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就業最大化介紹

學識都 人氣:4.64K

追求就業最大化

追求就業最大化介紹

追求利潤最大化,是微觀經濟的重要目標;追求就業最大化,是宏觀經濟的重要目標。兩者是矛盾的,但又必須統一於發展之中。當中國經濟出現可喜增長勢頭,就業問題又十分尖銳地凸現在我們面前,這就迫切需要國家努力推進就業最大化,促進經濟與就業雙增長。

推進就業政策是導向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要把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作爲宏觀調控的重要目標".現代世界經濟發展的事實表明,經濟的高增長,未必就會帶來高就業。就業率的提高主要取決於符合實際的創造充分就業的發展戰略和產業政策。在當代,發達國家以及衆多發展中國家都把提高就業率作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以求經濟與就業雙增長。我國做爲經濟不夠發達、人口衆多的國家,也必須樹立"雙增長"新理念,適時確立就業優先的發展戰略。一是在產業結構調整上,應堅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與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相結合的方針;在產業政策上,要堅持擴大內需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發展技術資金密集型產業與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相融;在資金使用上,要儘量調動民間資本投入的積極性等。二是運用法律手段促進就業是許多國家的普遍做法,我國急需加快建設促進就業的法律體系。要抓緊出臺《促進就業法》,爲促進就業奠定法律基礎;要認真實施《中小企業促進法》,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用加快發展的辦法促進就業;要完善《勞動法》,穩定勞動就業關係,儘量避免或減少失業下崗人數;要加快制定《社會保障法》,保障失業人員的基本生活等。三是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把改善創業環境和增加就業崗位作爲重要職責,成爲促進就業的責任主體;把就業指標與GDP、財政等經濟指標一併列入各項政府的重要考覈指標,列入幹部政績的重要考覈內容;要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促進就業工作,形成黨委統一領導、政府宏觀調控、部門全力支持、企業密切配合,全社會共同努力擴大就業的工作格局。四是要出臺促進就業的政策措施。在財政、稅收、金融等政策上出臺支持促進就業的具體辦法,讓提供更多就業崗位的企業受益,爲自謀職業自主創業的人員提供政策支持等;要制定統籌城鄉就業的有力措施,促進協調發展。

擴大就業崗位是關鍵

廣開就業門路、創造更多就業崗位是促進就業的治本之策。一是現有企業,要通過做大做強自身,以減緩職工下崗失業的勢頭,並增強吸納新勞動力的能力。據現有數據表明,企業每投入100萬元可提供就業崗位爲:重工業400個,輕工業700個。二是壯大非公有制經濟,充分發揮其發展經濟和吸納勞動力的重要作用。自貢市作爲國有企業獨大的老工業城市,近三年改造後,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佔GDP由28.5%上升到49.5%,就業人員佔全市城鎮從業人員由15%上升到25.7%,說明發展非公經濟是促進"雙增長"的明智選擇。三是中小企業成爲推進經濟增長、創造就業機會的重要力量。1999年,美國2/3的就業崗位是由小企業創造的,德國中小企業的.就業人數佔全國就業人數的68%.2001年,我國工業小企業就業人數佔全國就業人數的75%.按最低計算髮達市場經濟國家,具有40戶中小企業/千人的水平,而我國只有6.4戶/千人的水平,按此發展,那麼,我國就會產生5000萬個中小企業,提供4.5億多個就業機會,從根本上改變目前就業空間狹小的局面,因此,我國應把大力發展中小企業作爲推動"雙增長"的基本國策,形成大企業頂天立地、小企業鋪天蓋地的局面,以開創廣闊的就業天地。四是大力發展第三產業。該產業具有投入小、見效快、吸納就業多的特點。我市下崗失業人員在第三產業實現再就業佔75.5%,城鎮失業人員在第三產業實現就業佔59.3%.據統計,目前我國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爲26%,遠遠低於發達國家70%左右的水平,也低於發展中國家40%的水平,如果我國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的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就可增加700萬個就業崗位。五是大力探索發展社區服務,構建社區就業廣闊平臺。社區就業潛力大,發達國家社區就業份額爲20%—30%,發展中國家的社區就業份額爲12%—18%,而我國只有3.9%,如果提高到12%,就大約可增加2000萬個就業機會,因此,社區就業要成爲擴大就業的突破口。六是積極開展勞務輸出,允許區域間流動性競爭就業。從我市目前來看,勞務輸出達52萬人,年收入達24億元。

加強就業培訓是催化

要把加強就業培訓作爲促進就業的催化劑。緊扣就業這項"民意、民心、民生"工程,落實"抓培訓促就業"的思路。主要實施:一是強化政府培訓引導,落實好"就業准入制度"、"勞動預備制度",實施好"再就業培訓合作計劃"、"創業培訓計劃".創造良好就業培訓環境。二是加大培訓投入力度。增加財政投入,解決好就業培訓資金乏力問題。三是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大力開展職業教育,要針對"4050"大齡下崗職工、女職工、技能低的下崗職工等進行適應性培訓,提高其就業能力。四是建立培訓基地,構建就業培訓網絡,形成以就業訓練爲主、再就業培訓基地爲補充、其他培訓力量參加的就業和再就業培訓模式。目前我市已建成10個勞務輸出培訓中心及6個下崗職工再就業培訓基地,以長短結合方式重點開展擇業觀念、面試技巧,打工技能以及普通話、粵語、英語等基礎知識,以提高素質,增強其就業競爭力。五是啓動創業培訓計劃,實現培訓、創業技能、小額貸款配套的培訓扶持一條龍服務。

提供就業服務是橋樑

架起就業服務橋樑,是人民政府的責任,也是市場化中介服務的需要。一是要構建就業服務體系。建立起以下崗失業人員爲主要服務對象的公共就業服務制度

,使就業服務"橫到邊,縱到底",建立市、縣、鄉和社區四級就業服務機構;要全面開展以失業登記、求職登記、職業指導、技能培訓、技能鑑定、勞動事務服務、創業指導、失業保險、就業優惠政策確認、再就業援助、就業服務管理爲內容的公共就業服務活動。二是要大力開展職業介紹活動。我市通過公共職業介紹實現就業人數逐年增長,2001年1.1萬人,是1998年的兩倍,2002年底,下崗職工通過職業介紹實現再就業已佔50%.積極推進職業介紹、疏通供求渠道的主要措施:推動《勞動力市場管理規定》的實施,規範和發展職業介紹活動;規範民辦職業活動,提高誠信服務 ,合理定點佈局;着力發展公共職業介紹,實現市區縣和市中心街道就業站的局域聯網運行,與省職業介紹中心連接,完善其服務功能,強化職業指導、發展勞務派遣、開展勞動事務顧問、代理服務業務,幫助就業困難羣體獲得政府購買就業崗位援助等。三是加強勞務輸出的推動工作。規範勞務輸出行爲,認真落實"流動就業管理規定";建立勞務輸出擔保基金,加強流動就業人員的養老、醫療、失業保險工作;加強跟蹤服務管理,與外地勞動部門建立協調關係,我市已在北京、上海、深圳、珠海、廣州、廈門、江門、汕頭8個地區設立了服務機構,隨時對企業用工進行跟蹤服務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