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紅樓夢有感(精選10篇)

學識都 人氣:6.17K

讀紅樓夢有感1

讀紅樓夢有感(精選10篇)

風花雪月之事,假假真真之幻,有有無無之亂。或許沒有戰三國的雄偉壯觀,或許沒有水滸漢的忠義情深,或許沒有夢西遊的虛幻迷人,但紅樓有着一種千古不變的發人深思。

《紅樓夢》乃曹雪芹先生之心血之作——“批閱十載,增刪五次”。本書貫用北京方言,看官可透過表面用心觀測到曹雪芹先生極力反對封建思想,批判封建。讀紅樓,令人嘆爲的可不僅僅是家族興衰史,還有種種風流事,種種風流情。

“他是甘露之惠,我並無此水可還。他既下世爲人,我也去下世爲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也償還得過他了。”這木石前盟,那金玉良緣,勾出了一段段風流俗事。林黛玉本就是多病身,幼年喪母,寄身於外祖母家中,少不得處處留心、小心多疑。而表哥賈寶玉又是個“只愛在女兒們身邊的”。兩人一見如故,更少不了些冤家瑣事。她是一向嬌弱的林妹妹,他是始終愛女兒之潔的寶哥哥。他們日夜相伴,情味相似,厭惡世俗。寶黛之戀纏綿輾轉,可最後,也不過是“卿於新房花燭中,餘則悽然焚稿末。”

身帶金鎖的薛寶釵是位極符合封建思想的女子。待人寬厚,不得罪他人,脾氣和順。可也正因爲與林黛玉性格的反差,造就了一系列的悲劇。封建包辦婚姻不僅沒能爲賈寶玉帶來幸福,還讓他經歷了生死離別。薛寶釵從小灌溉封建婦女思想,時刻銘記着“女子無才便是德”。這一場所謂的婚姻,亦是悲劇。

有的時候會產生一種錯覺,《紅樓夢》前幾十回是一場美輪美奐的精神盛宴。元妃省親建大觀園,何不宏偉?元宵衆人同樂猜謎,何不愉悅?林黛玉等人起詩社,何不自在?可是,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衰弱往往都是從那最繁華的一瞬開始的。這一切都如一場夢,家族興衰的夢,講述封建禮教的夢。過眼雲煙。煙消雲散。最終,大觀園的繁榮僅僅止步於過去。

張曉風曾說過,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有刺,三恨紅樓夢未完。《紅樓夢》不僅是一本講述四大家族由興到衰的經典之作,而且,在更多人眼裏她就是對某一個時代的回憶,能觸發人心底的溫情。“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黛玉葬花,葬的不僅是桃花,還有她居人籬下的惆悵。紅樓,夢一場,到頭來,惹得那人憔悴。

輾轉紅樓,忘不了伊細泣獨憐,忘不了伊焚稿斷癡情,忘不了紅樓一瞬卻終究夢一場。紅樓,夢。

讀紅樓夢有感2

“說到辛酸處,荒唐愈可悲。由來同一夢,休笑世人癡。”隨着寶玉了卻塵緣,紅樓一夢終於歸結。也許是由於閱歷過淺,在這一部綿長細膩的經典面前,我竟有些啞言,如同涓涓溪流無意間初入大海,《紅樓夢》那高不可攀的藝術性與思想性,即便是在世界文學作品中,也理應。

若是把《紅樓夢》單純地當情悲劇來讀,未免低估了其中的內涵。寶黛的愛情悲劇,固然反映了封建時代的和那時有情人難成眷屬的無奈、痛苦,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爲曹雪芹對封建制度的抨擊。而賈府上上下下所有的人物,是否都可以代表封建時代某些典型的人物?賈府的興衰史,是否又可來影射中國整個封建社會的興盛與衰亡?當然,這都是一些宏觀的角度。就個人而言,賈府的命運是否也就是曹雪芹及其家族的命運?他思想的先進,又未嘗不是隱含着對功名未就的抱怨?

