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國際化的內涵及相關概念辨析

學識都 人氣:1.12W

摘要:經濟國際化已成爲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的最根本特徵之一,認識和把握經濟國際化的特徵和發展規律,進一步推進我國經濟國際化水平,已成爲一個新的課題。經濟國際化是一個歷史的範疇,分析經濟國際化,就必須從經濟國際化的歷史進程入手,闡明經濟國際化的含義,並與經濟全球化做對比,分析其聯繫與區別,進一步明確經濟國際化的內涵。

經濟國際化的內涵及相關概念辨析

關鍵詞:經濟國際化;內涵;經濟全球化

黨的17大提出了“拓展對外開放廣度與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新要求,並將經濟國際化與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並列,作爲新時期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五大趨勢之一。在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發展經濟,推進我國經濟國際化進程的過程中,我們首先必須明確經濟國際化的內涵;

經濟國際化的內涵

經濟國際化是一個歷史的範疇,是生產力發展導致經濟活動和社會分工跨國化。經濟國際化本質上是經濟關係的國際化,它與在世界上處於主導地位的生產方式有着密切的聯繫,因此,我們應當從歷史和時代的發展上來把握經濟國際化的內涵。

(一)經濟國際化的進程

從歷史上看,經濟國際化作爲一種進程實際已經存在了幾百年,並且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是16世紀到18世紀。15世紀末16世紀初地理大發現以後,原來各個相互分離的區域性市場逐漸連接成世界市場,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世界貿易和世界市場在16世紀揭示了資本主義的近代生活史”。由此第一次出現了“生產與消費都成爲世界性”的經濟國際化的發展趨勢,逐步形成世界市場和世界經濟體系,經濟活動具有了分工和資源配置國際化的意義,真正開啓了經濟國際化實質性的歷史進程。

第二階段是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第二次產業革命的大規模展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起來,由此導致的世界生產力的增長和資本輸出的大規模進行,把越來越多的國家捲入到國際市場的密網之中。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又是一種通過商品生產掠取剩餘價值並頑強積累的生產方式,價值必須以現金體現,商品必須銷售,否則,積累就會停滯,危機就會接踵而至。資本積累的內在衝動和從外部攫取更大利潤的可能性,必然驅使它建立全世界範圍內的國際分工和資源配置體系。統一的國際市場的形成推動了這一時期經濟國際化大發展。同時,由於經濟的不平衡發展,新興資本主義大國同老牌資本主義大國重新分割了世界殖民地市場,形成了這個時期的殖民地國家經濟“變成了世界金融資本活動的一些環節”的國際化。

第三階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20世紀80年代。殖民體系的瓦解、民族國家的興起、國際分工體系的拓展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迎來了世界經濟的20年黃金時代,形成了以美國爲主導的國際經濟秩序和戰後國際分工格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後改稱“世界銀行”)和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r)三大國際組織的成立在戰後相當長的時間內,促進了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穩定而有序地發展;其他各國貨幣與美元相掛鉤、美元與黃金掛鉤基礎上形成的固定匯率制和1973年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的浮動匯率制,保障了國際匯率的穩定和各國國際收支的有序調節,大大降低了貿易壁壘,世界經濟國際化得到了進一步推動,形成了以生產經營跨國化、資本流動全球化爲特徵的世界經濟國際化的新趨勢。

第四階段是冷戰結束以後經濟國際化的新發展。20世紀的最後10年,世界格局發生歷史性轉折,世界進入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時代,越來越多的國家都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到經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升上,全球經濟的融合程度進一步提高,經濟國際化的`內涵也不斷豐富和深化。

(二)經濟國際化的含義

雖然經濟國際化的發展歷程很長,但究竟什麼是經濟國際化,到目前爲止仍然沒有一個權威的表述。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共產黨宣言》中論述道:“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爲世界性的了。……工業所加工的,已經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來自極其遙遠的地區的原料;它們的產品不僅供本國消費,而且同時供世界各地消費。舊的、靠國內產品來滿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極其遙遠的國家和地帶的產品來滿足的需要所代替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生產經營者“奔走於全球各地”,“到處落戶,到處創業,到處建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