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傷仲永》有感(通用15篇)

學識都 人氣:1.46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傷仲永》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傷仲永》有感(通用15篇)

讀《傷仲永》有感1

我們都已學過《傷仲永》這篇課文,故事的結局很使人感傷,想想方仲永曾是那樣聰明,但最終卻成爲了一個普通人,我有很多感受,現在先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故事吧。

金溪縣平民方仲永家,世代耕田爲業。仲永五歲時,還不識書具,一天卻大哭着向父親要,父親很詫異,忙向鄰居借來給他,他當即就寫下了四句詩,並自己題上了自己的名字。不僅如此,指定事物讓他作詩他也能很快寫出,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稱讚的地方。漸漸地大家都來求方仲永題詩,並給予了許多好處,從此仲永的父親每天帶他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等到仲永十二三歲時,所作出來的詩已無過人之處,到二十歲左右,他已完全成爲了一個平庸的人。

爲什麼?因爲他沒有得到後天的教育!也因他的父親貪圖錢財,只顧眼前利益,不讓他學習,纔會造成這樣的後果,真可惜!

從方仲永身上,我認識到了後天教育對一個人的成才起着關鍵作用。象方仲永,他沒有得到後天的教育,漸漸地由一個天才變爲了一個普通人,想想看,仲永這樣一奇才都會變成普通人,那麼我們這些普通人如果不接受後天的教育,恐怕想成爲普通人也不能夠吧!因此,我們應抓住這個大好時機,趁現在努力學習,相信我們這些普通人也會有所成就,不是嗎?

再者,仲永父親也不對的地方,因爲仲永父親的貪心,纔會使仲永失去學習的機會,如果把仲永送到學堂讀書,那仲永長大一定能夠創出輝煌的成就。因此,我想對天下的父母說:“你們以後不要太貪財,要注重孩子的將來讓孩子無所顧忌地學習知識,登上知識的高峯。作爲孩子的父母,應把眼光放長遠些。”

在學習上每個人都應貪心,但在錢財上過度貪心的人是沒有好下場的,讓我們好好學習,吸取方仲永的教訓,長大做一個有出息的人,把我們的祖國建設更加美麗,更加強大。

記住,千萬不要做第二個方仲永。

讀《傷仲永》有感2

仲永在學習方面有天資,它是他的優勢。但有優勢就必定能取得成功嗎?仲永泯然衆人矣的悲劇結果雄辯地告知大家,客觀事實並不是這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爲許多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不難看出,仲永的天資不在使學的狀況下泯滅了。換句話說,他慢慢沒了優勢。

優勢分成二種,有優勢和無優勢。本身有優勢又有二種狀況,分別是勤奮和不努力。比如,姚明身材高大,它是他的優勢。而他變成籃球巨星則是與他的勤奮、他的努力離不開的。翔飛人劉翔從七歲起剛開始開展體育訓練,爲他自此的奪冠之路奠定了牢靠的基本,這就是他的優勢。她們都是有優勢,而且根據自身的勤奮造就一番光輝。像仲永這類的人,她們的優勢都逐漸泯滅了,當然只有淪落平庸之輩。

也有一種人,她們沒有優勢,但她們的勤奮,確是一股不容忽視的能量。曾國藩曾因技能不高遭竊賊奚落,而曾國藩卻此後知恥而後勇,勤奮好學治學,奮發圖強,根據後天性的勤奮努力,總算變成有史以來罕有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奇才。鄧亞萍個子矮,手和腳粗短,本應與體育文化沒緣,但因爲她的勤奮、固執,最後變成當之無愧的全球乒乓球壇皇后。

我覺得,優勢的有沒有,並不可以立即決策一個人是不是會取得成功。如果我們能利用好大家本身的優勢,並而爲勤奮努力,取得成功便在附近向你揮手。要是沒有優勢,就努力吧,總有一天取得成功會屬於你。