這些的確是讀過《紅樓夢》之後應有的共識,但從那些華美傳神的文字背後,我讀出的則大多是曹雪芹對後人的諄諄教誨。

每每讀到賈府豐裕的家產,諸如黃金幾千兩,白銀幾千兩,綢緞多少匹,總會隱隱擔心,如此富貴的家族到底能不能成功地延續下去,畢竟“富不過三代”的定律似乎很少被打破。果不其然,賈府中鮮見勤奮的身影,大多是笙歌不斷,鼓樂不休,結果難逃敗落凋敝的命運。這不免爲我們敲響了警鐘:由簡入奢易,由奢入簡難。另一個生動的例子,就是曾經活躍於歷史風煙中的那一羣五陵少年。他們多是皇親國戚的後代,大富大貴,衣食無憂,不必考慮學業,不必操勞生計,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讓他們變得百無聊賴。爲了打發難以消磨的時光,他們互相攀比,互相炫富,爲非作歹,花天酒地,結果如何?終被世人遺棄,被歷史遺忘。現今中國人常懷着一種暴富的心態,各式各樣的奢侈品難以滿足其欲千金散盡的胸懷,更爲可怕的是,這種風氣正逐漸蔓延至年輕一代的學生身上,並且就發生在你我身邊。不難想象,這種無節制的享受最終將演變成國民性,讓整個中華民族都失去前進的,更難以完成復興的使命。這並不是危言聳聽,巴西的一隻蝴蝶揮動翅膀尚能引發美國一場龍捲風,一代一代的“耳濡目染”又何嘗不會釀成不堪的悲劇!我不願再進行痛斥,柏楊先生早已發出振聾發聵的吶喊,我唯願獨修其身,卻又不忍責任的折磨。整個社會的大風氣,早已不是你我能夠左右的了,保持住內心的一方淨土,是周國平先生、餘秋雨先生、王蒙先生等,以及所有有良知的讀書人的心願。我願做這樣的踐行者,踐行着心中永遠簡樸安靜的生活,踐行着美好的祈願。想必曹雪芹先生也是這個意思,字裏行間,他彷彿在對我們說,一切繁華都是紅樓一夢,何苦爲兒女情長苦苦糾纏,何苦爲人情世故操勞奔波,何苦爲瑣屑小事爭喋不休,何苦爲追求金錢嘔心瀝血,何苦徒增無盡煩惱。心安即是歸處。

雖然《紅樓夢》只是一部文學作品,但它真是把“人”寫絕了:人的美好,人的智慧,人的劣性,人的悲哀。讀這樣的作品,我們便懂得了自己,懂得了我們的家庭,懂得了我們的民族國家。向曹雪芹先生致敬,正因有了他,榮辱興衰、人性冷暖盡收眼底。向那些努力修行品德的志士致敬,英雄造時勢,唯願不再是個傳說。

讀紅樓夢有感3

說起紅樓夢裏的林黛玉,那是在《紅樓夢》中給讀者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每次傷心落淚都是因爲她,因爲她是個人見人愛的才女,她具有那種弱不禁風的氣質,讓人忍不住去喜歡她,理解她。她的才華,在大觀園是出了名的。每次賽詩,都是技壓羣芳,一舉奪魁,讓人望塵莫及;別人作詩都是絞盡腦汁、苦思冥想,她卻"等大家都寫的得差不多了,她才提起筆來,一揮而就,龍飛鳳舞寫下一首詩。

林黛玉之所以愛哭,那是很明顯的。黛玉的哭,是爲自己的身世而哭,是爲自己無依無靠而哭,是自己情感的宣泄,是對着世界的憤恨…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的大觀園,敏感的她,滿身是刺,除了哭,她還怎麼辦?她又能怎麼辦?處處受束縛,處處受爲難。

