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都>實用範文>徵文>

弘揚孝道美德徵文

學識都 人氣:2.7W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寫徵文的經歷,對徵文很是熟悉吧,徵文具有標題醒目,讓人一目瞭然的特點。你寫徵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弘揚孝道美德徵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弘揚孝道美德徵文

弘揚孝道美德徵文1

“每逢佳節倍思親”。清明節時,人們都要以各種形式祭祀已故的親人,以表示對他們的懷念。此時,不管他們祭祀的形式怎樣,都是爲了表達晚輩對長輩的一片孝心。許多墳墓前擺滿了豐厚的祭品,成堆的紙錢,甚至還要有紙做的家用電器。要在老人去世後,燒給他們好好的“享福”一番。我不禁要問:“這種孝心值多少錢?爲什麼你們的孝心只能在這一節日裏淋漓盡致的表現呢?”

其實,平日裏,自己吃大魚大肉,睡高檔牀鋪,穿高檔西服;而老人只能吃些殘羹冷飯,穿破舊的衣服,睡草鋪的牀。自己住明亮舒適的新房,把老人安排在舊房或低矮潮溼灰暗的破房子里居住生活,定期供給糧食,在“施捨”少許錢財。這種情況大有人在。每個人都會變老,而自己的做法會給孩子帶來些什麼?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思考。當自己也到了這樣的年齡,孩子也會不會跟自己一樣對待長輩,造成孝心的惡性循環。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國古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就是非常孝敬母親的人。

徐霞客懂得母親的艱辛,從來不在吃穿上提出什麼要求,讓母親爲難。他的襪子破了,母親給他做一雙新的,他卻捨不得穿,仍然穿着那雙滿是補丁的舊襪子。徐霞客放學後,只要有時間,總是幫着母親幹活。只要他能做的事,都主動去做,他常爲能減輕母親的一點勞累而高興。

後來,徐霞客對母親更加體貼孝敬。在生活上,他盡心盡力地侍奉老母親;在精神上,他時時寬慰老母親。他專門爲老母親建造了一所房屋,取名爲“晴山堂”,祝願老母親像天空一樣晴朗,像高山一樣健康長壽。他還請畫家繪製了一幅“秋圃晨機圖”,歌頌這位激勵自己在科學道路上奮勇攀登一個又一個高峯的偉大母親。“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事;“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但斷裂,永無連接。

少年兒童應該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從小會體貼孝敬父母,瞭解他們的疾苦,體諒他們的困難,理解他們的心情。

弘揚孝道美德徵文2

無意間搜索,我看到了一贍養糾紛,二原告已是遲暮之年,走路都已經顫顫巍巍。二人於1953年結婚後生育了兩男兩女,即本案的四被告,四個人都是由兩位老人撫養成人,現都已成家立業修建了樓房,可他們卻在兩位老人年事已高,喪失勞動能力的時侯讓他們住在修葺的豬圈樓上。

說實話,我自認爲我是一個很理性的人,所以在看到這樣的事情時,我的第一反應不是憤怒,而是思考這個家庭中子女與父母的關係究竟是怎樣的,子女與父母是要有多大的矛盾才能讓他們如此安置年邁的父母而忘了父母曾經的生養之恩。

(1)父母的忽略

講到原因,我想到的第一個原因就是這個,80後的孩子不像我們現在90後的孩子因計劃生育所以個個都是父母捧在手心裏的寶,而是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血緣親戚一大堆。雖說天下哪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不可否認,孩子多了,煩心的事也就多了,父母自然而然會因爲家庭或個人的原因在不經意間偏愛其中一個孩子,而忽略了其他的孩子。

哪個孩子不渴望父母的關注,卻因父母無意間的忽略受到了傷害,數次多了,便自我感覺父母不愛自己了,長大了,只記住了父母的不好的他們,親情自然也就淡了,怨或恨卻增加了。於他們來講,只是遠離父母已是仁至義盡,想要他們好好的贍養父母,呵,那純屬扯淡。

