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的讀後感範文300字

學識都 人氣:1.66W

讀《紅樓夢》有感

《紅樓夢》的讀後感範文300字

“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這是黛玉低吟着的悲涼詩句,一直被古往今來傳唱着。這句詩出自曹雪芹的手筆,似乎也暗示了《紅樓夢》的悲慘結局和它之中蘊含着的作者對封建社會獨有的蒼涼與無奈。

《紅樓夢》以賈府衰亡爲主要線索,全書以賈府爲中心,描寫了上至朝廷、官場,下到市井、鄉里的人情世故和風尚習慣,可謂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最吸引我的就是上至寶玉、金陵十二釵,下至丫頭都是那麼的具有才華,各個都能出口成章,讓我刮目相看,更讓我崇拜的五體投地。印象最深的就要數黛玉和寶釵了。黛玉或許因爲從小的體弱多病,又過着寄人籬下的生活,因此養成了她多愁善感的個性,她的眼淚總是又多、又細、又長。空有了一顆玲瓏心和無人可及的'詩情才意,真是讓我倍感遺憾啊!反之,寶釵從小就在大戶薛家出生,又有母親和哥哥的疼愛,她的性格就有大家閨秀所具備的大氣了,因此也更得長輩們的喜愛了。更是“是非面前繞道走”,連丫頭們都喜歡她。而我又覺得她表面上是風光了,但做每件事情都要思前想後,肯定是件特累的事。

《紅樓夢》裏對每個人都刻畫的入木三分,各有各的特點,各有各的心思,讀了以後真是受益匪淺,更感到世態炎涼,真真假假,到頭來都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掛”,“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紅樓夢》讀後感

翻開書本,指尖在文字中流連,感受文化的力量,也感受到了一代文豪曹雪芹的戲劇人生和心路歷程。

在書中,我不僅看到了大觀園裏各種各樣天真爛漫而清潤的女兒,也看到了舊社會官場的腐朽與黑暗。一本書講述的不僅僅是一個又一個扣人心絃引人入勝的故事,更包括了一個社會的現實寫照和一代文化的存在意義。“丟棄了不離不棄黃金鎖,忘記了莫失莫忘通靈玉”,英俊瀟灑的公子哥賈寶玉,較弱多病的才女林黛玉,塑造出了一箇舊社會封建家庭的可歌可泣的愛情悲劇。

作者曹雪芹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構造出《紅樓夢》,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愚昧,表達了自己的不滿和憤恨。

從小體弱多病的林黛玉來到賈府,漸漸與從小陪自己長大、生來攜玉、性格頑劣的表哥賈寶玉相戀,但鳳姐從中作梗,採用掉包計,讓寶玉和帶有黃金鎖的薛寶釵成親,黛玉難過吐血身亡,賈寶玉從此心灰意冷,看破紅塵,遁入空門。我爲林黛玉的悲憐感到不值,更爲寶黛二人的命運感到不值。其實任務本身是沒有做錯的,讓人憎恨的是封建社會的傳統思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大概是最害人至深的東西了。因此,兩個相愛的人要陰陽兩隔,一個家庭也就此風光不再。由此看來,在寶黛二人的悲劇身後,更值得批判的是封建社會的舊思想傳統。願悲劇不再發生,也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