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都>實用範文>徵文>

清明節追思徵文(精選7篇)

學識都 人氣:1.75W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徵文的身影吧,徵文沒有題目、題材、格式的限定,與作文大體上一樣。你所見過的徵文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清明節追思徵文(精選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清明節追思徵文(精選7篇)

清明節追思徵文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在一個細雨霏霏的星期天,我和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去老家掃墓。

到了墳前,爺爺奶奶把祭品放好,點上蠟燭和香,就虔誠地拜起來。我模仿着大人的樣子拜了幾下,好奇地問:“爺爺,這裏住的是誰啊?”爺爺說:“是你太公。”“哦,我見過嗎?”我又問。“沒有。你太公在你爸一歲的時候就離開了。他的一生,可是不尋常的一生哦。”爺爺的神色忽然變得嚴肅起來。

“爺爺,那你給我講講太公的故事吧!”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太公的故事。

爺爺在墳前的石凳上坐了下來,我靠在爺爺的懷裏,聽爺爺娓娓道起太公的故事。我的思緒,被爺爺帶到了那個炮火紛飛的年代……

抗日戰爭時期,太公是老家的一名小學教員。那個時候,可惡的日本鬼子大舉侵犯老家,放火燒了許多房子,害得很多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太公一怒之下毅然投筆從戎。後來,太公當了金華兵站的站長,帶領戰友們頑強地與敵人作鬥爭。有一次,日寇轟炸了金華兵站,緊急關頭,太公躲到桌子底下,才逃過這一劫。此後,太公又組織成立兵站,繼續與敵人浴血奮戰。鬼子投降以後,太公回到家鄉,仍舊做他的小學教員,爲教育事業奉獻了他的餘生。

“真想不到,太公竟然這麼偉大!”我情不自禁地喃喃自語。原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也有外公的一份功勞啊!我爲我有這樣的太公而感到驕傲。

這個清明節,因爲太公的故事,變得實在而有意義。

清明節追思徵文2

原來只知道吃現成的,我還從來沒看過鍋貼是怎麼包出來的。看着老外婆忙碌的身影,我心裏癢癢的,總想去包幾個試試,嗨,這包鍋貼有啥難的,不就是麪皮裏包點菜,再把麪皮合攏,鍋貼不就完成了嗎!

每年的清明節,媽媽都要煎一鍋鍋貼,吃着香酥酥的鍋貼,老外婆的音容笑貌便清晰地浮現在我的眼前。

老外婆是貴州人,生前最愛吃鍋貼了,不用說了,包鍋貼肯定就是俺老外婆的絕活,記得我7歲那年,一天老外婆在廚房裏忙活着摘菜,洗菜、切菜,一會兒一大鍋香噴噴的“匯菜”就出現在我的面前,我很好奇,便問老外婆:“老外婆,您不煮飯,光炒菜,而且還這麼大一鍋,我們怎麼吃得完?”老外婆笑咪咪的對我說:“小饞貓,別急,好東西在後頭,一會兒保準你饞得流口水。”老外婆像變戲法似的從櫥櫃下端出一盆早已揉好的麪糰,拿起趕麪杖開始忙了起來。哦,原來老外婆是要包鍋貼給我們吃。

原來只知道吃現成的,我還從來沒看過鍋貼是怎麼包出來的。看着老外婆忙碌的身影,我心裏癢癢的,總想去包幾個試試,嗨,這包鍋貼有啥難的,不就是麪皮裏包點菜,再把麪皮合攏,鍋貼不就完成了嗎!於是我就自告奮勇地對老外婆說:“老外婆我和您一起包好嗎?”“好吧”老外婆慈詳地說,只見老外婆手裏拿着一張麪皮兒,輕鬆地打了一匙菜放在麪皮上兩手一合然後捏幾下“面嘴”一個鍋貼就包好了,像個吃飽了的小船,可再看我手上的,麪皮上放着一大坨菜,不是麪皮包不攏,就是菜跑到皮兒下邊去了怎麼包也包不攏,再看看老外婆,已經包了好幾個放在盤子裏了!急得我團團轉,真不想包了,可又要面子,只好硬着頭皮包!老外婆好像看到了我的心思說:“茜茜,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耐心,不要急躁,否則一事無成!”我聽了,心裏愧疚極了,真想找地縫鑽進去。總結經驗,自己就特別仔細地觀察老外婆包鍋貼的每一個動作,看了幾次以後,我學着老外婆的樣子,拿一塊麪皮放在手心裏,從菜盆裏打一小匙菜放在麪皮上,然後雙手一合,把兩個半圓的麪皮捏緊,一個鼓鼓的小船就“遊”在了我的手上,老外婆表揚了我,我心裏比吃了蜜還甜呢!……

如今,老外婆去世也有幾年了,每當清明節,我就想起老外婆教我做鍋貼的情形!

