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簡介

學識都 人氣:2.2W

中國地質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教育部985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建設項目資助的大學;是國家批准設立研究生院的大學;是擁有地質學和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兩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以地球科學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經、法、教、哲、農、藝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簡介

歷史沿革

中國地質大學創建於1952年,前身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唐山鐵道學院的相關係(科)合併組建而成的北京地質學院。學校於1960年被國家確定為全國重點院校,1970年遷出北京,1975年定址武漢,並更名為武漢地質學院。1978年,武漢地質學院在原北京舊校址設立武漢地質學院北京研究生部;1987年,國家教委批准武漢地質學院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北京兩地辦學,總部設在武漢。2000年2月,學校由國土資源部劃歸教育部管理。 2006年10月,教育部、國土資源部簽署共建中國地質大學協議;2010年9月,教育部、國家海洋局簽署共建中國地質大學協議。

校園概貌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位於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腹地,武昌東湖之畔,魯磨路南望山腳下。學校擁有國家4A級旅遊景區——逸夫科技博物館,是全國文明單位、湖北省最佳文明單位。學校佔地面積1102003平方米,建築面積757217平方米。校園分為東校區、西校區和北校區。校園環境優美,教育、科研、學術氛圍濃厚,擁有現代化的教學樓羣、圖書館、學生公寓和近萬台隨時上網的計算機等相關配套設施,為莘莘學子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學習和成長的環境。

辦學思想

學校以温家寶總理為母校的題詞“艱苦樸素,求真務實”作為校訓。在總結辦學經驗、展望未來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學校將“建設地球科學一流、多學科協調發展的高水平大學”確立為辦學的階段性目標,將“建設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確立為辦學的長遠目標。學校堅持突出辦學特色,完善學科體系,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科技創新能力,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社會貢獻人才和智力支持。

辦學條件

學校現有教職員工3150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7人,博士生導師177人,教授405人,副教授478人,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5人,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9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9人,“楚天學者計劃”入選教授13人。近 5年來,學校新增國家創新研究羣體2個,教育部創新團隊3個,國家級教學團隊4個,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湖北省教學名師4人。2008年,我校成秋明教授成為繼我校趙鵬大院士之後,再次榮獲國際數學地質學會最高獎——克倫賓獎的第二個亞洲人。

學校現有各類科研機構、實驗室、研究院(所、中心)86個,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7個。學校圖書館擁有豐富的文獻資源,形成了以科技文獻為主體、地球科學類文獻為特色的館藏體系。學校擁有紙質圖書資料155萬冊,電子圖書65萬冊,期刊1500餘種,中外文數據庫20個。從上世紀50年代起,學校相繼在周口店、北戴河、三峽等地建立了教學實習基地。其中周口店野外實習基地被譽為“地質工程師的搖籃”,已建成“全國地質實驗(實踐)教學示範中心”和“國家基礎學科人才培養能力(野外實踐)基地”;依託三峽秭歸實習基地,正在建設的教育部長江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研究中心,其影響輻射全國。

學科佈局

學校大力構建以地球系統科學為主導的學科體系,積極發展應用科學、前沿科學,以及與國民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信息、納米、材料、生物、能源、環保等新興交叉學科。學校現有8個國家級重點學科和13個省部級重點學科,其中,“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與“地質學”2個一級學科全國排名第一;有17個學院(課部)、60個本科專業;擁有國家地質學理科人才培養基地和國土資源部地質工科人才培養基地;擁有9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33 個一級學科碩士點;有工程碩士、MBA、MPA、MFA、J.M等10個專業學位授予權,其中工程碩士專業包涵19個工程領域。

人才培養

學校具有“學士-碩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有各類學生5.4萬餘人,其中全日制在校學生近2.4萬人,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2400餘人,成教及網絡教育註冊學生2.7萬餘人,各類留學生360餘人。

學校通過強化教學管理,深化教學改革,加大與國外高校聯合培養的力度,創新推薦免試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研究生的機制,建立了創新人才和特殊人才的培養制度。學校已建成一大批國家級和省級精品課程,2004年學校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和湖北省研究生培養條件評估。學校建立了國內一流的網絡實時和非實時教學系統,形成天網、地網、人網合一,網絡、通訊、紙質、光盤等多媒體統籌使用的現代遠程教育體系,廣泛適應各類學生多元化、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學校遠程繼續教育學院連續多年在教育總評榜中被評為“十佳網絡教育學院”。

學校通過國家助學貸款政策每年為學生貸款達2000餘萬元,國家、學校、社會每年為我校學生提供的獎勵資助金額達2500萬元。學校除設立近半數學生享有的普通獎學金外,還設立了“地質之光獎學金”在內的近50項專項獎學金。

遵照國務院總理温家寶同志提出的“基礎要厚實、專業要精深、知識要廣博”的人才培養要求,學校全面實施人才培養質量工程,啟動了“李四光計劃”、“池際尚計劃”,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等。我校學生在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全國挑戰杯大賽、數學建模大賽、電子設計大賽等高水平賽事中屢獲佳績。

學校把弘揚優良體育傳統與艱苦奮鬥教育相結合,逐步形成了具有濃郁體育氛圍和特色鮮明的體育體系。我校學生在國際重大體育比賽中,累計取得金牌130餘塊,銀、銅牌300餘塊的好成績,連續5屆蟬聯全國大學生運動會“校長杯”。2006年10月,學校成功舉辦了第九屆世界大學生羽毛球錦標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