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技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研究生學科介紹

學識都 人氣:2.64W

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華中科技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研究生學科介紹,供大家閲讀查看。

華中科技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研究生學科介紹

一級學科:電氣工程

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關於下達按一級學科行使博士學位授予權試點單位及其學科名單的通知》(學位1996[16]號),我校電氣工程學科是首批按一級學科行使博士學位授予權試點的學科。學科設置覆蓋了電氣工程一級學科下設立的所有五個二級學科,即電機與電器、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高電壓與絕緣技術、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電工理論與新技術。並新增了脈衝功率與等離子體、電氣信息檢測技術兩個二級學科。學科主要研究方向覆蓋了電能生產、傳輸、變換、應用、檢測、控制、調試和管理的全過程。學院設有新型電機國家重點專業實驗室、電力系統動態模擬實驗室、國家工科基礎課程教學基地(電工)等多個設備先進的教學科研基地,是國內首批碩士點、博士點、博士後流動站和一級學科授權單位。電機與電器、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是國家兩個重點學科,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是湖北省重點學科。

 二級學科:

電機與電器

電機及控制工程系是國務院學術委員會批准的國內首批碩士學位、博士學位授權點,是1987年評定的原電機學科中的兩個國家重點學科點之一,1999年設立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崗位,2001年國家重點學科評審中名列全國同學科第一名。新型電機國家專業實驗室是國內同學科中唯一的國家級實驗室。

電機及控制工程系在保持電機繞組理論及應用、工程電磁場理論與計算及電機傳動與控制等傳統優勢研究方向的基礎上,在新型特種電機研究領域形成了新的特色。目前世界上各類在研的新型特種電機及其控制系統等新課題,大多數都在該學科點得以跟蹤研究。

電機及控制工程系教師隊伍中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教授9名(其中博士生導師7名),具有博士學位的中青年教師16名。1996年以來,該學科點獲國家發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國家級和省部級科技獎勵三十餘項,獲各類發明專利十餘項,在國內外重要刊物發表SCI、EI收錄論文100餘篇,出版教材、專著20部。現承擔國家863計劃、國家重大攻關項目及各類國家基金項目30餘項。

目前該學科的重點研究和發展方向為:(1)現代高品質電氣驅動與智能控制,包括電動汽車、艦船推進、高性能電梯等使用的高品質電氣驅動系統和全數字、智能化交流伺服系統的研究。(2)新型特種電機與新能源技術,包括各種新概念、新原理、新材料電機的理論、模型、控制及應用,新能源利用中所需特種電機及關鍵技術的研究。(3)電磁工程與電物理技術,包括電磁場分析技術、強磁場技術、電物理裝置等。(4)新型互感器理論及光電磁信息處理技術,包括交直流大電流互感器、光電互感器等。(5)電能質量控制技術、電器功能材料與智能化電器,包括新型有源電力濾波器及故障限流器理論與應用、特種電器功能材料與新概念以及智能化電器研究等

脈衝功率與等離子體

為了適應電氣工程的迅猛發展,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新近成立了電磁新技術系,它也是電工科學中各研究領域綜合交叉發展的結果。本系由脈衝功率、等離子體工程與技術和超導應用技術三個相對獨立的學術團隊組成,這三個方向均是學院新拓展的研究方向,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學科之一,在國內首家獲准設立了脈衝功率與等離子體二級學科。所在的一級學科,電氣工程,1985年全國首批建立博士後流動站,1996年首批獲得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

高温等離子體主要是為了從根本上解決人類能源問題,研究並着重培養亟需的受控熱核聚變與高温等離子體物理人才。電磁新技術系擁有由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提供的價值2000萬美元的中美聯合J-TEXT核聚變實驗裝置,將建成以該裝置為主要平台的磁約束核聚變研究基地和ITER 聚變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基地。近期將調整和完善J-TEXT託卡馬克裝置的運行,配備基本的等離子體診斷,選擇一些基礎物理實驗研究課題,做出一些有影響的工作,在國內聚變界建立起自己的研究特色和相應地位。其中院士1人,教授3人。在讀碩士生3人,博士生6人。

按壓強條件,低温等離子體分為低氣壓等離子體和高氣壓(包括大氣壓)等離子體。電磁新技術系開展了等離子體在材料表面改性,環境工程,薄膜沉積,半導體材料,超導材料、生物材料及納米材料的製備等領域的應用研究工作,承擔了國家安全重大基礎研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重大研究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航天支撐技術基金和航天技術創新基金。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共培養碩士、博士24人,其中已畢業碩士6人,博士2人,在讀碩士生10人,博士生6人。

超導技術被認為是電工行業的高科技儲備。超導磁體在核聚變、高能物理類科學工程中得到廣泛應用,在核磁共振、生物電磁學等新興領域也有良好的應用前景。我校1999年成立超導電力應用研究中心,主要致力於超導電力應用技術的發展。課題主要來源於國家863項目、973項目、985項目、211工程、國防預研項目及教育部的博士點基金。研究內容具有前沿性、學科交叉性。主要內容包括含超導電力裝置的電力系統特性分析、超導電力裝置的研發,以及超導材料的電磁特性研究。同時也注重拓展超導技術的應用領域,如開展了將超導應用於脈衝功率技術的研究,也探討了利用超導技術進行微弱電磁場檢測的可行性。在電磁新技術系,從事超導應用技術研究的有教授(博導),副教授、講師各1人。自成立以來,已畢業碩士14人,博士2人,在讀碩士生14人,博士生6人。

脈衝功率技術主要研究各種強電脈衝功率發生器。是本世紀30年代產生,60年代以來迅速發展,並逐漸形成一門的新興技術領域。它是電工理論與新技術學科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脈衝功率技術在現代科學技術研究和工業領域,如核聚變、加速器、脈衝強磁場、激光等,在國防軍事領域如激光武器、微波武器、電磁炮、電磁發射等新概念武器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是一種同時具有軍民兩用性的高技術。我校在全國高校中率先成立脈衝功率研究和發展中心,為加強組織領導,國防科學技術研究院將脈衝功率技術研究列為重要研究方向。中心擁有強大的科研隊伍,其中院士1人,教授4人(其中博導3人),副教授3人,大多數教師有國外研究或留學經歷。主要的研究方向有脈衝功率儲能、開關、調製、測量和控制技術以及新型脈衝功率電源技術。自成立以來,“十五”期間出色完成多項國防預研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