世界上有兩種人,第一種人你初次和他見面時覺得他和藹可親,容易親近,相處日深,你會發現他的心思高深莫測;第二種人恰恰相反,初次見面你會覺得和他在一起彆扭,不舒坦,心有所懼,然而相處日深,你會慢慢發現他襟懷坦蕩,親切可人。很明顯,黛玉和寶釵就是很鮮明的對比。人們對黛玉的偏見,就是因爲她愛"耍小性","性情孤僻"、"尖酸刻薄"。其實,當你真正細細去關注她時,黛玉其實是很平易近人的。在大觀園裏,黛玉雖說是賈母的外孫女,可是進了賈府之後,又什麼時候聽見賈母對黛玉說過一句貼心話?倒是寶釵,把賈母唬得服服帖帖的,於是賈府的人便認爲寶釵是個賢惠兒媳。但是黛玉,由於她寄人籬下,比別人更敏感,對自己的身世敏感,對自己的遭遇敏感。但是敏感的她也有尊嚴,她處處都要維護自己,又不能完全發泄出來,她只能像個小刺蝟似的活着,得罪了許多人。她的那張嘴,像刀子一樣尖利。對於人情世故,她也是懂得的。黛玉的才氣,是古今中外少有的。重要的是,她具有一般寫詩的人所沒有的詩人的氣質。她的詩是跟她的思想、感情、生活連在一起的,可以說她是爲了詩而生的。她的詩,可以說在整本《紅樓夢》裏是最好的。(寶釵認爲作詩沒有用,她的心不是屬於詩的,儘管她能和黛玉媲美,但是她沒有詩人的氣質、情懷。沒有詩人的氣質和情懷,不能說是個詩人)每首詩,她都是用心寫的,但是每次寫詩,她又總是不費吹灰之力的。我喜歡她的《葬花吟》,她的情感能深深刻在人的心裏;我喜歡她的《問菊》,她寫的菊花能問得人無言應答;我喜歡她的《詠白海棠》,最喜歡一句: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還把海棠當做人來寫;我喜歡她的《五美吟》,美人都在她風流、清新、新奇的詩風表現得活靈活現…讀她的詩,也可以用一句詩來形容--"一片冰心在玉壺。黛玉的死,至今牽動着無數紅迷的心。黛玉臨終前"睜開眼睛一看,只有紫鵑和奶媽並幾個小丫頭在那裏",這似乎對應了她寫的那首《葬花詞》裏的一句:"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這句;她向紫鵑交代了自己的後事"我的身子是乾淨的,你好歹叫他們送我回去",對應"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掉陷渠溝"。更讓讀者把黛玉的形象深深刻在自己的腦海裏,揮之不去。

讀紅樓夢有感4

《紅樓夢》一書通過對“賈,史,王,薛”四大家族榮衰的描寫,展示了廣闊的社會生活視野,包羅萬象。

在前幾回中,充分的爲下文埋好伏筆,構思巧妙,通過賈雨村與冷子興的對話,把賈府的狀況巧妙的展現給了讀者。再者,又通過賈雨村的“葫蘆案”,把賈,史,王,薛的四家族引出又爲本書的情節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其中,在林黛玉進賈府這一回,更明顯的突出了作者的寫作特點。通過林黛玉的眼睛將賈府的建築羣,陳設,僕人介紹的相當細緻,寫出了封建社會下的森嚴的等級和煩瑣的禮儀。黛玉年齡雖小,但爲人處事是相當的靈巧,在未進賈府的路上,心裏就暗自考慮到各個方面,自律不謂不嚴。在禮儀方面,林黛玉也是心知度明。在中國傳統上,座位是非常講究的,在王熙鳳拉着黛玉在左邊第一張椅子坐下時,黛玉十分推讓,可見她的相當“知書”。

在賈寶玉看見林黛玉時,又從寶玉目中描寫了黛玉,直畫一美人圖。

在寫王熙鳳出場時,也是巧妙之極,未寫其形,先聞其聲,真可謂“繡幡開遙見英雄俺”。通過這一系列的對話描寫,也同時確立了,王熙鳳在賈府的地位。

賈母對王熙鳳的嘲弄,也是得寵的標誌。王熙鳳同時也是相當會求寵。再詢問林時,不等回答,先提一串問題,顯出了王的急脾氣,是關心也是走過場而已,在老祖宗賈母面前,可以連珠炮般的說話,提問也是份兒,格兒。並且通過關心別人顯示自己的全面性,細緻性及責任性。突出了王的玲瓏,過於聰明,對下面的故事情節作好了相當充分的準備。