讀《傷仲永》有感3

天才方仲永才思敏捷,後來因爲他父親的見財眼開,沒讓他接受後天的教育,導致他成爲平凡的人,通過他的事我得到的啓示是,天才在於勤奮。

小時間才氣橫溢的方仲永,不到二十歲就“泯然衆人”了!我“傷”屈曲無知、貪圖蠅頭小利的方父。由於他的“不使學”,直接地抹殺了一個英才。

我“傷”隨波逐流、整日“環謁邑人”的仲永。由於他“不受之人”,直接斷送了本身的大好出息。

文中所寫的方仲永五歲時的表現,儼然是一個神童,但他後來才氣喪失,令人惋惜,令人警醒。俗話說,“玉不琢不可器”,“人不學會落後”。原理再明白不外了——一個人天賦的條件再好,後天不琢不學不勤不練,也會成爲一事無成的凡夫俗子,方仲永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要是方仲永態度剛強地變“不使學”爲“我要學”,那便是另一番情形了,人們不是“傷仲永”,而是“贊仲永”“學仲永”……

讀《傷仲永》有感4

今天,我們學習了《傷仲永》,讀後觸動了我。

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生有關,更與後天所接受的教育、自己的刻苦學習有關。可文中一位“神童”最終成爲一個常人,就是因爲他後天教育的不夠。

雖然我國已經有了九年義務教育,但是,在這九年中,有很多人是在那裏“混日子過”,從不學進去,那麼,他們不就會“得爲衆人而已耶?”嗎?這也就能按照後天的教育來劃分人的地位了。

我們想要成才,可以讀書,可要成大才,那麼,就只有讀書。

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傷仲永》有感5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這句話說的一點兒也沒錯。歷史上的天才們不都是通過後天的努力學習才成爲天才的嗎?方仲永雖然具有與生俱來的天賦,但卻因爲“其父不使學”,最終成爲了庸才。

王安石在文章最末一段中的評論很對——“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爲衆人;今夫不受之天,固衆人,又不受之人,得爲衆人已耶?”。像方仲永那樣與生俱來有天賦的人,後天不受教育,都變成了庸才。那麼普通人不接受後天的教育,恐怕成爲庸才都不容易吧!

如果我們學習不努力或者不學習,以後怎樣在社會上立足呢?最後等待我們的結果只能是被社會淘汰,成爲社會的累贅,恐怕連成爲“衆人”都難啊。

所以爲了避免這類事情的再次發生,我們必須從小就努力學習,認識到後天學習的重要性,不要成爲第二個方仲永。

讀《傷仲永》有感6

今天我讀了王安石的《傷仲永》,心中不免有些惋惜,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金溪縣有個平民叫方仲永,世代都以耕田爲業,仲永五歲時還不知道文房四寶。有一天,他忽然放聲大哭,問父親要這四樣東西,父親很詫異,從別人家借來後給他,仲永接過後立即寫了四首詩,並題上自己的姓名,同鄉的人都來觀看,並說是神童。從此,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立即便能寫好,同鄉的人都很稀奇,漸漸他的名聲大了,人們都把他的父親當做上等客人看待,有的人還用錢來讓傷仲永作詩。父親見有利可圖,便不讓他上學,天天拉着他去拜訪同鄉人。

當他十三歲時作的詩已經不能與之前相比了。當他二十歲時,已經沒有新的詩可作了,也就是說他的才能已經消失了。

王先生說再聰明再神童的人,後天教育不做好也不能成才;再笨再傻的人,後天教育做的好,再經過自身的努力,也能醜小鴨變成白天鵝。

但有的是天才,後天的教育做的好了,後來怎麼還是沒成才呢?讀下面的例子你就會明白了。一少年大學生錢某,十二歲熟通微積分,被認爲是神童,進入合肥科技大學學習,平時學生們上課,他卻在校園裏閒逛,成績一落千丈,老師多次勸說仍無進步,最後荒廢到退學當了油漆工!爲什麼哪?天才也需要謙虛和勤奮,踏實和努力。

