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顯示職場要自己的圈子

學識都 人氣:9.04K

有人羣的地方就有圈子,在職場工作也會涉及到圈子,這個圈子可能會牽扯到個人工作利益,人際關係,像一個無形的場,它將關乎你職業發展,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尤其是在職場,不加入圈子的職場人,最終可能被遺棄,所以根據職場心理學的解釋,每個人都需要有自己的圈子。

心理學顯示職場要自己的圈子

身邊處處是圈子

心理學分析,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是幾個羣體的連接點,不過一些工作三年以下的受訪公司人並不認爲自己擁有這麼多圈子。他們只是認同了“朋友圈”的概念,這個“朋友圈”多半有比較複雜的人員結構,把小學同學、聊得來的同事、工作中認識的'人,甚至網友一網打盡。

工作超過三年的公司人則表示自己開始有一些固定交往的人羣,他們普遍認爲這不帶有利益關係,但的確有時候能幫自己一些忙。這其中,“校友圈”是在職場上最常見的。雖然工作中大家都很平等,但有一層校友關係的人很容易找到共同話題,在人際關係方面就比別人多了一些優勢。

職場要自己的圈子

年輕的公司人能夠從圈子裏實現自己的快速成長——因爲那些經驗豐富的前輩或者同齡中比較優秀的人,他們可以讓剛剛開始職業道路的公司人少走一些彎路。而一些基於興趣的圈子存在的意義,在於可以讓人開闊自己的思路,認識很多日常工作中沒法接觸到的人。

在職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人脈所佔的比重要遠遠超過個人能力,心理學分析,人脈佔一個人成功因素的比例高達85%。按照吉拉德的“250人法則”,一個普通人的人際關係大約維持在二百五十人左右,而圈子可以將這個數目以幾何倍數擴大,並且這樣的人脈稱得上優質——基本是在一個水平線上以及高於自己。

什麼圈子適合自己?

校友圈是一個既定的存在,除此之外在工作中會認識很多同行,這會成爲一個同行圈。如果不是每天悶頭做研究或者做後勤的崗位,可能還會和很多第三方打交道,最後形成了一個廣泛意義上的工作交際羣。工作了3至5年的公司人很多都有這三個圈子,平常工作中有什麼問題都可以向其成員們尋求解決方案。

在一開始的時候,許多人也許並沒有意識到,“我”和圈子之間是可以雙向選擇的。如果知道某一個人羣能給自己帶來很多不一樣的東西,可以試圖通過各種方法結識該羣體裏的人,然後經熟人引入。但如果自己有很多想法又找不到完全符合自己設想的圈子,一個可靠的方法是自己組織,從現成的“朋友圈”中培養起來,並且通過人帶人的形式把它壯大。

圈子形成的過程中,職場人需要做什麼?

簡單來說圈子的形成會有三種情況:第一條也是最推薦的,是參加公司組織的各類型的同業交流會或研討會。包括行業展會、專業媒體組織的年會等,這些都是專業而精準的—絕對與你工作相關,來的人也都是衝着圈子去。所以,選擇權威的組織者,同時關注具體議程。

其次是網上圈子。搜索關鍵詞,輕鬆找到一堆看似相關的圈子。注意是“看似”,如果不想浪費時間,在加入前先搞清楚這個“組”有多少人、成立多久了、上一次舉辦活動或討論是什麼時候、討論的是不是這個組織成立時明確的主題。網絡圈子的優點是快速便捷,主題豐富,聯繫方便。同時也很容易就一拍兩散,維護較困難。

再次就是自發形成。我們身邊有極強組織願望、能力以及個人魅力的人,他們可以天然形成一個圈子,並願意去維護,可以定期或不定期構建和協調一些分享信息的平臺和活動。這類圈子一旦形成,一般比較牢靠,如果有幸融入真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