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讀後感通用10篇

學識都 人氣:2.63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朝花夕拾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朝花夕拾讀後感通用10篇

朝花夕拾讀後感1

有的書,值得細細品味,《朝花夕拾》就是其中一本,《朝花夕拾》共有十篇散文,創作於魯迅生活最爲動盪不安的1926年。當時中國社會外侵內亂,思想激盪交鋒,魯迅也受到了當局的迫害,過上了顛沛流離的生活。也正是這個時期,在他心情最爲迷茫的時候,他只能借回憶舊時的往事,尋一點閒靜,覓一絲安慰。

翻開書頁,一股墨香撲鼻而來。魯迅用獨特的閒話式的風格,對我敘說着他童年時代的回憶。我靜靜地聽他娓娓道來,眼前浮現出幼年魯迅在庭院中,在田野間,在書齋裏追逐跑鬧的身影。

童趣!孩子的天性就是貪玩,我看到百草園裏,“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有鳴蟬在樹上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突然從草叢間直竄雲霄”。這裏就是他妙趣橫生的遊樂園。即使是枯燥乏味的三味書齋,他也能在後院爬過圍牆,尋到一處令人愉悅的世外桃源:輕折臘梅花,草叢尋蟬蛻,挑枝喂螞蟻......直到壽鏡吾老先生吹鬍子瞪眼睛,氣急敗壞的一句“人都到哪裏去了?”,給喊了回來。

成長!在他十三歲那年,父親長期患病,終被庸醫治死,家境迅速敗落,他遠赴日本,希望學到先進的西方醫學,在那他遇到了正直的藤野先生,這位不拘小節的學者,“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他對中國留學生沒有任何偏見,這在當時日本是難人可貴的。正是求學期間,魯迅看清了中國人被奴役幾千年的愚與不爭,他決定放下手術刀,拿起筆桿子,醫人當先立人。

魯迅曾說作文的祕訣是:“是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時下很多人寫文章,辭藻華麗卻滿紙空文,而魯迅的文章就像素描,遠山如黛,近水含煙,不需要怎麼修飾,就已經如此深邃,每多讀一遍,就能多體會到一分作者的心意,越往深處,越會沉醉。

掩上書卷,再閉目回味,宛如輕舟泛湖,手提質樸的煤油燈,在迷霧瀰漫的歷史長河中流連忘返。

朝花夕拾讀後感2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裏有苦也有笑。但都留下了美好的回憶。《朝花夕拾》這部散文集,講述的就是魯迅兒時的經歷。

《狗“貓”鼠》記述了童年時對貓和鼠的好惡。《阿長與〈山海經〉》回憶了保姆長媽媽的淳樸善良。《五猖會》回顧了兒時一次看廟會的經歷。《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回味了純真快樂的童年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日子。《藤野先生》懷念日本留學期間的老師藤野,並記述了作者棄醫從文的經過……等一些故事,而主人公魯迅也從青澀懵懂的少年逐漸變得成熟起來。

而我個人最喜歡的一篇文章要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了。文中,充分描繪出百草園這個荒原充滿着無限的樂趣,那兒有“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這裏無疑不是一座兒童的樂園,無一不充滿生氣,無一不充滿快樂,難怪魯迅先生喜歡這兒了。但到了魯迅先生該上學的時候,他不得不和充滿着快樂的百草園說再見,到三味書屋學習。進了三味書屋,魯迅先生開始了乏味的學生生涯,“每天只讀書,正午識字,晚上對課”,這便是魯迅先生的工作。魯迅先生和同窗們經常到屋後的園裏去玩,但人去多了,時間久了,就會被老師叫回來,繼續讀書,遠遠不及在百草園裏自由、快活。

就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所寫,我們的童年並非只有開心,都是順心如意的。但那也豐富了我們的一生,留下許多回憶。

朝花夕拾讀後感3

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屬於散文。《朝花夕拾》就像是魯迅先生的個人生活編年史。裏面記錄着魯迅先生生活的一些很精彩、很有意義的片段!