又如京劇大師梅蘭芳小時候去拜師學藝,師傅說他眼睛沒有神,不是唱戲的料。但梅蘭芳學藝的決心沒有動搖,常常盯着空中飛翔的鴿子,或者注視水底遊動的魚兒,日子長了,他的雙眼漸漸的靈活起來,人們都說梅蘭芳的眼睛會說話了。經過勤學苦練,終於成爲世界聞名的京劇大師。梅蘭芳不是天才,但他恆心和努力成就了一生的輝煌事業。

我贊成王先生的話,人成纔在於後天的教育,更在於自身的努力。人的智力發展存在着某些差異,但不是起決定因素,我們還是要做好後天的教育和自身的努力,應正確認識自己天資,踏踏實實的學習就會成爲棟樑之才,反之,天資在好,如後天不學習,同樣會碌碌無爲的。

簡單的說就是:“受至於人”而不是“受之於天”,記住一句話:天才在於勤奮!

讀《傷仲永》有感7

今天我們學習了傷仲永。

這篇文言文是這樣講的: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爲業。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見過書寫工具,忽然哭着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他當即寫了四句詩,並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作爲內容,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寫詩,他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作客,有人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他的父親認爲那樣有利可圖,每天牽着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跟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叫他寫詩,已經不能與從前聽說的相稱了。再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又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舅舅說:“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樣了。”王先生說:仲永從小通達聰慧,會做詩的能力,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得到的稟賦,比起有才能的人高多了。最後成爲普通人,是因爲他後天的學習沒有達到要求,像他那樣先天得到的,稟賦如此之好,卻由於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尚且成爲普通人;現在那些沒有先天的稟賦,本來就是普通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想成爲普通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我最喜歡的句子是:“餘聞之也就"是過渡句。”之“指仲永才能初露時期的情形,”聞“”久“二字表明作者長期不在家中,僅從傳聞的指,尚未見到仲永。這種見聞錄的方式富有生活氣息,給人以真切之感。

本文是想要告訴我們:人的知識才能夢絕不能依靠天賦,強調了後天教育對成長的重要性。

讀《傷仲永》有感8

一個神童五歲時,在“未嘗識書具”的情況下,提筆“即書詩四句,並自爲其名”這還不足爲奇,身爲衆人關注的神童,他神就神在“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這個神童就是仲永。

這樣的神童是多麼風光,但爲何題目中有一個“傷”字呢?這是因爲故事還沒有講完。

因爲仲永成了遠近聞名的“童星”,自然少不了有人“包裝”他,於是乎:“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他的父親自然心動,不使學。所以幾年後,仲永“泯然衆人矣”。

這是一場悲劇,不必說它悲在其“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也不必說它悲在“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讓仲永氣傲,單是仲永自己就根本沒有想去上學,我們都可看出這個“神童”的下場,這場仲永命中已註定的悲劇。

我們不能對歷史做些什麼,我們對歷史只能惋惜,但是,我們可以改變未來,沒有學習的開始學習,開始學習的認真學習,認真學習的勇攀高峯,勇攀高峯的開創新天地。永遠還要對自己滿足,稍停下腳步就立刻被人迎頭趕上。

天才很少,神童很少,但成功的人很多,他們成功在不滿足,他們永遠都在學習。

願這種“天才的悲劇”不再發生。

讀《傷仲永》有感9

“藝不少學,過時悔”“見事不學,用時悔“。是呀,年少學藝,事半功倍。年少時懶惰荒嬉,直到“一頭白髮催將去,萬兩黃金買不回。”少年的時光真的很寶貴,年少時不知努力,等老邁時,徒留悲傷,追悔莫及。

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後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勤奮努力有關。《傷仲永》寫的是一位天資聰穎的“神童”,因被唯利是圖的父親四處拜訪鄉友,而沒能讓他學習,使得“神童”竟淪爲一個默默無聞的“庸人”!這能叫人不扼腕嘆惜嗎?命運不爲天控,且爲人管,待若有資不學,終將爲常,何嘆息。

但是讀了《傷仲永》後我的心中有了一個大大的問號,因爲有人說過“經一事,長一智”“社會是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大學,縫事就留心,隨時就能學習”如果傷仲永真的很有天資那麼他在“社會大學”又學到了什麼呢?人只有在拒絕學習時,纔是真的老朽了。那如果傷仲永真的有天資的.話,他爲什麼沒有在“社會大學”裏儲備實際經驗後,從而一舉成名呢?