清明節追思徵文3

“清明節”是一個慎終追遠的節日。而清明節的主要活動,不外是全家大小一起到祖先的墳上拈香祭拜,並且利用祭拜的時候清理墓地的雜草花木,因此清明節也稱“民族掃墓節”。

爸爸生長在一個傳統的客家家庭,加上多年在爺爺的權威管教之下,他對每年的三大節日非常非常的重視,絕對不敢缺席,當然我也不例外。

媽媽說:我才一個多月就有了第一次掃墓的經驗。雖然我一點兒印象都沒有,但是從媽媽的言語中,我大概可以想像當時的情景——媽媽累翻天,而我鬧翻天吧!哈哈!

往後的每一年,我都是起個大早,跟着家人一起到關西老家的祖墳前掃墓,除了與堂兄弟姐妹玩耍聊天外,並沒有特別的感覺。直到前年奶奶過世之後,我對於“祭祖”纔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去年的清明節,爸爸帶我祭拜了擺放在祖墳右邊小空間裏的奶奶的骨灰盒子,看見一向堅強的爸爸眼角再次泛起淚水,我的眼眶也不自覺的紅了起來,我真的很想念疼愛我們的奶奶。

今年的清明掃墓,爺爺要求我們清晨五點三十分以前必須回到老家。考試到了,晚睡又得早起出門,心裏有百般的不願意,尤其是年幼的妹妹,掙扎了好久才從溫暖的被窩裏起來,一上車便又開始呼呼大睡,我想當時應該只有開車的爸爸是清醒的吧!

到了老家之後,媽媽便進廚房幫忙姑姑準備祭拜祖先的物品。不一會兒,大伯父全家也回來了,等大人們把東西都準備妥當,我們便前往目的地開始祭拜祖先。當然,我還是想先去祭拜奶奶,媽媽看見我一個人靜靜的望着奶奶的照片時,她也走了過來,拍拍我的肩膀,在一旁陪着我。此時無聲勝有聲,我知道其實媽媽也非常懷念奶奶,因爲她常說:爺爺太嚴厲,有奶奶在,回老家時纔有“家”的感覺,奶奶“走”得太突然,讓她有點兒不知所措。她還告訴我:孝順要及時,纔不會有遺憾。我會牢牢的記住這些話,認真、快樂的與家人生活在一起。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我想爸爸媽媽應該都有這種感覺吧!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在一陣鞭炮聲後,我們結束了這次的掃墓工作,吃了些點心,便各自開車回到溫暖的家。

清明節追思徵文4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節日之一,提到清明節,就會聯想到孝順的重要。人們常說:“百善孝爲先”,而清明節跟孝道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因爲“清明節”代表的是懷念祖先以及不忘本的傳統美德。我想:如果死者的親人來祭祀他,那他在天上也會安詳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首杜牧所寫的清明,正說明了清明節的情景。在掃墓時,我常常會不知不覺低低吟詠,整首詩彷佛變成一段剪影,在我面前播放,也讓我想起外公,忍不住一個人暗自哭泣。

清明節對我來說,是個很重要的日子。可以在當天祭祀往生的外公,希望他可以保佑我們這些後代子孫平安健康、天天開心。此外,我還希望他跟曾祖父、曾祖母在天上,安安詳詳的看着我們,守護着我們。

當看着一縷縷煙往上飄,我的心彷佛也慢慢飄到天上。“外公現在過得好嗎?幸福嗎?”心底一大堆疑問,要請外公回答我,當看到天空香菸嫋嫋,放心了許多。因爲我彷佛看到外公在對我微笑,他笑得很燦爛。我寧可相信這不是夢,也不願意有人把我從夢裏驚醒。外公!你過得好嗎?我祝福你在天能快樂,也希望你保佑我,在今後的日子可以過得平安。我望着天,看着白雲,相信我的.訊息也隨着那縷縷煙,傳達到外公那裏了吧!