《朝花夕拾》,富有者豐富的情感以及對於某一些事物的看法。一篇篇文章中所運用的修辭手法,讓人感覺所描寫的事物更加生動真實。整本書由內而外散發出了一種童年時代的天真之氣!

我從讀的過程中,感受到了魯迅先生那清晰、明瞭、簡潔的寫作手法。魯迅先生用他那獨特的筆調,記敘了他的生活片段、展現了家鄉的風土人情、抒發了對親朋好友的摯誠懷念,還很深刻的給予現實社會思考。

魯迅先生在寫到美好回憶的同時,也寫出了對封建社會的批判性審視。所以,《朝花夕拾》是一本蘊含着特殊韻味的散文集。

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一篇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另一篇則是《二十四孝圖》。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喜歡魯迅先生在開篇不久,所運用的種種修辭手法:擬人、比喻,以及排比,運用的一位自然靈活。在用了諸多修辭手法的一段中,描寫出了“百草園”的許多事物。精彩的修辭,使魯迅先生小時候的樂園變得活靈活現。

《二十四孝圖》,我喜歡魯迅先生運用的諷刺與批判的藝術手法。這“二十四孝”中,有:孝感動天、清嘗湯藥,百里負米、蘆衣順母、鹿乳奉親、戲綵娛親、賣身葬父等二十四孝。因爲“孝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而這一篇,又重點的講到了孝道,所以我格外喜歡這一篇文章——《二十四孝圖》。

總體來說,《朝花夕拾》是一本好書!雖然很難讀透其中的道理,但是值得一讀!因爲這是一本蘊藏着深刻韻味的書籍。

朝花夕拾讀後感4

在魯迅的《朝花夕拾》中,最讓我難忘的是《父親的病》。

《父親的病》主要講述了當時社會庸醫的無能,明明知道病沒法治了還故意矇騙,看似開的是靈丹妙藥,其實就是故弄玄虛,使用障眼法,對病是沒有一點療效,搞得家人東奔西走到頭來還是白忙活一場,並且對治病只是忙於應付而草草了事,給人看病都是爲了那些身外之物――金錢。

當今社會,還是把金錢視爲至高無上的人存在。他們爲了金錢而隨隨便便應付他人。他們應付別人時,有想過別人是給予他們多大的期望嗎?有想過他們正一步步地將別人的希望變成失望嗎?有想過他們做這件事是沒有違揹他們的良心嗎?沒有,他們沒有想過。他們被眼前的利益矇蔽了雙眼,以致他們沒有看見別人給予的期望。

利益使人沒有了心智。我曾經看過一篇新聞報道:女子因貪圖利益,在飲料中加入老鼠藥,導致兩名小學生死亡。這是一則讓人痛心又讓人氣憤的新聞。

痛心是因爲那兩名小學生還那麼小,他們還有無限的未來,他們是祖國的希望卻死在了兩瓶飲料上。氣憤是因爲這名女子竟因爲一點點錢害死了兩名小學生,因爲一點點零一傷害他人。

我想如果當時,她有那麼猶豫了一會兒,就不會發生後來的事情了。可利益就是那麼可怕,它可以使人沒有了心智。可惜世上沒有後悔藥。

金錢其實對我來說並沒有什麼重要的,沒有必要爲了一點點小小的利益而傷害他人。這樣不僅傷害了自己而且還傷害了他人,兩敗俱傷有什麼好的?