藝不少學,過時悔;見事不學,用時悔。

讀《傷仲永》有感10

《傷仲永》是北宋文學家王安石的一篇諷世之作。文中敘述了平民方仲永五歲便能成詩,但他的父親卻不讓他學習,而是四處拉着仲永去顯擺、炫耀,並從中謀利。於是,方仲永就在同縣人的吹捧,父親的唯利是圖下,二十歲便才華全無,變成普通人了。

這是一個讓人扼腕嘆息的故事,方仲永兒時的才華竟在青年時期完全消失了!這與同縣人的吹捧是密切相關的。這其中反映出一個問題,就是在當今社會中,“捧殺”現象愈演愈烈。

在這個信息化爆炸的時代,也許家裏掉根針,第二天就上新聞了。曾記得,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創立了一個“中國少年科技班”,這個班班內聚集了中國的頂尖少年“天才”。時隔二十多年,這些人中有的出國了,卻是他打工仔,有的留在國內,卻出家爲僧,遠離世俗人間,對國家沒有做出任何貢獻,誰之過?

從“中國少年科技班走出的一名叫寧鉑”的天才少年。曾對媒體訴苦,他說他幾乎沒有快樂的童年,少年時期,社會給他的壓力讓他喘不過氣來。最終,他離家出走。像他這樣的“天才”,如果讓他享受與同齡人一樣的樂趣,一樣玩,一樣學,也許就不會造成天才隕落。但是,他們生活在一個信息化時代,他們的才華早現,並被世人所知。於是,社會上的壓力就隨之而來,談社會對他們的期望太過高時,便會剝奪他們本應享受的快樂童年、少年的資格,等於逼着他們承受無法承受的任務。於是,天才的隕落就在所難免了。

如果再不阻止類似情況繼續出現,如果再讓少年“天才”們在媒體、社會的吹捧下才華消失殆盡。那麼我們的社會就會失去許多亮點。我們應該讓少年天才們在一個正常的環境下!不讓“現代方仲永現象”繼續蔓延!

讀《傷仲永》有感11

我們在前些天剛剛與老師一同學習了由著名詩人王安石所寫的《傷仲永》,這是一篇評論教育的事,通過學習這篇古文,使我深深的明白了後天的教育是多麼的重要。

《傷仲永》這篇古文主要講述了一個名叫方仲永的平民,在他生長到5歲時,還從來沒有見過書寫用的工具,突然有一天哭着喊着問父親要,因爲家裏沒有,所以父親特意向鄰居借來了工具,當他拿起筆來就立刻寫下了4句詩,父親覺得很奇怪。這件事馬上就傳遍了整個村子,有學問的秀才都想來認識認識這位“神童”,有的人還特意請他的父親到家裏做客,有的用錢求方仲永作詩,他父親認爲這有利可圖,就每天拉着方仲永到處做客,沒有讓他繼續學習了。到了,十二三歲時,他做的詩就沒有以前做的好了,而再過幾年,他就如同常人,再也做不出詩來了。

由此,我也想起了前些天在《青島晚報》上的一篇文章,那是一篇介紹“數學神童”鮑某某的事,文章記述了他從出生到現在所發生的一系列故事。“同樣是14歲,爲什麼他就知道這麼多數學知識,而且能提前上大學呢?”這些問題一直讓我百思不得其解,“那爲什麼他的語文和英語又會這麼差呢?”當我學習了《傷仲永》這篇文章我從得到了答案,他雖然有數學天賦,但他沒有語文和英語天賦,有天賦的那一門功課,只要老師一點,他就會明白,而沒有天賦的那些科目,就要老師細心的講解他纔會明白,而他又把心思全部放在了數學上,所有數學就提前達到了大學標準,其他科目也因此沒有學好。