清明節追思徵文5

正所謂“清明節時雨紛紛”,清明給人的感覺總是細雨綿綿,讓人心中覺得有些許惆悵。清明節是全年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五個春分雨後的十五日,稱爲清明掃墓節又稱爲掛紙。

清明節的前幾天,我們家便開始忙碌起來了!我們準備一些掃墓需要的東西。奶奶會製作一些客家傳統美食,如發粿、紅粿、艾草粿……,這些都是一些客家人在清明節祭拜祖先必備的貢品呢!除了這些傳統食物外,更要殺雞宰鴨的!真是讓人忙得人仰馬翻,但也可見我們家對這個節日的重視。

清明節這天,我們除了要上山掃墓替先人整理墓地,家裏還要請客,慰勞大家今天的辛苦,也在這重要的節日裏,家族的人聚聚,聊聊現況。伯父與爸爸被分派進行掃墓的事,他們提了大包小包,裏頭有豐盛的客家美食、祭祀供品。相信祖先們一定會大飽口福。而媽媽與伯母就在家裏準備一些大餐,蹄膀、客家小炒、百斬雞,及媽媽最拿手的糖醋排骨等……光是用想的,我的口水就不斷分泌呢!讓這些親朋好友吃得讚不絕口。而我們小朋友呢!就在家裏幫忙奶奶將一些製作完成的粿裝成一袋袋的,分送給鄰居,以及來我們家作客的一些客人,真是“有甲又有拿”!也可說是賓主盡歡,大家樂得不可開交。

清明節是追悼祖先的日子,每逢此日家族裏的成員總是聚在一塊祭祀先人,也算是一個團圓的大日子。然而面對這佳節,每一個人的感受都不同。而我呢!是存着”甲果子,拜樹頭”的心。讓我生在這麼美好的大地、呼吸着這麼自由我空氣、享受着這麼美好的人生,真是夫復何求了啊!

清明節追思徵文6

清明節當天下起滂沱大雨,原本我和妹妹要去幫忙掃墓,但因爲雨勢實在太大,爸爸顧慮到我們的安全,就讓我們留在媽媽的工作室。

雖然今天無法去掃墓,但今天這個特別的日子,卻讓我特別想念已過逝的曾祖母。她是個非常慈祥的人,她在世時,只要我去看她,她就會用她那雙骨瘦如柴的手摸摸我的臉,也會請我吃糖果或餅乾。

想起曾祖母要離開人世的當天,我們全家已出國渡假了,當媽媽接到曾祖母去世的消息,難過的說不出話來,我們的心也跟着碎了,沒想到宛如“天使”的曾祖母,趁我們不在時去了“天國”———一個好遙遠的地方啊!

我覺得對一個人好或是要表達孝道,應該要在他(她)感受得到的時候,不要等到那個人離去或離世時,纔去做一些很表面的孝行。例如有的人在父母活着的時候不孝敬父母,父母死後辦很盛大的喪禮,樂隊鏗鏗鏘鏘的敲打吹奏,雖然很隆重,但只不過是在做給活的人看,對於已死去的人而言,只是“吵死人”罷!

清明節是要我們慎終追遠,並對死去的親人表達思念之意,也提醒我們平常就該尊敬長輩、孝順父母,不要等到親人過世時,才感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

清明節追思徵文7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念着這首由唐代大詩人杜甫所寫的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名詩後,我突然驚覺時間過得也太快了!就如斗轉星移、白駒過隙一般,只一眨眼的功夫便從最熱鬧的日子——春節,跳到了需要祭拜祖先的日子——清明節,不留一點痕跡,宛如從未有過。不過,既然到了清明節,我就給你們介紹下吧!

清明節,起源於春秋時期,相傳晉公子重耳爲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就在他快要餓死時,隨臣介子推割下了自己大腿上的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重耳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活了下來,後來重耳做了國君,賞了許多人,卻唯獨忘了對他有救命之恩的介子推。很多人爲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點好行裝,同老母親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便帶人去請介子推,而介子推早已和母親去了綿山。綿山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比大海撈針還難哪!但晉文公並沒有氣餒,他想了許多方法讓介子推出山領賞,卻無一例外的無功而返,屢試不爽。終於,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晉文公(重耳)採取了這個建議,命人放火燒山,火熄後,人們發現揹着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裏發現一片衣襟,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爲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爲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衆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爲”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爲清明節。

清明節還有許許多多的風俗習慣,如:禁火、掃墓、踏青、盪鞦韆、放風箏、蹴鞠、打馬球、射柳、蠶花會、插柳和植樹、戴柳、鬥雞等一系列活動。相傳是因爲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爲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鍛鍊身體。清明節,民間忌使針、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撒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因此,這個節日既有祭掃新墳生死離別的辛酸淚,也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吟誦着《清明》這首詩,我目送清明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