如果沒有如果,後來也沒有後來。我想也就不會有那麼多類似的事情發生吧。

朝花夕拾讀後感5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所寫,作者用了大量的對比手法。這本書是魯迅先生回憶他兒時所經歷的一切,是對滋養過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懷念。語言清新,樸實,情切感人,是現代回憶性散文的典範之作。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那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了。因爲它充滿着神祕與自由感。這章主要記敘百草園與三味書屋的生活。作者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現了自己兒時對自然的熱愛,與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兒童天真幼稚和歡樂的心理。其中,長媽媽又給作者講了一個關於“美女蛇”的故事,故事講述了一個人在晚上聽到有個美女在叫他的名字,但卻被一個老先生識破了機關,及時解救了他,沒有被美女蛇吃掉。作者還悟出了一個道理呢:如果聽到有人叫你的名字,千萬不要答應他。

作者有不得不從無憂無慮的“百草園生活”中到“三味書屋”中學習。因爲作者上的是私塾,所以並沒有太多的時間去玩耍。反襯寫出了作者對“三味書屋”的不滿與“三味書屋”的枯燥乏味。

童年就像一本日記本,如果忘了,也可以翻開來看一看,讓大腦保持新鮮的記憶,就好似童年還沒有過去。

童年就像一幅畫,畫上的內容是我們生活中的快樂回憶與點點滴滴。

童年就像一杯咖啡,嘗一嘗,有甜甜的味道,也有苦澀的味道。然而,每一個人的童年歲月都不一樣,酸甜苦辣,灌滿我們的童年生活。

魯迅先生筆下的童年沒有遮遮蓋蓋,直接地寫出了他兒時的快樂生活。《朝花夕拾》這本鉅作,是魯迅先生在風燭殘年的歲月裏寫下的,有時間就回味童年,也勾起了許多回憶。

這本著作寫出了作者對兒時的快樂回憶的感慨與對時間逝去的速度之快而感到遺憾,同時又告誡我們要好好度過我們的快樂童年,不要讓原本屬於我們的快樂變成遺憾。

朝花夕拾讀後感6

這個作品記述了魯迅先生童年時候的生活與青年時的故事,追憶那些難於忘懷的人與事。

在這十篇散文中,我對《二十四孝圖》的感觸最深刻。

當時翻閱目錄時,第一眼就看到這個題目,我便有了想看看這個《二十四孝圖》的想法,我就是想看看這二十四個孝子是怎麼樣實行自己的孝道的,那層面我認爲應該很感人吧。可是真的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啊!讀了這《二十四孝圖》,我並沒有被感動,取而代之的卻是憤怒,震驚,氣憤。例如“郭巨埋兒”吧。郭巨因爲家裏窮,便決定把剛出生的第三個兒子埋到已經去世的父親的墓裏,當陪葬品。他被抱在母親的臂膊上,而父親正在挖坑準備埋了他,這是多麼的可悲啊!幸好後面挖到了黃金,不然都不知道那孩子該怎麼辦。這簡直就是把肉麻當“有趣”!

還有一個讓我反感的就是“老萊娛親”了,一個躺在父母跟前玩鬧的老頭子,一個抱在母親懷裏的小孩子,是有多大的差別啊!老萊本應該拿一根柺杖,安度晚年,卻拿着撥浪鼓,還在地板上像小孩子一樣玩耍,真是噁心啊!這簡直就是裝模作樣!這樣並不能討父母歡喜,反而侮辱了孩子。這簡直就是“扭曲了前人,教壞了後人!”的行爲!

這就是孝嗎?錯,大錯特錯。這是他們藉着孝來實現自己的私念而已。可見,這摧殘性命的“孝”是多麼可怕啊。一個個多麼無辜的性命就這麼的沒了。

這些這是以前殘酷的社會的冰山一角罷了,但是,我們現在的社會是否如意呢?那些幫助他人的人反而變成可傷害他人的人,這讓許多人熱愛幫助的這顆心都逐漸消失了,碰瓷這一類已屢見不鮮。還有些人爲了錢,做一些傷害他人傷害社會的事。還有一些人,爲了自己的利益隨意把別人踩在腳下。

