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 四伏,牛年不跳槽

學識都 人氣:3.02W
“危機” 四伏,牛年不跳槽
無論“危”還是“機”,這種不可預測的變化,如同一波波無法預料的海浪。作爲海鷗的職場人,也許不應去預測哪個浪有多高,而更應該乾脆緊貼水面,隨海浪一起一伏。成功者與失敗者最大的差距,也許就在於面臨相同的危機,使用了不同的應對方法。也許,你可以做些更有價值的事情。“失去感”激活的珍惜感每次在做職業生涯規劃培訓時,都會給學員做一個叫“價值市場”的活動——每個人自制五個小紙條,然後就着一個人生價值追求的清單表,選出自己最看重的五條分別寫在紙條上;想象着要放棄一條,並且把準備放棄的彼此交換;這樣一次次交換,最後只剩下屬於自己的唯一一條。這些學員都是在職人士,收入尚可、工作穩定、社會地位也不錯,那麼猜猜他們留下的最後一條會是什麼呢?排第一的就是健康,然後是家庭、親情、愛……然而再問學員:“你都爲自己留下的唯一一個價值追求做過些什麼呢?”每次都會陷入沉默,大部分人發現,他們竟然並沒有做過什麼有利於這個追求的事情。人們經常忘記去欣賞已經擁有的東西,而這個東西一旦喪失,或者有可能喪失,他們就會突然發現它的價值。如同健康,當自己的健康逐漸遠離的時候,才發現它如此重要。對此,著名的行爲經濟學家丹·艾瑞里提出一個心理上的“所有權依戀”:人們總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會失去什麼上,而且也只有在有可能要失去的時候,纔會“真正”發現那個東西原來如此珍貴,關於那個東西的一切美好回憶都歷歷在目。有個同事的朋友,總是抱怨“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加班……比加班更痛苦的事情就是天天加班……比天天加班更痛苦的是天天無償加班”,而且每次說完都要發一次誓:“今天干完就辭職”。然而這樣的抱怨與辭職的“打算”已經“預謀”了三年。前段時間,聽同事說那個傢伙的單位傳言有裁員計劃,他竟然開始能夠“深情地”回味出許多加班的快樂,並感覺這是單位對他價值的肯定。職場人普遍有一種得而不快的鬱悶,感覺自己最受歧視。新浪曾與中國人力資源開發聯合做過一個職場鬱悶指標調查,發現平均41.5%的人感受到職場鬱悶。於是他們習慣於不時瀏覽一下職場改變的相關信息。然而,現在這個時代,互聯造就了一種全球心態。因爲打開頁,跳入他們眼簾的是:金融危機來了,相關行業舉步維艱,企業紛紛忙着準備“過冬”,悄悄裁員,地產人無槽可跳……沒多久,你可能突然接到朋友被裁正四處打聽新職位的消息,這使你開始更多體會到每天忙碌加班的快感;又沒多久,收到當年讀了博士的同學的就業求助,於是你開始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身份感、一種對組織對單位對老闆的感激之情。相信絡此時再做一次工作鬱悶指標調查,應該會有不同的結果。“珍惜感”激活的反思力熱衷於比較的我們,總是可以發現與自己水平相當的傢伙,竟然比自己掙得多、住得好、娶得靚、嫁得富。1993年美國聯邦證券監管局開始強制一些上市公司披露高管的薪金及津貼詳細資料,沒有料到的是,這些公開的信息使更多的高管感覺自己工資低得沒有面子。其實,工資多少與幸福程度的關聯並不像人們想象得那麼緊密,研究證明最幸福的人並不存在於個人收入最高的國家裏。現在人們終於有機會面對這個悲觀的“全球心態”,開始思考一下真正的幸福是什麼了,如“疑鄰盜斧”一樣,當人們開始關注工作中的積極因素時,可以發現的還有很多。這可能是一個好機會,來思考自己該做點什麼更有意義的事情,想想真的裁員令來臨的時候,自己將如何應對。最近已經出現了許多免於被裁的《免裁經》:比如低調一點,避免成爲裁員專員的關注對象;顯得更積極一些,讓老闆感覺你的位置很重要;更主動地彙報工作,使領導感覺你是“自己人”……然而所有這些“經”都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都把個人存亡發展的大計寄託於他人。這猶如海邊曬太陽的漁民,其實是把自己可以悠閒曬太陽的`生活寄託於海水沒有污染持續有魚可打。也許有更積極的角度,那就是在這個對工作重新發展尚存感激與快樂的當下,思考一下如何使自己更有價值。於是,美國科技專欄作家麥克·埃爾甘提出了工作態度2.0的概念,即從1.0版本的勤奮升級到2.0的專心,“僅勤奮已經落伍了,現在是專心工作的時代!”也許這樣可以真正持續維護自己“還有價值”、“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名分。以前每天上班第一件事也許就是打開MSN,跟朋友扯幾句閒話,或者再上上開心,挪挪車位買賣奴隸;沒工作幾小時,說不定你的朋友就會發給你一個有趣的鏈接,你放下手頭的工作,隨手打開;然後一遍一遍地檢查郵件,時不時打開郵件裏好玩的鏈接,並且廣泛傳播給其他朋友。那麼,在現在這個危機2.0的時代,你還能有這種自如嗎?也許你需要開始爲自己負責了,也許你可以每天思考幾個問題:如果我是老闆會怎麼完成目前的任務?怎樣做可以獲得更多的成長機會;老闆期望我把工作做成什麼樣呢?在目前的崗位上我是個不可替代的人嗎?怎樣才能使自己的替代成本變高?如果部門內部投票裁員,我會進入嗎?我該做些什麼?……這個時代正是“危”與“機”並存。在還沒有“危”到沮喪的時刻,也許更該抓住“機”,去使自己更快地成長起來。使自己更拿得出手再求職,你總得有什麼可以“拿得出手”的東西吧。在我看來,只有兩樣東西可以很好地證明自己:一是你做出的成績,二是一些關鍵人物對你的認可評價。爲什麼在這個危機的時代,更有一些人成了企業爭搶的對象?因爲他們做出的成績是這個社會普遍稀缺的。有個朋友,在一個著名軟件公司做框架師。前段時間多家軟件公司來挖牆腳,但他不爲所動。讓人感動的一點是,他們公司爲了留住他曾多次想把他調到管理崗,但他每次都以“如果非讓我做管理崗,我寧願辭職”爲由拒絕。這種對技術的執著,使他在單位的“不可替代性”與日俱增。職場“人才”都需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到底是哪方面的人才?在哪個方面才能真正培養出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回答好了這個問題,纔是成長的關鍵。也許當下,工作不太忙的時候也不用裝忙,可以多用一些時間站在更高的地方往生涯更遠的地方想想,把自己的人生拉長一點看看期望的未來,然後一步步去實踐。如果真的面臨裁員,也許還可以做些努力——爲了使下一份工作更有競爭力,離開前找上司與老闆給你寫一份裁員理由說明,順便再寫一個工作推薦,這一方面能證明你是清白離開的,另一方面還意外獲得一個重量級的推薦信。有了這些可以拿得出手的材料,也許下一份工作不會是遙遠的事。大學生就業|大學生就業資訊,爲你提供全面的大學生職業規劃、大學生就業指導、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以及大學生職業困惑、大學生就業難等多方位的信息。本站部分文章來自互聯,所有文章的版權爲原作者所有!如無意中侵犯到您的權益,請及時與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做出迴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