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對社會的作用

學識都 人氣:2.44W

社工不應只有溫潤的情懷,還要有感知社會現實的能力,洞察社會本質的眼力,才能在幽暗中保持專業的魂靈。那麼社會工作對社會的作用有哪些呢?

1、社會道德的驅動力。

我們經常說社會道德在滑坡,在沉淪,在開倒車。道德從其最初形成時就帶有集體主義,利他主義的色彩,道德最初是家庭、氏族、部落所共同遵守的風俗,並不是這些風俗就是道德,而是違反了這些風俗的個體才作爲利己的存在,作爲違背道德的存在。因而利他主義最初就是集體主義,不像我們現在所說的具有好與壞的相對標準。可見道德最內在的本質是秩序,是風俗,是對人內在的規制力量,它最初就是集體主義下的產物,是孕育在生活和勞動爲一體的圈子之下的生成物,因而脫離了熟人的圈子,道德的規制力量必然下降,這也是歷史的必然,這就是爲什麼我們經常說道德在滑坡的原因,因爲城市化帶來的‘都市文明’已經喪失了生活和工作一體的熟人圈子,此外也有隨着人類文明的發展道德標準不斷提高的原因。

而法律的本質也在於其規制力量,法律是與都市文明,陌生人社會相匹配的力量,可以說從人類氏族從遊牧民族定居下來之後,混居就開始了,其穩定的熟人圈子就有裂痕了,希臘羅馬時期法律的興盛無疑也標誌着道德滑坡的起始。法律從道德那裏承接了其最本質的內容,不斷的替代道德,從而成爲另一種形式的道德。但是隻要有熟人圈子在,道德的作用就是必須的,我們的家庭,職業團體,同輩羣體也都還需要道德的力量,道德不可能消亡,因爲社會是人類關係的總和,而人類關係必然不會永遠處於流變之中,一定有穩定的社會關係的存在,這就需要道德的內在規制力。

而社會工作發源於濟貧法,開始於城市中,其發展有其道德背景。整個物化社會下資源分配的不均勻,人人向金錢上帝靠攏,道德產生不了利益,滿足不了物質需求,道德被更多的人所拋棄,但是道德淪喪會帶來社會人情的冷漠不僅傷害着人類的肉體,還有人類的魂靈,更重要的是危害社會的穩定。因而社會工作者從生理—心理—再到社會的發展無疑不是在拯救道德的沉淪,是社會穩定的一劑良藥。社會工作的“助人自助”的專業價值本身就是道德市場化的體現,從賦予一部分人的道德以價值的手段帶動整個社會道德良心的復歸,至少我國現在社會工作的圈子是這樣的,據我所知社會工作本科的專業氛圍和社會工作機構都帶有厚重的人文關懷,社工人普遍的高素養、高道德是有目共睹的。“助人自助”就是要以社工人的道德情懷帶動他人的道德情操,彌合熟人社會衰退帶來的道德力的下降,從而賦予道德新的驅動力。

而當今社會道德市場化的程度還不夠,一方面我們社會工作者本身沒有意識到道德市場化的問題,當然我不是說社工人是爲了錢而工作,社工人本身就是無意識的道德販賣者,是我們本身信仰道德才使我們選擇了社工行業,我們寧願接受低工資而從事社工行業也證明了我們本真對道德的信仰。但是從本質而言我們是處在道德市場內的,我們必須意識到這一點,我們這個時代的道德所應該兌換的工資應該是更高的,畢竟最最真誠的道德是無價的,我們要求更高的薪酬,也只有保證了道德所兌換的薪酬,道德市場才能持續運轉,而道德的新的驅動力才能發揮其該有的效力。另一方面,社工專業本身專業性的不清也導致了道德市場化的'進程,我們必須要找準社工專業的定位,從社會性的角度走向社工的專業化,從而從本身的價值反推道德市場的進程。

2、社會問題的解決

我國改革開放30年走完了西方几百年的工業化進程,難免只顧經濟發展,忽視了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政治,文化,社會等問題,片面發展所帶來的代價是社會的畸形化,而社工的發展就在於彌合社會畸形發展所帶來的社會問題。我認爲主要在於彌合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貧富差距”問題,當然這裏所指的財富除了物質財富的差距,還包括文化財富,精神財富等的差距問題,包括經濟發展帶來的貧困者的物質保障,健康照料;城鎮化和城鄉二元體制帶來的空巢老人、留守兒童、流動兒童等的身心照料,教育缺失;計劃生育帶來的人口老齡化、養老問題;經濟發展帶來的人情的冷漠,整個社會人文精神缺失,心裏問題;經濟發展反哺社會存在的殘疾人、心不健康人羣的照料問題,教育資源和醫療資源的有效分配問題。

而社會工作的主要手段是通過政府,地方,愛心人士進行資源的整合,資源的鏈接,從而達到社會資源的價值最大化的利用和分配,散播改革紅利。因而社會工作者的任務在於分配物質、精神、文化等這種資源,而不是創造資源。當然在我國社會發展到歐美更高的水平,尤其像瑞典,丹麥,挪威等北歐國家,社會工作行業就可以開始創造資源,創造價值,而我們現在的主要任務還是分配資源。

由此我們可以發覺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社會性,只有把握了社工專業的社會性纔能有清楚的專業定位,專業角色,從而在本專業的基礎上發力和找尋突破口,培養社會工作專業的專業性。

TAGS: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