我們作爲新一代人,更應該好好學習,努力報效祖國,共同建造美好新時代。

朝花夕拾讀後感7

村莊的小道上,幾棵歪脖子樹上沒有一片樹葉,而是落滿了皚皚白雪;屋頂的邊邊角角、門前的石階和窗戶的木棱上灑滿了層層雪白;牆壁的縫隙和路邊的廢石中塞滿了潔白的“棉花團”。遠處隱約可見的羣山萬壑彷彿一峯峯落雪的駝峯一般。

淒涼中帶着一絲絲悽美的封面引起我的遐想;難道這就代表了魯迅先生的童年嗎?並不是這樣吧?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給我留下極深刻的印象;這是魯迅先生快樂的源泉,但也是埋葬他快樂的墳墓。沒錯,魯迅先生快樂的回憶彷彿都發生在這裏,同時也在這裏戛然而止。

我彷彿看見幼年的魯迅奔跑在百草園中,追捕着蝴蝶、偷看着小蟲、機靈的爬樹、努力的大笑……但這一切的美好被瞬間打破——正如魯迅先生自己所講的,被不幸的送到了三味書屋。那個私人學校好像剝奪了孩子快樂的權利。

可是誰能想到呢,這並不是最悲哀的。後來,魯迅先生的父親病故了。也就是說,家中的頂樑柱倒塌了。這在幼年的魯迅眼中,一直都是不可磨滅的沉重的痛;是一段辛酸的不堪回首的往事。況且父親是被江湖庸醫所誤。但文章中,並沒有用過多筆墨描寫魯迅先生對父親病故之事的難過與悲哀,而是一再諷刺了江湖庸醫的荒誕;他們巫醫不分,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簡直是強盜。他們的行爲作風屢次遭到魯迅先生的批評,也應當遭到全社會的唾棄。封建主義孝道並不可取,人道主義才應該是真理。我們一定要爲父母的生命和健康負責,向他們爲我們一樣。

我們的童年漸行漸遠,留下的是一個美麗的回憶。《朝花夕拾》,去領略一下魯迅的童年,慢慢體會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兒吧。瑣碎的記憶在《朝花夕拾》中重現,不一樣的年代,一樣的快樂,童年,惹人懷念啊。(葛湘湘)

朝花夕拾讀後感8

《朝花夕拾》是魯迅唯一的散文集。文集生動地記錄了作者從童年到青年這段時期的讀書和生活經歷。《狗?貓?鼠》 記述了童年時對貓和鼠的好惡。《阿長與〈山海經〉》回憶了保姆長媽媽的淳樸善良。《二十四孝圖》對荒謬愚昧的封建孝道進行了抨擊。《五猖會》回顧了兒時一次看廟會的經歷。《無常》栩栩如生地描寫了鄉間迎神賽會時的活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回味了純真快樂的童年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日子。《父親的病》在 敘述父親生病長期治療的過程中,對庸醫誤人表示出了深深的憤慨。《瑣記》記述的是作者去南京讀書的經歷。《藤野先生》懷念日本留學期間的老師藤野,並記述了作者棄醫從文的'經過。《範愛農》回憶和悼念了青年時代的摯友範愛農。

記得在看《藤野先生》一文時,我是弄不明白魯迅先生爲什麼似乎一直對日本人很友好。有本書上說,魯迅先生最後生病也請日本醫生給看病。我當時就犯糊塗,他就不怕日本醫生謀害他嗎?

當然很快這些問題被媽媽破解了。她說日本人也有許多像藤野先生那樣對中國人民很友好的。況且魯迅先生是1936年去世的,那時候日本還沒有正式侵略中國呢。但我還是覺得不滿意。畢竟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可是由來已久的呀。魯迅先生能連甲午海戰這麼大的戰事都不瞭解麼?就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日本侵略中國的圖 謀可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呀!那麼,魯迅先生爲什麼在文章中一直沒有反日的言論呢?反而向來對日本人流露出友好信賴的態度呢?這實在令人費解。

