行了論述,作者認爲導致逐步下降態勢的原因有三點,一是音樂電視製作的成本激增,二是MP3等播放模式的革命性革新使得聽衆不再依賴MTV,三是大量網絡資源的共享化與免費。這段案例便是典型的考論結合,考證在前、論述在後,配合着精妙的撰寫模式,共同成就了該書深入淺出、雅俗共賞的特色,這當然得益於作者的精心安排。

精準的概念闡釋與案例分析

如果說編排體例與撰寫模式是宏觀設計,那麼該書中層出不窮的概念闡釋與案例則在微觀層面彰顯了學術價值。評價一部學術專著質量的優劣,往往以其對概念的表述與框定爲重要標準。該書對於影視音樂藝術領域中的多種重要概念的闡釋是非常精準的,這就確保了該書的大部分撰述是在準確的學術規範下開展的。茲舉兩例以說明。第一,什麼是“影視音樂”?難道出現在影視作品中的音樂都是“影視音樂”嗎?答案是否定的。在作者看來,“影視音樂是出現在影視作品中的具有獨創性的、配合劇情的、能夠激發審美愉悅的音樂形式”。顯然,作者對“影視音樂”的概念闡釋非常準確,不僅是“出現在影視作品中”的,而且還必須具備以下三個內涵:“具有獨創性的”(這一要求排除了抄襲音樂的資格),“配合劇情的”(這一要求排除了不相干音樂的資格),以及“能夠激發審美愉悅的”(這一要求排除了粗製濫造音樂的資格)。有了這些,“影視音樂”才變得可貴,而不是出現在影視作品中的音樂都可稱爲影視音樂。第二,什麼是“音樂藝術”?通常認爲被譜成曲調的歌曲便是音樂藝術。而在作者看來,“音樂藝術”指的是“以音符組合的形式爲聽衆帶來愉悅和感動的音樂形式”,這一概念當然區別於傳統詞典對“音樂”的規定,但是這種改動卻並不違和,因爲這一概念的提出是爲了適應該書的相關論述。換言之,這種新界定的“音樂藝術”的概念,正是爲該書量身定製的。作者在清晰界定了相關概念之後,便一直以此爲指導,展開了案例研究。最精彩的案例當屬《上編》第六章“音樂蒙太奇”。在作者反覆強調音樂的“愉悅和感動”功能的語境下,對於“音樂蒙太奇”的案例分析,自然也緊扣“愉悅”與“感動”兩層要素。作者認爲,影視音樂中的蒙太奇通過旋律的變化,配合着劇情的發展,當劇情變得緊迫時,音樂也突然短促起來,當劇情變得浪漫時,音樂又逐漸舒緩。清晰的概念的`確對案例的分析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下編》對於京腔京韻音樂風格的論述也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感受一下。

理論提煉與教學經驗有機結合

在中西學術交流日益深化的今天,理論的提煉已經成爲一部學術專著所不可缺少的底色。該書對於理論的提煉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掌握新材料,即廣泛蒐集西方關於影視音樂藝術特色的文獻;第二階段提出新問題,即這些文獻材料能夠反映出什麼樣的問題;第三階段歸納新理論,即在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發展出來的新方法理論。這三個階段在書中的脈絡非常清晰,因爲作者幾乎對每個專題的研究都遵循文獻蒐集、提出問題再到歸納理論的步驟,這種研究思路,在目錄小標題的呈現中已經非常清晰了。該書最可貴的地方在於,它並不是脫離了使用價值的純理論著作,恰恰相反,它是一部緊密配合教學活動而編寫的一本專著,作者在書中所提出的諸多理論,正是傳授給學生和讀者的研究方法,它對於影視音樂藝術的創新與創作無疑有着重要的參考價值。與此同時,作者撰寫該書所使用的不少案例都是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挑選總結出來的,針對性很強,在此基礎上寫成的作品,自然也非常便於學生接受。從這一角度來看,該書可以說是以教學爲基礎,同時又以教學爲目的。作爲教學經驗豐富的高校老師,作者在處理紛紜複雜的教學案例之時,能夠做到精挑細選,既不掛一漏萬,又不面面俱到,實現了選材的學理性與實用性相結合。如果將眼光從微觀視角轉換到宏觀視野,可以發現該書的教學經驗實際上是與理論推廣緊密結合在一起的。當讀者感到理論有些晦澀難明的時候,可以多看一看《下編》提供的具體教學經驗,當讀者對於複雜的教學經驗感到無所適從時,則可以回到《上編》,從作者推廣的理論中發掘該書採擷的具體教學經驗的妙處。

結語

該書作爲一部具有拓荒性質的專著和教材,在影視音樂藝術領域的理論創建和實際教學兩個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價值。作者精妙的選材、合理的結構安排、深入淺出的教學理論以及流暢清新的文筆,都爲該書增色不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