這樣的例子在我們周圍是數不勝數,在一個班裏學習的同學,有的語文好,有的數學好,有的英語好……但沒有一個同學是在這所有的學科中學的都很好,我們都是要通過老師的指導才能學好,這也充分的說明了接受後天教育是多麼的重要,所以,我們應接受後天的教育,成爲一名能爲國家效力的人才!

讀《傷仲永》有感12

在我們的成長中,最需要什麼?有的同學會說:“是挫折,是磨練,是……”是的,在成長中,這些都必不可少,但我還是認爲,在我們的成長中,最需要的還是知識。

有人會問,在自然界中,爲什麼唯獨人類成了世界的主宰?就是因爲人類的成長中有了大量的知識,之所以這樣,人們纔要繼續的學知識,懂知識。課文《傷仲永》中不就是暗示了這樣一個道理嗎:即使是仲永這樣的天才,在成長中沒有接收到教育,就依然還是成爲了一個普通的人,而如今那些不是天生的才子,在成長中接受了教育,一樣還是成爲了天才,所以,在成長中必不可少的就是知識。

在我的記憶裏有這樣一件難忘的事——那是我上小學一年級時,那時,我還是一個不愛學習的小頑童,那天,媽媽一早因爲有事,便對我說:“王爲,今天買書你自己去吧,我今天有急事!”啊,這對當時那個膽小怕事的我來講,真是一個“艱鉅”的任務。“怎麼,那個平時老喊自己膽大的小鬼不敢去拉?”媽媽似乎從我眼裏看出了我的不安,但我害怕雖害怕,但我可是很愛面子的人:“誰說不行,放心吧!” 當我來到書城,在琳琅滿目的圖書櫃中,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書時,我高興的來到收銀臺前,心想:“這也不過如此嗎?”這時,收銀臺的阿姨說:“你買的這本書今天打八折呢!你算算多少錢?”我硬着頭皮算了半天,也沒個頭緒,我紅着臉,後悔當初課堂上沒有多學一些知識,如今使用上才發現出醜了,如果可以,我願意去好好在聽老師講課。我硬着頭皮,聲音像蚊子叫一般說:“我算不出來,您告訴我吧!”“哈哈,原來是個沒知識的小孩!”她笑了笑,告訴了我錢數,我付了錢後變紅着臉跑回了家。

自打那以後,我便不斷看書增加知識,可不想讓舊事從演。

不必說知識能使人發展,知識能讓人進步,也不必說,知識能帶給我們方便,幸福,單是一件成長中的小事,無不體現出知識的重要,所以,同學們,知識是求之不盡,用之不完的,成長中需要知識,讓我們學習更多,掌握更多知識吧!

讀《傷仲永》有感13

我曾學過《傷仲永》這篇古文,大體內容是這樣的:有個叫方仲永的平民,祖上世代以種田爲業。方仲永在五歲時,剛剛認識書寫工具便可以提筆作詩。他做的詩受到鄉里人的一致稱讚,漸漸的,開始有人花錢請他題詩。方仲永的父親見有利可圖,便整日帶着他給鄉里人作詩賺錢,不讓他學習。由於缺乏後天的教育,仲永的才華逐漸減退,到最後“泯然衆人矣。”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教育對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即使像方仲永這樣的天才,在缺乏教育的情況下也只能成爲一個普通人,那麼像我們這些生來就是普通人的人,如果不重視後天的學習和積累,豈不是會變得越來越平庸?。我們每個人都像是一個水壺,我們不斷地學習新知識就像是不斷地向水壺裏注水,我們把學到的知識轉化成一種才能發揮出來就像是從水壺裏往外倒水。有的人生來就具有非凡的才華,但他如果只依靠於上天所賜的才能,而不去學習新知識,到最後也只能淪落成一個普通人。就像一個灌滿水的水壺,只出水而不進水,終有一天水會徹底倒盡。有的人雖然不具備生來具有的才能,但卻可以通過刻苦的學習和不懈的努力,成爲一個優秀的人。就像是不斷地向一個空水壺中注水,總有一天可以貫滿整個水壺。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天才,請不要驕傲,你雖然可以僅用別人一半的學習時間,贏得別人兩倍的分數,但你如果因此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你也會漸漸變得跟他們一樣。如果你是一個普通人,請不要灰心,只要你有不斷提高自身的渴望,刻苦學習的毅力和永不滿足的求知慾,你同樣可以成爲一個對世界有巨大貢獻的人。

