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馬屁的境界

學識都 人氣:2.77W

馬屁拍到一定境界也是一種藝術,下面小編就爲大家說說拍馬屁的境界吧!

拍馬屁的境界

多隆:韋大人呀!我對你的敬仰真是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又有如黃河氾濫一發不可收拾……

韋小寶:拾你個大頭鬼啊!

……

相信看過周星馳版《鹿鼎記》的朋友,對於多隆拍馬屁的水平絕對是記憶猶新。對於這樣一個“賤”到骨子裏的角色,他的馬屁一拍,的的確確是給觀衆帶來了許許多多的笑點。但是,當我們重新回到現實當中,遇到了那些總是拍馬屁的人,你的內心會是什麼感受呢?

馬屁,本是一種溝通過程

“小人!”

“馬屁精!”

“奸臣!”

“漢奸!”

……

打住!大家先打住!

前面還好,後面怎麼越來越上綱上線了呢?是不是“抗日神劇”看多了?是因爲經常看到裏面的僞軍或者翻譯官拍日本領導的馬屁?

現在問大家一個特別簡單的問題,那就是剛纔踊躍發言的朋友們,是處在哪種性格狀態之下呢?

“控制型父母!……”

沒錯!大家分析的很正確!

接下來再問大家一個問題,那就是爲什麼這些朋友會用“控制型父母”這種性格狀態來回應拍馬屁這個話題呢?

看到這個問題,你會不會突然恍然大悟,突然想到其實是因爲“控制型父母”狀態比較高的人不喜歡拍馬屁的人?

如果你意識到這一點,我會很自豪的告訴你:“夥計!你的性格學不僅已經開始上道了,而且開始有點上頭了……還是要清醒一些的好!”

事實上,對於拍馬屁的人和這種行爲產生什麼樣的反應,跟一個人的內在性格沒有特別緊密的聯繫,真正關鍵的只在一點——馬屁拍的質量究竟怎麼樣!

我們不妨列舉以下這個例子:

女人:老公……我最近好像胖了呢……

男人:啊!?……怎麼會呢?我怎麼沒發現?

女人:真的嗎?我怎麼感覺胖了呢?

男人:真的!我抱你的時候還感覺比過去輕了一些呢……

女人:麼麼噠!……老公,今天的搓板就跪倒這裏吧……

男人:謝謝老婆大人……

其實,只要馬屁拍的恰到好處,那麼被拍的人被激發出來的其實是“自由型兒童”的內在狀態——老孃心情好,你小子自然也就不會遭罪啦!

相反的.,如果馬屁沒拍到位,那就有的瞧了:

女人:老公……我最近好像胖了呢……

男人:啊!?……怎麼會呢?你過去一天吃兩隻烤鴨,最近才吃一隻半呀!

女人:……你是不是嫌老孃我吃得多了?

男人:不敢……!

女人:不敢?那就是心裏還是這麼想了?

男人:……沒……

女人:給老孃好好跪着!今天多跪兩個小時!然後再睡覺!

男人:……

同樣是拍馬屁的過程,後面的這位仁兄是真的拍到了馬蹄子上,直接把他老婆的“控制型父母”給激發出來了。

當然了,還有一種不好不壞的結果,你猜是把哪一種性格狀態給激發出來呢?

沒錯!就是“成人自我”!具體情境如下:

女人:老公……我最近好像胖了呢……

男人:啊!?……怎麼會呢?我怎麼沒發現?

女人:真的嗎?我怎麼感覺胖了呢?

男人:真的!我抱你的時候還感覺比過去輕了一些呢……

女人:你的嘴可真甜!……不過,你還得跪倒十點鐘……誰讓你說自己的同事比我好看來着……獎罰分明,這個原則是不能改的!

男人:……

就像前面分享的三種情境那樣。拍馬屁,本身就是一種溝通的過程,或者說是一種相對特殊的溝通過程。而且,通過這一過程究竟能激發出來對方的什麼內在性格狀態,則充滿了極大的不確定性。

客觀的說,如果拍馬屁的人僅僅是停留在拍馬屁的狀態,那真的很有可能拍到馬蹄子上,引發對方的“控制型父母”,從而讓自己的局面變得更加被動。接下來,我們就來解釋一下爲啥會有這麼大的風險!

拍馬屁背後的心理錯位

在這裏,還是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什麼樣的人會去主動拍馬屁呢?

“下屬!”

“有求於人!”

“心懷不軌!”

“卑躬屈膝!”

……

非常好!大家已經分享了很多答案了,接下來,再考驗一下大家的技術,分析一下,這些主動拍馬屁的人是處在什麼樣的性格狀態之下呢?

“順從型兒童!”

“成人自我!”

