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生擇業就業經驗談

學識都 人氣:3.02W

在個人擇業方面,本人累積有以下一些心得,僅供參閱:

畢業生擇業就業經驗談

首先我發現,“愛一行幹一行”是擇業基礎。

從前“幹一行愛一行”的灌輸只能讓您“幹得好”,而“愛一行幹一行”才能讓您“幹得出色”。

我從小擔當中隊組織委員,被委派牆報繪畫、課文領讀、文藝匯演等工作;中學時代,武術、流行歌曲是我的最愛;大學時代,古典吉他、主題辯論、甚至霹靂舞又成了我在每年學校藝術節上表演和奪獎的強項;畢業分配工作後,在每年全市“工農兵學商”彙集的“五一歌會”上我理所當然又是單位選派的參賽選手...

在以後的跳槽歷程中,雖然我經歷了許多外資企業的履歷,但最後都被我一一放棄,甚至在1996年,我已就任澳洲某上市公司駐上海辦事處工業部經理一職,月薪5000多元人民幣,但在下意識裏我始終感覺到我的前途不可能寄託在我興趣之外的行業上,幾番矛盾後我又毅然辭了職。

多少次尋尋覓覓,我終於進入了一個讓我心動的行業-公關會展。

這個行業,服務的是政府部門、跨國企業、品牌公司的各類大型活動和各類公關活動,比如『上海旅遊形象大使評選』、『中國.上海創業投資論壇』、『世界黃金協會上海年會』、『力士之星巡迴活動』等。針對每次活動,我們都要提供爲之量身定做的策劃方案、管理計劃和執行方針,這,就要求我們整個策劃團隊的每一個人都具有興趣廣泛、精力充沛、喜愛創新、永不言敗的個性,這,恰恰就是我的興趣所在。

事實證明,在這個興趣所在的行業裏,我能越幹越出色。

其二,要真正學會“交流”。

無論針對應聘、針對單位同事、還是針對客戶,我們一定要真正學會“交流”。

俗話說-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什麼樣的人你都可能遇上。可“交流”對象無論是政府官員、企業老總、部門經理、還是前臺小姐、甚至是悍夫怨婦,我們如能掌握自謙、自尊、自信這三原則,都基本能做到應付自如,這也是我們把“交流”變成“交際一流”的基礎。

“交流”不是“一言堂”,而是雙方面的互動,“交流”的唯一目的是雙方面能達成一致,如果僅僅是單方面的“侃侃而談”、聽不進聽不懂對方的意見、或者把自卑當自謙、把自戀當自尊、把自大當自信、把固執當個性,都可能使“交流”變成“交際三流”。

“交流”時最棘手的問題是遭遇對方的拒絕或對方的反對意見,比如,與客戶開會討論我們提交的策劃方案時,客戶可能由於不理解、外行、固執等原因會提出反對意見,此時,哪怕我們再有理,也不會針鋒相對立刻否定對方的意見,我們通常會這樣說:“您的意見很重要,也和我們想到一塊去了,您這個意見中所提出的`問題也是我們當初所擔心的,在您的基礎上,我們又考慮到……,所以才提出了現在這套方案,請您再綜合考慮一下,是否可行?”

在這種先退後進的迂迴戰術下,通常可把對方牽引到我們的思路上去,我們和對方之間的隔閡也會在不經意間被消融於無形。

 第三,從“四個層面”看成熟。

成熟的人,通常會經歷四個層面:

1、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2、知道自己不知道;

3、不知道自己知道;

4、知道自己知道。

經歷第1層面的人,可能會表現出“無知者無畏”的自大性格,但這種虛張聲勢的自大往往被自我感覺成“自信”,他們所知所想所講的內容,只侷限在坐井觀天的範圍之內,他們是遭遇挫折最多的人,也是挫折感最強的人,如果其中有些人,始終自詡“有個性”從而掩蓋自己的頑固性,那麼這些人,終其一生,只能停留在這個層面;

能夠進入第2層面的人,是那些終於能跳出那口“井”的人,新的視覺可能會讓他們感覺到迷茫,但這個層面恰恰是自我反省的開始,也是邁向成熟的起點;

進入第3層面的人,已經學會了自謙,已經能夠善於傾聽,已經進入了對自身的世界觀和處世論進行重新盤整的時期。他們依然會遇到挫折,但他們已經能夠坦然面對挫折,並開始把挫折當作一種積累;

