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讀後感1000字高中水平

學識都 人氣:2.29W

相信大家很多人都看過三國演義,也是被裏面的情節所吸引,那麼看完之後你有何感想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分享有關三國演義讀後感1000字範文,歡迎大家來閱讀

三國演義讀後感1000字高中水平

【三國演義讀後感1000字範文一】

一句“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把我帶進了要遙遠的三國時代。那是複雜的軍閥生活深深的把我吸引住了。時間飛逝,我只花了幾天就把他讀完了。當時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既有蜀國強大的喜悅,又有蜀國衰敗的失落

我佩服諸葛亮。他是智慧的化身他憑自己的材智是劉備得到三分之一的天下,關於他的故事已是家喻戶曉,如“草船借箭”“空城計”“六出祁山”等,他的事蹟就像天上的繁星一樣,數也數不完,每顆都炫耀奪目我除了佩服他的智慧外,還佩服他的忠心。記得劉備在託孤之時說:“若此子能扶則扶之,若此子無才,君可自取”,當時諸葛亮就跪在地上說:“臣無以能及陛下知遇之恩矣”,最後諸葛亮六出祁山,直至累死軍營之中。只是我對他既有佩服,又有惋惜。

我佩服曹操。他被說的奸詐無比,其名言就是:“寧教我負天下人,勿教天下人負我”。但我並不這樣認爲,由於我的經驗推斷,曹操是一位能詩歌賦,具有遠大理想的軍事家和詩人。其謀慮在三國中少有敵手,他曾進擒呂布滅袁術,敗袁紹破劉表,討張繡等等事蹟不可勝數。其詩賦也是一流,《觀滄海》等已選入了我們的語文課本,,《孟德新書》更是軍事家必讀之書,我佩服曹操,佩服他的才華和軍事才能,可能他有時是很自私,但這都是統治者的毛病。

我佩服劉備。佩服他一生的經歷,它能從一個鄉下小孩成長爲三國之一的蜀國的統治者,這不全是他一個人的功勞,也有他的朋友的功勞,但其中主要原因是劉備的.仁慈厚德和他識人的本領。同時也有他獨特的待人之道。記得在白帝城託孤之時劉備曾對諸葛亮說:“馬謖這個人不能大用。”結果在北伐時,諸葛亮大用此人,導致第一次北伐失敗。還有一次,在趙雲救阿斗之時,當趙雲把阿斗遞給劉備,劉備隨手把阿斗拋開,這讓趙雲感動了一生。我佩服劉備,佩服他的識人才能。

我佩服孫權。他的相貌是我佩服的原因之一。碧眼紫鬚,他的治國之道則和劉備、曹操不同,孫權是出於真心的,有一次,他的手下週泰爲保孫權出險境。身受多處傷,待回營時,孫權當着文武百官面前,爲周泰解下衣服,數他身上的傷疤,有幾處,就敬他幾杯酒,最後,周泰被她灌醉,當時孫權的眼眶都紅了,文武百官無不感動。我佩服孫權,佩服他對手下處於真心的愛。

從東漢末年至西晉初年,多少英雄事蹟留芳百世,隨着“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給我的閱讀程序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三國演義讀後感1000字範文二】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從周朝以來對於天下的定義,週末七國紛爭,併入於秦。秦滅之後,楚、漢對壘,又並於漢。漢朝高祖劉邦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傳至獻帝,分爲三國,最後三國歸晉。而《三國演義》一書就呈現給我們東漢末年分三國的史詩。

東漢末年,賣草鞋爲生的落魄貴族劉備,與殺人在逃犯關羽,屠戶張飛結爲兄弟,共創大業,三分天下時,劉備也佔得一席之地,文有伏龍鳳雛,武有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五虎將領,盤踞西蜀;寧可我負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負我的宦官之後曹操,發展地方武裝,擁兵自重,割據北魏成爲亂世之梟雄;孫堅之子孫權坐領父兄遺產佔據東吳,威震江南,其四任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也各有千秋。