當賈寶玉問林黛玉是否有玉時的變態描寫,不但注意人物的常態,又在賈母的哄騙下,寶玉的病態來得突兀,去的業便宜,也是虎頭蛇腦的特徵,也描寫了人物的性格特徵。

這一回,我認爲在本書中是相當的重要,也是十分精彩的一回,向人們展現了人物的性格特徵,耐人尋味,同時也十分巧妙,得當。

讀紅樓夢有感5

我讀了《紅樓夢》一書,書中以林黛玉和賈寶玉的愛情故事爲主線,用賈府的興衰作爲背景,寫出了封建社會的黑暗與不合理的制度造成的悲劇。

作者曹雪芹通過《紅樓夢》,揭示了腐朽封建社會,也表達了他的不滿與憤怒。故事講述的是從小體弱多病的林黛玉來到了榮國府,漸漸與生來嘴銜通靈玉而性格頑劣的公子賈寶玉相戀,又因鳳姐從中使用掉包計,使得賈寶玉娶了薛寶釵,讓林黛玉吐血身亡,賈寶玉從此心灰意冷,看破紅塵,遁入空門的故事。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林黛玉,雖然她的性格里獨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對世俗的不屑一顧,令她處處顯得特立獨行。花前癡讀西廂,毫無避諱;不喜巧言令色,言隨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就象一朵幽然獨放的荷花,始終執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純,“質本潔來還潔去,一如碧玉般盈澈”。最讓我欣賞的還是她詩情畫意,聰慧靈秀。黛玉每次與姐妹們飲酒賞花吟詩作對,總是才氣逼人,居於首位。無不體現出她娟雅脫俗的詩人氣質。最嘆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紅顏薄命,唯一她可以傾訴的知己,只有寶玉讓她芳心暗許,卻又總是患得患失。

在一個封建社會裏,大觀園中的男男女女們總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雖然林黛玉琴棋書畫無不精通,才情氣質人人稱讚,可到頭來,年紀輕輕就鬱郁而死;寶釵凡事穩重,識大體,詩詞也樣樣精通,原是金玉良緣,可是因爲木石前盟,使她一人獨守空房,誤了終生;迎春才貌雙全,卻嫁給孫紹祖,被丈夫折磨而死……

我感嘆賈、林兩人愛情的悲劇與那些敢於反判那個垂死的封建貴族制度的人,同情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犧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會的虛僞道德和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在他們心中,一邊是封建社會必須追求的功名光環,一邊是心馳神往的自由之身。在面對封建禮教下的種種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爲代價,自由之身的追求始終不棄。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爲有處有還無”,假假真真,讓人琢磨不透《紅樓夢》中的一切,文學的真諦就在這裏。

讀紅樓夢有感6

我總認爲《紅樓夢》是一部以悲傷情節結尾的小說,這在愛好大團圓的中國古典小說中並不多見。

這本書主要是圍繞林黛玉與賈寶玉的愛情中發生的種種事件,以及對古代封建大家庭由盛而衰的譏諷。我想,這便是《紅樓夢》與衆不同的地方吧!

這本書裏的是是非非真是“剪不斷,理還亂”。古時候的婚姻往往由父母掌控者。有時候,兒女未出生,便被雙方父母“指腹爲婚”。更可笑的是,娶嫁雙方還未見過面,就成親了。

也許,你會覺得林黛玉一生都很悲慘。但是,我覺得,王熙鳳比林黛玉更悲慘。因爲她見風使舵,阿諛奉承。她始終活在幹壞事的陰影裏。王熙鳳平生幹了多少壞事。即使別人不說,她自己心裏也會明白。我想,她還是會遭受到譴責和報應的。即使她還活着,但是她也不會快樂的。

我覺得,賈寶玉是一個柔中稍稍帶着剛的人。但這也怪不了他。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賈寶玉家中幾乎全是女的,在女人堆裏呆久了,難免他的個性也變得柔弱了。更何況,他們家族也是因爲一女子進宮當了皇上的寵妃而盛起的。

