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我們怎樣去求職?先就業後擇業不可信

學識都 人氣:2.12W

如今在上海找工作到底難不難?恐怕大多數人的回答是越來越難了,這從上週六在上海圖書館舉行的“職場生涯”系列講座中就可見一斑。當天儘管颱風暴雨肆虐,但“今天我們怎樣找工作”的講座還是座無虛席。職業專家指出,當前求職隊伍中存在“老八方面軍和新四方面軍”,“先就業後擇業”的就業理念作用有限。

·短信超人讓你高人一等·香車美女你的理想世界·溝通無極限手機Q時代·魔法表情秀出百變心情·管中窺豹  明察秋毫·QQ秀 秀出個性真自我

數百萬大軍爭奪50萬崗位

不看不知道,細數上海的就業形勢真的讓人嚇一跳。據上海職業介紹中心主任張得志介紹,目前上海的求職者可以概括爲“老八方面軍和新四方面軍”,這些求職者加起來有數百萬。而據瞭解,上海每年新增的崗位只有50萬,遠遠無法滿足當前龐大的就業羣體的需要。

張得志說,在全國總體就業形勢供大於求的大背景下,國際貿易摩擦以及匯率變化等因素也對就業帶來不利影響,再加上連年增長的高校畢業生以及下崗失業人員、退伍軍人、失地農民等,使得目前在上海找工作並非輕鬆容易。

招聘3000只來300本地人

但在上海找工作真的就萬分艱難嗎?也並不完全是。如崇明新建一座船廠需用工3000人,但在實際招聘中只招到300名上海本地人,其餘全是外地人,出現了嚴重的戶籍人口與外來人口的倒掛。

一邊是找不到工作整天喊工作難找的求職者,一邊是有崗位卻招不到人,這不禁讓人問:“上海找工作到底難不難?”張得志認爲,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是上海有“兩個缺少”:一是缺少適合新產業發展的合格勞動力;二是缺少適合上海本地人就業的相應崗位。但最根本的還是求職者自身能力與崗位需求之間的脫節。張得志說:“政府不會坐視不管,關鍵是像交通協管員這樣的工作是否有人願意做。”

別被“先就業後擇業”迷惑

現在有一種看法認爲,在當前就業壓力極大的形勢下,求職者尤其是大學畢業生,應該本着“先就業後擇業”的態度趕緊簽約,工作賺錢總比待業在家好。但張得志從專業職業指導者的角度認爲,這種說法並不完全適用,因爲求職者的目標不同,選擇也就不同,每一個求職者都應認真考慮自身的能力和價值,然後做出評判。

張得志說,“先就業後擇業”的適用性很有限,這句話只對兩種類型的人起作用。第一種適用人羣是想要留滬發展的外地學生。上海每年對應屆畢業生入滬都有一個時間表,一些急於留滬的畢業生就會選擇早簽約早領取“藍表”的方式,至於這份工作是否適合,已經成爲一個很次要的問題。這種類型的情況,也是導致當前外地留滬畢業生工作一年就跳槽的重要原因。

第二種適用人羣是那些意志堅定、對人生髮展有規劃的人。他們走的是“曲線救國”的方式,先有一段工作經歷,然後不斷充電學習向心儀的工作努力。但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求職者實際並不多,不少人工作後由於惰性和慣性往往就放鬆了學習,導致被眼前工作“拉下水”。

張得志指出,仔細研究上海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就會發現,在沒有就業的畢業生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上海人。這些人並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沒有找到合適的,對這部分人就不適合用“先就業後擇業”,他們對自身的能力和價值很清楚,並堅信只要再過一段時間一定會找到滿意的、能讓自身獲得愉悅的工作。張得志比喻說,這就好像出租房子,你預期並堅信過半月就可以租出每月2000元並按年付款的價格,那麼何必先簽每月租金只有1500元、期限要一年的租約呢。

在張得志看來,“先就業後擇業”並不能完全達到快樂就業的目的。因此求職者在求職前,一定要想清楚幾個問題:爲什麼要工作,想找什麼樣的工作,自身有什麼優缺點,用什麼方式找工作,當前社會需要哪些人才等,這些問題的交叉點就是一個比較理想的職業定位。

求職隊伍之“老八方面軍和新四方面軍”

職業規劃三圈理論圖

今天的我們怎樣去求職?先就業後擇業不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