可我讀的魯迅的文章很有限呀,《社戲》與日本不沾邊,《孔乙已》更與日本無關聯。其它的,我就不得而知了。只有在以後的時間裏,多讀魯迅的文章了,瞭解魯迅文章中沒有明顯的反日言論的原因所在

朝花夕拾讀後感9

夜已深,大街小巷已沉睡,不識字的清風進入了我的房間,翻開了書桌上的那本《朝花夕拾》在翻到《父親的病》那一篇時,風,止了。

《父親的病》一文主要講了父親得了水腫,家人請來了兩位城中的“名醫”,吃下的藥都不管用,最後,父親活活病死了。

看完這片文章,我不禁怒火中燒;這是名醫嗎?開出的藥是藥嗎?這兩個傢伙,絕對是不折不扣的庸醫吧!這兩個人,無真才實學,開的這些東西是能治病的嗎?去尖竹葉、生薑、蘆根。這些說是藥我還可以勉強相信。可是那些所謂的“敗鼓皮丸”,點在舌上之丹,有這種藥嗎?而且於用“敗鼓皮丸”還說得很道理“,說什麼水腫也是鼓脹,用打破的鼓皮就可以克服,什麼破道理!這麼說,只是爲了多賺點錢罷了!

這篇文章,讓我看見了一個騙子橫行的舊社會,庸醫自稱是“神醫“,用巫術給人治病,到最後,庸醫拿着一大袋開偏方賺來的錢走了,而患者的病情卻沒有絲毫好轉,甚至丟了性命。爲了掩蓋庸醫的身份,他們開一些要許多時間找或根本找不到的藥材。而有真才實學者卻沒有機會在社會上立穩腳跟,大家只相信巫術,而不相信真正的科學。

好在現在沒有這樣的庸醫了。時代變遷,當醫生的都要讀專門的大學,纔可以成醫,藥用的也更科學了,很多都會讓病情出現明顯的變化,人們的認知觀也變得科學,不再相信什麼歪門邪道。還有一點,就是有中西醫結合,利用科學儀器來更準確地瞭解病人的病情,科學用藥,不再會出現什麼庸醫了。

希望讓這些損人利己的庸醫徹底從世界上消失吧。

朝花夕拾讀後感10

早上的花兒盛開了,到黃昏纔去摘。用以形容兒時的我們和青年的我們最合適不過。

《朝花夕拾》巧妙的利用了對比手法和諷刺手法。,是魯迅先生用以追憶那些難以忘懷的事和人,並對舊勢力進行了抨擊和嘲諷。仔細的品味會令人受益匪淺!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二十四孝圖》。魯迅先生講述了兒時所聽聞的“臥冰求鯉”“老菜娛親”“郭巨埋兒”等故事,表面上是宣傳了孝道,但實際的性質是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做有趣”。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紀,還是殘留少部分這種思想。

當“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映入我眼簾,兒時的記憶涌上心頭,我彷彿回到了無憂無慮的童年,那個每天田野中與蟋蟀唱歌與蝴蝶共舞的我;那個每天在天馬行空地想東想西的我;那個渴望獨立渴望長大的我。即使那曾經的不開心,也因爲時間的流逝而鍍上一層淡淡地金黃色,彷彿當下的生活比不上過往的歲月。

人總要你離開家鄉,到外地工作呢或上學。魯迅先生曾到仙台留學,雖然成績不算很優秀,但是很努力。他剛到仙台時受同學的冷落,老師的蔑視,但此時,以爲日本老師——藤野嚴九郎。他打破我對日本老師的看法,他不但平等對待魯迅,還關心弱國子民的學業,他爲魯迅添改講義,他就正式解剖圖,關心解剖圖實習,對魯迅關愛有加,毫無民族偏見。對他高貴的師品我感到十分敬佩,也難怪魯迅先生說:“在我所認爲我師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

“朝花”待“夕拾”,童年的純真待青年的穩重。然而人總不能在過去、活在回憶,我也懂得,一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要珍惜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