《紅樓夢》,一部劇中人物的悲劇,一部作者的悲劇。

讀紅樓夢有感7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喜歡上了《紅樓夢》。每一次看《紅樓夢》,對於裏面各種各樣的人物我都深感悲痛,替他們不公的命運深感痛恨。特別是晴雯。

晴雯是一個奴僕,是屬於當時社會低身份的一個人物。她對賈寶玉的執着愛戀之情是婦孺皆知的,但是由於封建社會的思想槽粕與制度,導致她內心的情感無法宣泄,也正因爲如此,才導致了她悲慘的結局。每當我讀至此,都會爲她悲慘的命運深感痛恨與惋惜,像她這樣一個弱女子,爲了追求愛情,而不屑努力,是多麼的崇高而偉大啊,卻由於封建社會的制度,讓她手無寸鐵、無法反抗的接受了死亡“判決書”。

在現代社會,似乎沒有多少人會提倡如此做法了、也沒有多少人能夠做到爲愛犧牲了。因爲這個時代是一個虛假的時代,有很多對夫婦都不是爲愛而結婚,而是爲錢才走到了一起。所以,我在爲生活在當時社會的人感到悲痛之時也會爲他們感到慶幸,因爲他們的愛情世界是真實的。

讀紅樓夢有感8

雖然有的同學對我說,讀《紅樓夢》不讀死人才怪。但是,我仍然熱忠於它,熱忠於它動人心絃的故事情節。我愛故事中的主人公,尤其是愛故事中的“鳳姐”,――王熙鳳。

大家都知道,王熙鳳在故事中扮演的是一個反派角色。可是,我仍然喜歡她。這並不因爲她美麗的外表,而是因爲她的才能。王熙鳳是榮國府炙手可熱的管家婆,王熙鳳憑着她的萬人不及的聰明才智和猴一樣的敏銳和精靈,征服了賈家上下人的心。王熙鳳辦事十分潑辣,因此,在賈家十分有威信。

但是,人無完人,這樣的精明能幹的女子到底也不完美。王熙鳳的`不賢良和弄權舞弊,也遭到了世人的嚴厲譴責。但是,事實上,曹雪芹卻十分同情這個使人毛骨悚然的“殺人犯”。爲什麼?這誰也不清楚,也許只有問早已長眠於地下的夢阮了,然而,最後,王熙鳳的身體表現出來的心理變態,都是薄命所致。

其實,王熙鳳的本性並不壞,她每有惡念,莫不是有人推波助瀾,趁熱打鐵,就只能她孤軍奮戰,是不會有那麼多人冤死的。但是她一有善念卻總是事與願違,徒勞無功。

因此,我同情王熙鳳,更熱愛這個人!

讀紅樓夢有感9

這一回,沒有波瀾起伏的情節,都是一些碎碎事。總起來看寫了兩個女孩的心事。林小紅遺帕傾心賈芸。林黛玉誤會寶玉傷心落淚。

但仔細讀,卻覺得曹公的用筆實在高超。處處扣人心絃。隨意的一筆卻能把人帶入一種急於探求的境界。當你急於探求結果時,他又緩緩的盪開一筆,似乎什麼也沒有發生。當你覺得平淡的什麼也沒有寫時,似乎該寫的又都寫出來了。曹公不有意鋪排,不大筆渲染,不矯揉造作,但人物的性格心裏卻活靈活現。

這一回先寫小紅因遺帕內心忐忑,想找到賈芸問個究竟,卻怕人猜疑,猶豫不決神魂不定。丫鬟佳蕙來找她替自己保管錢。於是姐妹倆說說心裏話。又一個小丫頭進來叫小紅描兩個花樣子。小紅找不到畫筆,又到寶釵院中取畫筆。剛到沁芳亭畔,碰到寶玉的奶孃李嬤嬤。原來李嬤嬤被寶玉逼着去請賈芸。李嬤嬤一句“你說,好好的,又看上了那個種樹的什麼雲哥兒雨哥兒的,這會子逼着我叫了他來,明兒裏叫上房聽見,可又是不好。”小紅笑道,“那一個要是知道好歹,就不進來纔是。”曹公在此處是做足了戲份的,明裏暗裏都在挑明寶玉和賈芸在一起就沒幹好事。賈芸隨着墜兒來到怡紅院中,見了寶玉,卻又寥寥幾筆,似乎什麼也沒說,並沒有什麼急事。說的全是一些沒要緊的散話。也只待了一會,寶玉就有些懶懶的,賈芸告辭,寶玉也不甚留。