(2)父母財產分配不均

俗語說人多好辦事,可這個道理在贍養父母的問題上卻並不靈驗。子女多了,當他們成家立業另立門戶之時,大部分父母都會因林林總總的原因使某個孩子的財產比其他孩子的要多。良心好點的,最多也就在心裏抱怨一下,該有的贍養費卻不會少上一分錢,可是親情卻也淡了,調查一下不難發現他們回家的次數也少了。

至於沒有良心的人,我想不需要我說大家也都知道,衆多的糾紛案例中可是有不少都是因爲財產分配不均引起的。

(3)愛人與父母的隔閡

有使以來,因自身愛人與父母的關係不好鬧上法庭的贍養糾紛同樣不少。不是他們不愛父母,而是相比較而言他們更愛自己的另一半。以他們的立場來看,一邊是一起度過前半生的年邁的父母,一邊是將要一起度過後半生的妻子,即使是願意贍養老人,也會因爲新婚妻子的枕邊風而遠離老人,不與父母住在同一個屋檐下。在他們的想法中還是愛人重要,至於父母,給點錢也就差不多了。

這並非危言聳聽,任何一個人處在贍養父母與維繫自己小家庭安穩的矛盾中都會舉步維艱,大概只有父母曾在年少時給予他深刻的感動的人才會站在父母這一邊吧。

……

尊老,一直以來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需要傳承與發揚的,可是現在的人們總會因爲這樣或那樣的原因與父母鬧上法庭,難道他們忘記了嗎,忘記了父母把自己從小養大,付出的心血、傾注的愛心?

雖然那案件最後已然完美解決,可我卻並不認爲這是值得慶賀的事情。當贍養父母的問題鬧上法庭,當兒女與父母站在對立面時,我深刻的懷疑親情是否還在,即使贍養問題最終得到解決那又怎樣,父母的心已然淒涼。

俗語說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而父母給我們的,又何止是滴水呢?父母恩情深似海,他們給我們的是整個大海,我們應該懂得回報,懂得孝道。

何謂孝道——百善孝爲先,孝之以其道,只有心懷孝道的人,才終能收得善果。

弘揚孝道美德徵文3

趙玉周的長篇小說《新養老時代》,始終散發着一種深思人生的氣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的深思像對話,像勘探,也像是闡釋一種主張。但歸結起來卻很簡單,就是如何贍養老人。

在《新養老時代》中,作家趙玉周正是立足於“孝”,對“順”進行了質疑。葉麗作爲一個從農村來到城市生活的女性,她內心中深藏着對家人的愛,她不是一味地對老人愚昧地順從,而是從人倫感情出發表現出心中的敬,並使這種敬愛和諧、融洽、完美。可是所有的生活都不會像湖面的水,總有颳風起浪的時候。這種和諧很快就因爲蘇美華骨子裏無形中遵循着的傳統打破。該書的開篇點明主題葉澤春很煩。煩是因爲妻子葉麗回了鄉下老家。因爲小夫妻的暫時分別,不經意把城市、鄉村兩個不同的地域環境與人物無形中堆砌到一起。葉麗在母親和爺爺奶奶耗盡心血的撫養下長大成人,爲儘自己的孝心,她用行動演繹了生活中最美的樂章。這是生活中最美的人性顯現,也是整個社會所要弘揚的主題。但她的做法很快就被融入到各種交織的矛盾之中。作爲知識分子的蘇美華,理應熟諳道德倫理,理應順應時代進步,但她的骨子深處所表現的家庭觀念更多意義上是對道德倫理的褻瀆和曲解。爲了讓葉麗的爺爺奶奶離開城市,她不擇手段讓兒媳懷孕、找人設局進行誹謗。面對這樣的壓力考驗,葉麗並沒有屈從地選擇沉默。相反,丈夫的不解、婆婆的不滿、周圍同事的猜疑、親人的擔憂接踵而至,使得故事情節環環相扣,展現出了深刻的思想,並對當下的養老制度提出了疑問。正如中國作協副主席張炯在本書的序中寫道:“這是一幅關於傳統與現代、城市與鄉村矛盾糾葛的現實畫卷。表現出的是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力和可貴的擔當意識。”又何嘗不是呢?責任與道德的交鋒,是人性與愛的碰撞,也是對人類生存的反思和堅守,它反映出的並不侷限於當下社會傳統的逐漸消失,人們的道德水平的漸行漸遠。

