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學生“高才低就”現象不必煩憂

學識都 人氣:3.28W
    最近一段時間,大學畢業生甚至碩士生爭相應聘清掃工、搓澡工、交通協管員的消息,被當作“破除擇業舊觀念”的新聞屢見報章。有人擔心,碩士生、本科生、專科生求職時,一層層往下“擠壓”,這樣的“高才低就”,會浪費公共資源或引發新“讀書無用論”(3月17日中新網)

對大學生“高才低就”現象不必煩憂

這種擔心,似乎不無道理。不過,我始終覺得,產生這種現象不僅很正常,也不必過分憂慮。

在計劃經濟年代,高校畢業生都由國家統一分配,“高才低就”的情況基本上不存在,且一般能做到專業對口,學用一致。實行市場經濟之後,這種統配的模式被打破了,大學畢業生自主就業,用人單位自主招聘,這樣直接帶來的一個問題就是,“用非所學”,學用脫節,造成公共資源的浪費似乎不可避免。在金融危機導致用人需求縮減的現實背景下,先上崗再發展的靈活就業觀,也必然會造成公共資源的浪費。但這是一時很難解決的問題。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高才低就”的說法就欠科學。什麼叫“高才”?大學畢業就叫高才?不見得。其中可能有高才,並非個個都是。什麼叫“低就”?到基層工作或從事服務性行業就是低就?非也。誰說從事服務性行業不要技術、不要人才?雖說360行,行行都可以出狀元,可真正能當“狀元”的又有多少人?就算“高才低就”的情況確實存在,讓“高才”在“低就”中經受鍛鍊、積累經驗,對其未來的發展不是很有好處麼?

衡量人才價值,並非看其從事什麼職業和工作,主要看其所做出的社會貢獻。現在黨和國家號召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工作,如果按照上述邏輯,這恐怕是名副其實的“高才低就”了,可正是這種“低就”,既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增添了活力,也爲一代新人的健康成長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從這個意義上講,根本就不存在什麼公共資源浪費的問題。反倒對提高全民文化素質、縮小城鄉差別、建立人力資源強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高才低就”會不會導致新“讀書無用論”?我看也不見得。事實情況是,現在家長擔心的不是孩子不讀書,而是成不了才,你聽:“大學生找工作都困難,你不好好學習行嗎?將來考取重點大學,也許工作好找一些。”許多學校、家長也許正是出於這樣的動機,才使應試教育越演越烈,才使補課之風屢禁不絕,才使課業負擔越來越重。眼前確有少數孩子不想讀書,那不是因爲“讀書無用”,而是基礎太差,壓力太大,實在讀不下去。

誠然,適人適用,人盡其才,是用人的最理想的境界。但這種境界不是不存在,問題在於供需矛盾、學用脫節導致了有的行業人才過剩,有的專業人才匱乏。出現人才高消費的現象,不是大學生的錯,主要是高校專業設置和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引起的,也是就業壓力日益加大的一種必然反映。即使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存在此類情況。當下的美國就有不少高級人才下崗,於是纔出現人才紛紛“東進”,回國求職的現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只要現今的就業體制還繼續存在,人才高消費的`現象就不可避免。

其實,所謂“高才”也是相對而言的。只要是金子,總會閃閃發光。社會實踐表明,大凡真正的人才特別是頂尖人才,一般是不愁嫁的,倒是那些大事不想幹,小事又做不來的人,求職很困難。這種自以爲是,且缺乏人才特質的人,還稱得上是什麼“高才”嗎?退一步講,有些人即使“高才低就”,同樣能利用他們得天獨厚的知識和能力,發揮人才應有的價值和效用,創造出不平凡的業績來。例如,北大畢業生賣肉就賣出了名堂,還有一些大學畢業生檫皮鞋檫出了若干連售店,能說他們不是人才麼?我覺得,不管從事什麼工作,只要其真正發揮人才效用,這些人就不應被納入人才高消費之列。再說,大學畢業生甚至碩士生爭相應聘清潔工、搓澡工、交通協管員僅是一種就業現象,真正埋下頭來做這些工作的在偌大中國並不算大多,佔“高才”的比例恐怕微乎其微。

既然“高才低就”現象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一種客觀存在,是社會變革之必然,而且這種狀況將隨着改革的不斷深化得到逐步緩解,因此,大可不必憂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