但賈芸在回去的路上卻有意慢行,和墜兒聊了幾句客套話之後,便很快的把自己的手帕借墜兒之手傳給小紅,表達自己的一片心意。並且言在此而意在彼地叮囑不明內裏的墜兒:“我給是給你,你若得了她的謝禮,可不許瞞我。”看似淡淡的一筆,卻給小紅一個完美的答案。似乎之前幾個重要的情節其實都是爲小紅和賈芸鋪墊的。收到了有戲處卻無戲,無戲處卻有戲的藝術效果。

還有後半部分寫黛玉誤會寶玉傷心落淚。作者先寫寶玉心裏膩煩,在外面散步,順腳來到瀟湘館。卻聽見黛玉正念道《西廂記》裏的句子“每日家情思睡昏昏”,不覺心癢,掀簾而入,再這樣一個春困發幽情的時刻,共讀西廂該是多麼浪漫的事情,林黛玉卻惱起寶玉對她的輕薄,兩人不歡而散。薛蟠設言密語喚出寶玉,似乎又有重要事情謀劃,就像寶玉喚賈芸一樣,讓人感覺十萬火急,及至見面後又覺得只不過是吃喝玩耍之類的小事。曹公用濃墨重彩不厭其煩的寫出這些富貴閒人們在一起的忙碌事,看似輕鬆愉快的大半天時間。真實用意卻在寫黛玉的擔心憂慮,爲黛玉晚上來怡紅院找寶玉吃閉門羹傷心落淚作鋪墊。多愁善感的黛玉想到自己父母雙亡寄人籬下的生活,懷疑寶玉惱她而不想理她越發傷感,也不顧蒼苔露冷,花徑風寒,獨立牆角邊花陰下,悲悲慼慼嗚咽起來。黛玉的哭可謂是後半部分的高潮,作者卻沒有用大量篇幅來寫她對寶玉的用情有多深,但結尾這一哭卻“落花滿地鳥驚飛”把她對寶玉的深情全寫了出來。

這一回,寫兩個少女的愛情,可以說是花開兩頭,各表一枝。小紅內心甜蜜忐忑,她和賈芸情投意合;黛玉內心多愁善感,誤會寶玉自我折磨。

但從內容用筆的多少上看,曹公在這兩點上寫的確實不多,洋洋灑灑寫了很多無關的東西。真是無戲處有戲,有戲處無戲。

看到第十回,秦可卿給我的印象總彷彿霧裏看花,水中望月,謎團重重,難以深窺。

讀紅樓夢有感10

《紅樓夢》是一部中國末期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小說以講述上層社會中的四大家族爲中心圖畫,真實、生動地描寫了十八世紀上半葉中國末期封建社會的全部生活,是這段歷史生活的一面鏡子和縮影,是中國古老封建社會已經無可挽回地走向崩潰的真實寫照。把一個個的人物寫的活靈活現,有以神話故事中的女媧爲開頭引出着一故事——石頭記。有以甄隱士爲線索開始即結束了整個的故事。

在遙遠的大洋彼岸又一個國度——英國。她誕生了一位偉大的、傑出的、有天賦的,劇作家他就是莎士比亞。他用他畢生的經歷發揚了本國的獨有的一種藝術形式——戲劇。那時一個民族,他那時代不滅的靈魂,以各種形式表現着自己、充實着自己。正如莎士比亞與戲劇的微妙關係一樣,曹雪芹及其《紅樓夢》,就是我們中華民族不朽靈魂的一部分。與其說他是異步偉大的鉅著,不如說它是中國通史。與其說那是寫貴族的生活,不如說是當時時局的真實寫照。從一點點的細節來講,那種語言的魅力體現出來,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塑造了許許多多的人物形象。從人物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一張一弛。一絲一毫無不張顯出人物的特點,可以說那種語言的敘述找不出一斯破綻。而從中又可以看出一個民族發展的問題,具體的癥結,具體的民生國計,無不與此相關聯。這不只是一部文學作品,又是一部柬書。