那麼,如何使社會道德重新迴歸理性和傳統的軌道呢?說到底這不僅考驗着每一個人的道德標準與取捨,也對社會建立完善的保障機制提出了質問。

作爲一個當下越來越沉重的話題,走向老年是每一個人都要面對的現實問題。自然,作家無法指責社會制度存在弊端,但在面對中國的“銀髮危機”愈加嚴重的現代社會,他還是發出了心聲:滿足老人尊嚴、自由度和支配慾望便顯得特別的重要。由於作家趙玉周對農村生活特別諳熟,又擁有城鄉的生活經歷,更多時候在文字中不刻意爲故事製造矛盾,不過分地講求寫作技巧,他只是順其自然更好地抓住了主人公葉麗的細節表現。通過這些細節來表現故事的可讀可圈之處。

趙玉周用其現實觸角,藝術地塑造出了葉麗有血有肉的飽滿形象。她的精神世界不獨獨是居家過日子的那種平常,其中還有着對老人們的贍養和關愛。然而,贍養和感恩,這生活中平淡之極的事情,卻不經意牽動着兩個家庭之間的衝突。衝突也讓厚道實在的葉澤春在愛情面前充滿着浪漫又有着堅韌。但母親的慫恿摧毀了夫妻間的信任。從猜疑到提出離婚,再到無法解決事端時喝藥自殺,讓這對從相愛、恩愛到相濡以沫的真愛夫妻,成爲在生活矛盾中的堅守者。葉澤春在雙方家庭的強大壓力下幾乎無能爲力,但又不能袖手旁觀,他既想力挽家庭這座大廈,又通過自殺流露出內心的絕望。這全都歸結於自身責任的不清楚與缺乏理性的.認同,構成了他在處理贍養老人問題上的矛盾糾結。正如他最終選擇自己命運着落時的自白所言:“她能不能夠活着還是一個問題。她就是想養她的爺爺奶奶,那是養育她的親人啊,她有錯麼?”自然,她是沒有錯的。如果有,這所謂的錯只能是社會道德流失後產生的不良後果。

透過這聲嘶力竭的吶喊,我們從中發現生活裏不僅有謊言,有虛僞,更充斥着大量的矛盾。所有的現象彷彿雨後的浮萍,良莠不分地糾結在一起,讓人無法辨識。也就在這時,趙玉周很小心地提出了心中積蓄已久的疑問:隨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老齡化問題的日趨嚴重,老人們在哪裏養老?如何養老?

無形的壓力下,葉澤春消失了內心的滿足和向日葵般的笑容。內心深處的糾結愈發地纏繞着他的心緒,讓他無法舒展開來。這個時候,他面對葉麗離家出走、面對母親百般欺騙、面對葉麗爺爺去世等諸多的壓力,只能選擇毅然決然與家庭絕別。這絕別是對葉麗不應爲此蒙冤吶喊的響應,是對社會養老資源需要進一步完善的感喟。最終,葉澤春帶着對妻子的無比愧疚和對媽媽的恨,絕望地喝下了“百草枯”。

那一刻,葉澤春似乎徹底解脫了,可他需要揹負起的卻是不孝的稱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自然,作爲男人的他以這種方式選擇逃避,無疑不是最好的辦法。

《爾雅》中說,善事父母者爲孝。作者趙玉周之所以選擇孝道爲突破口,目的還是想通過家長裏短的故事來感化人性,倡導年輕人學習孝文化,學會愛戴孝敬老人,讓辛勞一世的老人們幸福、安逸地享受晚年。同時他也立足自己,從另個層面向社會發出呼籲,希望老人們要理解當下的年輕人所處的變革環境,在生活中以不同的方式來分擔他們的壓力。故事最後,大家重歸於好,蘇美華臉頰上流下兩顆大而晶瑩的淚珠,真實地折射出了中國社會豐富多變的歷史萬象,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複雜與堅韌,宏觀地展示了家庭、養老以及愛情如何永恆的內在的祕密。