……

OK,看來以上兩種狀態都是大家比較認可的。因爲一個人在拍馬屁的時候,有可能是基於“成人自我”理性的決策而產生的有意識的行爲,也有可能只是出於“順從型兒童”的性格特點而做出的無意識的反饋。而此時此刻,我們要特別關注的則是拍馬屁和被拍馬屁的人之間的微妙關係——典型的強勢與弱勢的關係。

正如前面大家所提到的,之所以會有拍馬屁的行爲,其實就是因爲拍馬屁的人是處在弱勢,需要通過拍馬屁的行爲來獲得處在強勢的人某種支持或者諒解。這就是說,拋開雙方本身的性格狀態不說,從旁觀者的眼裏來看,拍馬屁的人是處在“順從型兒童”狀態之下,而被拍馬屁的人則是處在“控制型父母”之下的——這種你強我弱的不平等關係是客觀存在着的。

與此同時,我們再來看拍馬屁的過程。我們不難發現,其實拍馬屁的人是在試圖扮演一個“照顧型父母”的角色,向對方傳遞的都是一些正向、積極、認同和鼓勵的安撫信息,並且試圖通過這種信息的傳遞來激發出對方的“自由型兒童”,解除原有針對自己的戒備心或者控制性,從而達到自己各自各種各樣的好的或者不好的目的。

說到這裏,你就會輕而易舉發現一個特別明顯的矛盾之處了——拍馬屁的過程,就是處在“順從型兒童”的弱勢地位的人在試圖扮演“照顧型父母”,目標則是把處在“控制型父母”的強勢地位的人引到“自由型兒童”之中。

事實上,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心理錯位的過程,是一個充滿失敗風險、極具挑戰的過程。這也就能解釋,爲什麼馬屁往往會有很多可能拍到馬蹄子上,讓自己變得更加被動!

馬屁,絕不是一廂情願

事實上,當我們去批判和鄙視那些總是拍馬屁的人們的時候,卻經常忘記了處在這一溝通過程的另一頭的馬屁受用之人。拍馬屁絕對不是一件一廂情願的事情,如果那些拍馬屁的人總是得到對方的負面反饋,那麼絕對不會一如既往的這樣拍下去,唯一的可能就是對方或明或暗的給予這樣一種反饋——很好!你拍的很好!繼續!就這樣繼續!

所以,與其說我們在鄙視所謂的拍馬屁的人和事,倒不如坦白的說是在羨慕人家的那種默契關係!當然,咱們還可以從更加積極的角度來描述,定義爲我們同樣期待能像那些拍馬屁的人們一樣獲得與“強勢”之人的良好關係——否則,你幹嘛閒着沒事去鄙視跟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人與事呢?

正所謂“臨淵羨魚比如退而結網”,期待良好的關係本身沒有什麼問題,人本來就是社會動物,而且也需要得到許多人的諒解、鼓勵和支持。最爲關鍵的,就在於要掌握合理的拍馬屁技術。

具體來說,我們結合性格狀態五種的劃分方法,們可以把拍馬屁的過程分成三層境界。

第一層境界,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講的拍馬屁。在這一境界拍馬屁的人,無論是雙方關係中自己的定位,還是溝通過程中的角色定位,都侷限在了“順從型兒童”。正如文章開頭的多隆應用,有着一副與生俱來的“賤骨頭”,除非是跟被拍的人之間洽洽有着默契,否則肯定會碰一鼻子灰,越拍馬屁越會被看不起!

第二層境界,其實是一種自信和平等的狀態。處在這一層次的人,雖然在別人眼中或者社會標準之下是處在“順從型兒童”的角色定位,但是他們在溝通的過程當中則是處在“成人自我”的狀態之下,有選擇的給予對方更多樂觀、正向、積極的信息。正所謂“恭近於禮,遠恥辱也”,無論對方到底有沒有動心,都不會讓對方感覺自己是過分卑微和屈服的。

第三層境界,則是一種包容和讚賞的狀態。處在這一層次的人,雖然同樣身處“順從型兒童”的角色定位,但是自己內心當中卻是能夠始終處在“照顧型父母”的狀態,去努力發現對方身上具備的哪怕最細微的閃光點,並且發自內心的去給予對方高度的認可和鼓勵。正是因爲這種慈母一般、至誠無私的初心,足以讓任何人都感受到那種暖人心脾的巨大能量。自然而然的,對方也就更加容易敞開心扉,釋放出來內心當中的“自由型兒童”了。

客觀的說,對於這一層的境界,如果再用一般意義的“拍馬屁”來扣帽子,那咱們就真的有點“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了”,因爲這種發自內心的讚美已經把恭維、諂媚之類的詞語甩過了好幾條街了!

在現實當中,“瞎貓碰見了死耗子”的情況還是少一些的,所以第一層境界的馬屁儘量還是少拍爲妙!

但是,第二層和第三層境界的馬屁究竟是怎麼拍出來的呢?首先,是足夠豐富的人生經歷;其次,是長時間相處形成的默契。因爲欲速則不達,良好關係的建立,既要我們對自己有耐心,同樣也得對這份關係持有合理的期待。

TAGS:拍馬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