前面說都都是前八十回,而後四十回我認爲恰恰相反。從中有許多的破綻,例如賈寶玉在前八十回的一回中已經暗示到其是一悲劇人物,而到高鄂的筆下它又成了一個樂於學習又參加考試而考取舉人,從一個頑童到一個好學之人,這中間幾乎沒有什麼銜接,是很令人匪夷所思的。而且在最後又丟下已經懷孕的寶釵出家爲僧。而且據說高鄂是因爲一個上任的資助,取續寫紅樓的,我認爲一個初衷就不那麼純潔的人,並且也沒有理解到曹雪芹的寫的《紅樓夢》。是無法寫好的。再說想象曹雪芹一樣的來刻畫人物是非常難的,不是容易達到的。我看到不如留下這四十回不寫,給人以遐想的空間,還是聽美好的。

讀罷紅樓,心裏酸酸的。不知是爲了什麼。是爲了榮寧二府的家破人亡?紅粉麗人的香消玉殞?還是投機分子的欺世盜名?好像每種都有一點。但總是覺得那不是全部。從一個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開朗,這是嫉妒。我在隱隱之中對寶玉產生了醋意。說來也真是慚愧,但是有幾個男性看到一個紈絝子弟的周圍無緣無故的纏繞着數不勝數的美女而不心酸呢?

說到這,紅樓夢裏的愛情故事還真是數不勝數。首先力推的,就是寶黛的紅粉癡戀。在紅樓夢裏要數這兩個人的愛情最純潔了。從兩小無猜,青梅出馬,到長大後的墜入愛河。曹公簡直就是順水推舟,讓讀者感到,世間又一份千古流芳的愛情故事誕生了。它的出現是那麼的自然,幾乎沒有人懷疑過,它的出現是那麼純潔,纖塵不染 .但是生不逢時的愛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詞。黛玉性格里獨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對世俗的不屑一顧,令她處處顯得特立獨行,卓爾不羣。花前癡讀西廂,毫無避諱;不喜巧言令色,言隨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種種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獨放的荷花,始終執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純,質本潔來還潔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個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賞的還是黛玉的詩情畫意,靈秀慧黠。黛玉每每與姐妹們飲酒賞花吟詩作對,總是才氣逼人,藝壓羣芳。無論是少年聽雨歌樓上的詩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畫意;還是草木黃落雁南歸的淒涼,花氣溫柔能解語的幽情;無不體現出她娟雅脫俗的詩人氣質。最嘆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紅顏薄命。黛玉的身世,註定了她的孤獨無依,而她的性格,又註定了她的寥落憂傷。縱使大觀園裏人來人往好不熱鬧,可是這裏沒有她可以依靠的親人,沒有她可以傾訴的知己,只有風流多情的寶玉讓她芳心暗許,卻又總是患得患失。於是她無奈着“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壘成,樑間燕子套無情”,傷感着“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終落得“一縷香魂隨風散,三更不曾入夢來”的淒涼結局。

與其說林黛玉在賈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劇的起因,還不如把責任軌道萬惡的封建社會以元春爲首的封建集團無情的扼殺了寶玉和黛玉之間的愛情。如果紅樓夢真的是曹雪芹親身經歷的描述,那麼我可以感受到一個失去至愛的男人的痛苦。地獄的烈火在身邊燃燒,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靜止不前,這不是切膚之痛,卻是切膚之愛。當血淚撒盡的曹公轉身面對不堪回首的歷史怎能不發出“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的感嘆!

還有要說的就是薛寶釵的愛情悲劇了。看到黛玉的鬱鬱而終,依然那麼難過。可待到讀完,聽甄世隱說着什麼"蘭桂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