曹操以微弱之身,起兵靖難,討董卓,伐袁術,殺呂布,降張繡,滅袁紹,攻劉表。可謂雄極一時。劉備雖然兵力最弱,可是他仁慈,所以有人緣,誰都喜歡他,他投靠的大哥最多:公孫瓚,袁紹,曹操,劉表等等。可是後來諸葛孔明投靠他後一切都改變了,他挺進了蜀域,有了根據地,開始發展兵力,擴大地盤,雄霸西蜀,可是關羽敗走麥城,被東吳所殺,劉備大怒起兵,被陸遜火燒七百里連營,戰敗?亭,最後料得白帝託孤。

在三國中我是最欣賞關羽的,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古城相逢斬蔡陽,白馬坡斬顏良誅文丑,忠勇過人最後卻料得父子被俘,斬首敵營。關公的一世英名在此畫上了不圓滿的句號。

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爲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纔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爲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鑑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後來,曹操於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覆強調他在用人上"唯纔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係,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於有才幹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後,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問他說:"你從前爲袁紹寫檄之,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爲什麼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在這方面曹操無疑是成功的。

和曹操對應的就是袁紹,袁紹與曹操大戰官渡由於謀士田豐,逢紀,許攸,郭圖暗中相爭,田豐進諫,袁紹不聽而逢紀看出這點,打田豐的小報告,田豐落獄,最後袁本處兵敗官渡,田豐自盡,而後袁紹病死,袁氏三兄弟明爭暗鬥爲爭政權。最後全被曹操所殺。

【三國演義讀後感1000字範文三】

從我讀完《三國演義》後,不禁感嘆中國文學藝術的淵源及豐富、生動的魅力色彩!

《三國演義》主要講了五個時段:黃巾起義、董卓掌權、羣雄爭割、三分天下、三國歸晉。

黃巾起義始於鉅鹿人張角,因爲看不慣朝x腐朽,因此發動黃巾起義。而劉、關、張就此桃園結義,爲朝廷效力。不久就滅了黃巾軍。劉備的力量也一天天強起來。

皇后的哥哥何進因爲誤信他人召了早有造反意思的董卓進京。結果何進被十常侍殺後,董卓就掌權了。曹操曾想殺害董卓,但不成功。董卓爲拉攏人心,封袁紹爲勃海太守,出讓了赤兔馬給呂布。逼得諸侯聯軍抗董,雖然敗軍了,但最後也給呂布所殺。

劉黃叔三顧茅廬後,請出“臥龍”諸葛亮。諸葛亮提出了聯吳抗曹等計劃,使劉備的大業紮下了結實的基礎。經過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曹操滅了袁紹、呂布,吳、蜀也打退了曹操。

曹操、劉備、孫權各據一方,曹操佔據強大的北方,劉備佔據西蜀、荊州等,孫權佔據江東。從而崛起吳、魏、蜀,三分天下。

最後,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等逐漸去世。蜀、吳都歸降魏主司馬炎,三國一統歸西晉。

這本書刻畫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威風凜凜的關羽,衝動魯莽的張飛,昏庸無能的劉禪,謹慎多疑的曹操……

其中我最喜歡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因爲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爲劉備出謀劃策,建功立業,使他獨據一方,不愧爲“臥龍”。可惜與諸葛亮平等的的“鳳雛”龐統不幸遇難落鳳坡。

《三國演義》一書還教會了我許多做人的道理,使我受益匪淺:在劉備起兵七十萬水陸並進攻吳爲關羽報仇時,張飛衝動鞭打兩個部將,在晚上兩個懷恨在心的部將因一怒之下殺死了酒醉未醒的張飛,一代虎將死於非命。也告誡了我不要魯莽行事,意氣用事,否則後果不堪設想。這部書的人物形象性格顯露無遺、活靈活現,也說明了我們每一個人的性格好壞都不能隱埋,所以我們要改掉缺點,每件事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