今天的我們,不用交一分錢的學費就可以免費得到基本的教育,接受教育是我們作爲一個公民的一項基本義務,但方仲永那個時代卻不同,一個人的受教育權完全掌握在其父母手中。所以,方仲永之所以變得“泯然衆人”,責任全在於他那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父親。如果他不那麼貪財,花錢送仲永去讀書,說不定他的兒子會成爲比作者王安石更偉大的文學家。

一個人如果過於貪財就容易失去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太關心微不足道的利益就容易錯過更大的機遇,這也就是爲什麼那些愛佔小便宜的人到最後總會吃大虧。

讀完這篇文章,我不禁和作者王安石一樣爲仲永感到十分惋惜,同時也有一絲慶幸,我雖然不是天才,但卻生在了一個美好的時代,。每個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每個人都有提高自身的機會。

讀《傷仲永》有感14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說的真是一點不錯。一本好書就可以讓人明白很多的道理。一本好書可以讓人陷入深深的沉思。每讀完一本好書就會讓人豁然開朗。是書讓人類走上了進步的階梯,有了今天這欣欣向榮的世界。書這無聲的預言家,預知着未來,預知着中國的夢。

今天我和媽媽一道讀了傷仲永,我知道了,人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進步。小的時候很聰明,並不代表他長大了也聰明。因爲天才是要付出努力的。

讀完傷仲永這篇文章後,的確讓我感到有些“傷”。仲永天生聰明、有才智,年紀小型能作詩,但最後卻得到“泯然衆人”的結果。

媽媽一直跟我說,當天的事要當天做完,不能半途而廢,只有堅持到底,纔會成功。但是如果不用功,再聰明也沒有用的,結果是不會成功的。學習就是是要用功,來不得半點馬虎,不付出自己的努力,是不會有回報的。只有不斷的積累知識,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才能成爲一個成功的人。我和方仲永一樣地聰明,但我不能像方仲永那樣半途而廢,一定要持之以恆、努力學習,這樣才能成爲有用於社會的人。

讀《傷仲永》有感15

我們最近學了兩篇文言文,兩篇所概括的內容也截然不同。《傷仲永》講的是天子過人的仲永由於他的父親沒有讓他受教育,才思衰退成了庸才。《孫權勸學》則是講隻字不聞的呂蒙經過孫權的敦敦告誡,就開始刻苦的學習。

這兩篇文言文雖然表達的內容不同,但也同時說明了一個道理:後天的教育對一個人是否成才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三次月考,我要想呂蒙學習,學習他那刻苦的精神。時間匆匆飛逝,但我知道複習的時間也十分緊迫,所以,我要把有限的時間投入到無限的知識裏去。

平時,老師就教導我們“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只有付出過自己的努力,就會有收穫。我應該聽取他們循循教導,努力學習,爲今後打下一個堅固的基礎。

我也因此制定了一個計劃,每天早上用五分鐘的時間把該背的單詞與文章背一遍;看到精彩的文章與段落摘抄下來。多看些課外書,託充自己的視線;多做數學習題,尋找新的解決方法,開動自己的思維。

桌上的牛奶還在飄着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