可以說,《新養老時代》承載着生命的沉重話題,在與孝道文化緊緊糾纏的同時,依然要面對社會嚴峻的現實。養老話題的提出,既是對生活現狀的一種反思,也無疑是對中國傳統孝文化迴歸的理性引導。通過人性的深刻剖析,那種生於城市的優越和長在農村的樸實不斷糅合、被認可,使得共同贍養老人的意義體現出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友愛,也只有這樣才能將作者所要表達的深意思想表現出來,達到理想中的完美生活。

弘揚孝道美德徵文4

爲家庭的主人,我們不能只享受家庭賦予的溫暖,更有責任營造溫馨、快樂的家庭。《帶着養母上大學》的主人公孟佩傑用行動詮釋了家庭的意義,靠着自己頑強的毅力帶着養母生存着。

《帶着養母上大學》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孟佩傑5歲時父親去世,母親重病。她是由養母劉英芳照顧的,3年後養母因病癱瘓,孟佩傑8歲時就承擔起侍奉養母的責任,20xx年,孟佩傑被山西師範大學臨汾學院錄取,她竟然“帶着養母上大學”。12年,4000多個日子,孟佩傑不僅僅在生活上照顧養母,她的存在還讓劉芳英找回了生活下去的勇氣和責任。孟佩傑在20xx年獲感動中國人物,她卻說:“百善孝爲先,我不覺得自己有什麼特別的,每個女孩都會這樣做。”

比起孟佩傑,我們這些溫室裏的花朵比她幸福多了,但是從她身上,我看到了小草的一種品質:頑強。“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我們這些“花朵”存在的缺陷會讓我們後悔一輩子。

記得有一次,媽媽患了重感冒,她本來想讓我煮泡麪吃,但考慮到我的飲食健康,還是早早地去買菜了。那天天氣不好,下雨,再加上媽媽患了重感冒,她一回來就打哆嗦,“吳鑫雨,來幫媽媽提下菜。”我看電視看得正起勁呢,說:“沒空,你又不是沒手!”無奈之下,媽媽只好自己把菜提到廚房,就去睡覺了。臨近十一點時,我見媽媽還沒起來燒飯,跑到她牀邊大叫:“起來了,大懶蟲,快燒飯,我肚子餓的都咕咕叫了!”媽媽一起來,便打了幾個噴嚏,病怏怏的樣子,讓我感覺自己做的不對,這時我想起了趙靜波的一句話:“一個會愛父母的人,將來纔會更好地愛別人,愛生活,愛這個世界。”快12點了,媽媽才把飯燒好,她叮囑我先吃,自己又回房間了,我吃完了,走到媽媽房間,發現她在睡覺,便想叫她起來吃,無意間,我摸到她的額頭“怎麼那麼燙?”我驚叫起來。“沒事,休息一下就好了。”媽媽無力地對我說。“那怎麼行呢?小病不治會成大病的,我去找感冒藥。”一時手忙腳亂的我,開始翻箱倒櫃,終於找到一瓶感冒藥丸,我小心翼翼地把媽媽扶正,去倒了一杯溫開水,讓媽媽吃一顆藥丸。半小時了,還沒有見效,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媽媽見我那心急樣兒,哭了。“你怎麼哭了呀?”我很不解。“沒事,我高興,女兒終於長大了,懂得照顧媽媽了。”想起那時我對媽媽無禮的態度,我的淚水在眼眶中打轉,但是,哭最終不能解決問題的,我靈機一動,想起了媽媽以前照顧我的方法,把毛巾用熱水打溼,敷在額頭上,這樣能很有效的退燒,十分鐘就換一次水,兩小時過去了,媽媽的燒終於退了,我興奮地一蹦三尺高。我跑到媽媽跟前,對媽媽說:“您肯定餓了吧,我去煮粥給您吃吧。”媽媽見我一本正經的樣子,笑了,說:“你以後別再挑剔我,別再撒嬌,我就已經知足了。”我們倆都爽朗地笑起來。

是呀,家庭是親情與愛的標誌,誰都離不開它,正如生命離不開水、陽光和空氣。讓我們爲自己的家帶來一屋子燦爛的陽光,讓愛住進我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