進入第4層面的人,已具備了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真正自信,他們往往能駕輕就熟地同其他任何一個層面的人進行溝通,他們往往能客觀地多角度地看待問題,他們已能自然而然而不需要通過虛張聲勢來贏得別人的尊重。

 第四,要善於“自嘲”。

真正理性和自信的人,不僅能面對尊重和讚譽,更能坦然面對冒犯。

面對故意的冒犯,如果惱羞成怒,必然傷人傷己。有時候一個嚴峻的眼神,就更具有回擊力;面對尷尬的氣氛,有時候一句“自嘲”,就能加以化解。

著名主持人楊嵐,有一次上舞臺時,不小心被臺階絆倒,衆目睽睽之下,楊嵐笑言:“這可真是人有失足,馬有失蹄呀”,一句話,就贏得了觀衆熱烈的掌聲。

 第五,選擇“愚公移山”不如選擇“愚公搬家”。

“愚公移山”是奢望改變外部環境;“愚公搬家”是勇於改變自身。 我曾經年輕氣盛、熱血沸騰,遭遇挫折時又牢騷滿腹。每次不如意時,我都能尋找出一百條理由把問題歸咎給外界。

終於有一次,一位女孩給了我一句話:“先從你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吧”!這句話讓我茅塞頓開:周邊環境好比是門前大山,我們很難加以改變,我們有能力改變的只是我們自己。

我們不是要回避矛盾,我們只是不要讓矛盾複雜化、我們只是要找到解決矛盾的有效方法。

現在,我總是提醒自己:真理永遠在自己這一邊嗎?

矛盾,就好比是交通事故,我們永遠要問問自己:自己該承擔幾分責任?這種思維方式,纔是真正替自己負責的思維方式。 勇於反省,纔是智者所爲,愛國如此,做人亦如此。 要做到這點,有點難。

第六,人要“三心”但不能“二意”。

外國有句諺語-滾石不生苔,轉業不生財。 中國也有句名言-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環顧同齡的同學朋友,不斷的頻繁的跳槽都可能使他們至今一事無成。

跳槽是許多年輕人擇業歷程的必經之路,也是年輕人瞭解自我體驗社會的一種積累。可一旦看準了一個行業,並準備讓自己幹得出色並能夠長遠發展,就必須具備“三顆心”:

熱心-對工作和事業的熱心投入,能使自己有一個良好的狀態,也是確保自己能幹得出色的基礎;耐心-人總有遭遇挫折的時候,克服挫折就要具備耐心,否則,再大的熱心也只能是“三天熱度”;恆心-長久從事某項工作,往往會感覺乏味以致倦怠,克服倦怠就要具備恆心,不然,一切的努力和積累都會化成泡影。

有了“三心”,卻不能有“二意”,“吃着碗裏看着鍋裏”、“此山望着那山高”,都可能讓我們抵擋不住假相和誘惑而產生“二意”,“二意”是虛浮的表現、是急公近利的表現,其結果,很可能就會使自己“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第七,現實與夢想。

以上就“知道”與“不知道”探究了成熟問題, 對自身的“知道”,遠比對外界的“知道”更有難度,也就是說,人,最不瞭解的往往就是自己。

曾經“自信”自己最帥氣,我就把所有不青睞於我的女生歸納到“有眼無珠”的行列中去了,夢想着自己身邊遲早會美女如雲; 曾經“自信”自己最聰明,我就把所有功課比我好的同學歸納到“高分低能”的行列中去了,夢想着自己遲早會腰纏萬貫; 曾經“自信”自己最瀟灑,我就把所有工作比我踏實的同事歸納到“墨守成規”的行列中去了;夢想着自己遲早能平步青雲。

結果我發現:自我定位不準,產生的夢想,將永遠是個空洞的夢想;自我定位不準,面對的現實,將永遠是個殘酷的現實。這些並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卻是:如果在下意識裏,永遠不願意反思自己、永遠不願意面對自己,那麼夢想將永遠空洞下去、現實將永遠殘酷下去。

    編後語:
    擇業是否成功,要看是否明確自己的職業方向,有時候喜歡的職業並不適合自己,而陌生的職業卻帶來無比的成功。這就是沒有認清自己的職業方向,喜歡的職業你就一定了解麼?我看不一定。(進入職業信息庫,查看心儀的職業是否適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