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大學生就業壓力的分析論文

學識都 人氣:2.24W

一、大學生就業壓力原因分析

淺談大學生就業壓力的分析論文

1、大學生就業市場供與求的矛盾

供:一方面,國家爲提高全社會的文化水平和綜合素質,實行高等教育改革,高校招生人數不斷增加,使在校大學生的數量急劇增加,相應地每年畢業的大學生的數量也急劇增加。另一方面,大學生自身素質不高。當今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要求不斷提高,然而有些大學生的自身素質不高,一味地追求物質待遇和地域條件,重地位,重名利,輕事業,輕奉獻,缺少艱苦奮鬥的精神和強烈的責任感。求: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引起了社會勞動大軍的變化,四股勞動大軍紛紛涌向中國的勞動力市場:一是由於大學擴大招生帶來的大學生畢業人數激增。二是農民進城打工大軍蜂擁而至很多農民放棄農田進城打工;三是下崗工人數量由於產業結構調整而急劇增加。四是“海歸”人數增加。如此多的就業人員一同涌向一個狹小的就業市場這客觀上增加了國內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難度。

2、高校專業設置結構性矛盾突出

大學專業及課程設置滯後於社會發展,高校沒有能夠以市場需求爲導向及時進行規劃並主動調整專業設置,導致專業及課程設置存在盲目性,專業趨同現象嚴重,供給結構嚴重失衡。有些學校的專業劃分過細或專業設置單純立足於自身師資條件,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過於陳舊,造成學校無特色、教育無特點、學生無特長、畢業生的能力水平不能適應社會需要。

3、畢業生知識結構單一,缺乏創新意識

就業能力偏低,不能充分適應社會需求,知識經濟時代呼喚複合型的創新人才,但高等教育的改革卻滯後於社會的需要。專業劃分過細、教材內容陳舊、教學方法落後、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忽視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由於沒有建立起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的新機制,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就得不到培養和發揮。這樣,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滿意程度必然降低,就業成功率自然不高。另一方面,社會需求變化迅速,而高等教育本身卻具有周期長的特點,使得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難以吻合,這些都加劇了畢業生就業的困難。

4、大學生職業期望與社會現實之間存在差距

大學教育是脫離了義務教育的高等教育,是爲社會所認可的培養較高層次人才的平臺,在享受這個層次的教育時,學生個人必須支付相對較高的費用。這樣一種情況下,大學生容易過高地估計自身的社會價值,從而爲自己的職業崗位做出脫離現實的層次定位,很容易產生急於獲得與其高等教育費用成絕對正比或是更高比例的物質回報。這樣兩種心態的交合就必然導致大學畢業生從心理上產生較高的、脫離實際的個人職業期望。

二、解決大學生就業壓力對策

1、自我分析,合理定位,明確就業目標

畢業生應該對自己有個明確的認識,大學生畢業就業時要客觀地分析、評估自身綜合條件,應該遵循人才市場規律,人才要同人才市場的需求相適應,應該根據自己的職業發展空間尋求一個適合的職業,在就業之後再選擇職業,現在的就業環境並不樂觀,畢業生不應一味地對職業挑剔,而應更加務實。薪資的高低是由市場和競爭力決定的,所以畢業生對市場的職業發展情景應該實時分析,對當今的市場需求準確把握的同時,也要預測到未來的發展趨勢,以自身情況爲依據將全新的職業競爭力積累起來,只有自己站在主動地位,才能夠應對突發情況,發現新的職業增長點,保證自身價值的持久性、增長性。

2、高校要積極調整學科專業結構,改進人才培養模式

當前,一些高校的課程設置與社會就業崗位出現脫節,專業趨同,而且嚴重的供過於求。在教學方式上,沒有采用先進的教學模式和設備,沿襲傳統的教學方式,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缺乏創造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用人單位在招聘求職人員時,對應聘者的實際操作能力、適應工作環境變化的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而事實上許多應屆畢業生不僅理論功底不夠紮實,而且動手能力也不強。所以就業難,不僅僅是就業環境和經濟形勢的問題,我們的大學生也要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要及時以改正和完善自我。作爲解決就業問題的`新探索,中國最近推出了針對大學生的“準就業”方案。該方案將改變傳統的大學生等待就業崗位的模式,把大學生集中起來,以高校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爲核心進行實踐培訓,通過國家標準讓大學生在“準就業”崗位有一個過渡期,然後走向就業崗位或創業,從而緩解當前大學生的就業壓力。這是我們國家在改進人才培養模式中做出的新嘗試。

3、學校要加強就業指導

建立系統性就業指導,提高就業指導的專業化水平。大學是一個由校園走向工作,走向社會的地方,這就要求高校學生應具備全面適應工作的各種能力。就業指導的缺陷嚴重減弱了其應發揮的作用。建立系統性就業指導,首先,在現有就業指導體系基礎上加強對就業理論的研究,可引入人力資源管理中人員素質模型等相關理論作爲指導,並根據高校專業自身具體情況分析,設計完善的就業指導課程、就業指導機制等;其次,就業指導中包括有機結合的多個方面,如就業觀、職業與性格匹配分析、相關信息的蒐集和篩選、簡歷製作、應聘技巧等;第三,系統性的就業指導還應是全程性的,從入學到畢業,從基本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自我定位到就業技能的系統性綜合引導和指導,應杜絕就業指導的盲目市場化傾向,努力從基礎着手,逐步培養學生綜合就業能力。

4、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端正求職意願

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是提高大學生整體就業水平的基礎。大學生就業競爭力本質上是一種表現力,是畢業生把握並獲取就業機會、贏得欣賞的實際能力和比較優勢。可以通過深化改革,創新培養模式,着重培養學生的知識結構、心理素質、交流表達能力、與人合作能力、自我學習能力、問題解決能力、追蹤和掌握新技術的能力。學校在開展這方面的工作時,可以多組織學生參加一些社會活動,例如,參觀現代化的工業,企事業單位,儘量爭取一些實習機會,讓學生們通過切身體會和實際操作來鍛鍊、提高自己。同時,學校也可以開展一些校園活動,如一年一度的校園文化藝術節,各種信息、科技小組活動比賽等等。通過舉辦這些活動來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交流表達能力、與人合作能力等,並進一步鍛鍊學生的組織能力和與人溝通協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