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瑪捉迷藏幼兒園中班説課稿

學識都 人氣:2.02W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説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説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應當如何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艾瑪捉迷藏幼兒園中班説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艾瑪捉迷藏幼兒園中班説課稿

艾瑪捉迷藏幼兒園中班説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今天很榮心能代表中班段來説説這節課:繪本是圖畫和文字共同敍述一個完整故事,圖文合奏,是透過圖畫與文字這兩種媒介在兩種不同的層面上交織、互動來講述故事的一門藝術。又是以圖畫的美感抓住了讀者的閲讀心理。《艾瑪捉迷藏》是以一個個色彩豐富、動態鮮活的畫面來組成,文字不多,簡潔明瞭,給兒童想象、猜測的空間,符合幼兒閲讀的特點。引導幼兒從圖示觀察入手的,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先和圖示進行對應、碰撞,產生共鳴,然後用自己的語言表述畫面。基於這樣的背景,因此我們中班選擇《艾瑪捉迷藏》的繪本教學

第一部分:説教材分析

一、首先我先來説説《艾瑪捉迷藏》這個教材

《艾瑪捉迷藏》是被稱為“現代寓言大師”的大衞﹒麥基的系列作品之一,他十分了解孩子的心理,“花格子大象艾瑪系列”編繪得妙趣橫生。捉迷藏是幼兒喜歡的遊戲,貼近孩子生活,是孩子熟悉的事情,而且情節、畫面符合孩子年齡特點的獨特的心理狀況、思維方法和語言特色,在視覺形象上繪本以艾瑪與小鳥捉迷藏的形式展開故事,不僅讓孩子感受到色彩變化的美妙與繪畫的樂趣,而且還能強烈地吸引了孩子的目光,在捉迷藏尋找過程中又符合幼兒好奇、猜測、想象等心理特徵,能讓中班幼兒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和持久的興趣。

二、接下來説説教學目標

根據幼兒語言發展的實際水平、年齡特點、興趣需要,確定本活動的目標為:

1、通過觀察圖片,瞭解故事情節,知道我們生活的世界到處是五顏六色,絢麗多彩。

2、原定目標(能大膽積極得講述自己的發現,並學説故事角色中的對話。)現定目標:發現動物體色(外形)和環境的關係。

3、在躲藏過程中感受捉迷藏遊戲的快樂。(後來加的目標)

三、説重點難點

前面幾次老師在試教的時候發現,孩子對模仿小鳥和動物們比較困難,在情感上也沒有很好的和老師引起共鳴,那麼我們後來就覺得通過運用角色扮演法,先是老師做小鳥,小朋友做小動物。於是我們的把活動重點放在理解故事內容,學説艾瑪和小動物之間的對話。但是整個活動下來,發現這樣的教學過於單一,封閉。於是現定重點:通過閲讀繪本,瞭解故事情節,能大膽積極得講述小鳥把哪些東西當成了艾瑪。

原定目標難點定在幫助幼兒理解“我哪裏都沒有找到你”,開始時我們為什麼把這句話作為難點呢?因為在前面幾次試教的過程中,小朋友對這句話理解不了,因此我們把請幼兒猜測討論“小鳥為什麼不能找到大象?因為大象哪裏都沒有去,”

現定難點:理解動物體色與環境的關係。

四、説教學準備

物質準備:

原來自制多媒體課件:符合繪本情節發展,動畫形象生動有趣,能激發幼兒的興趣,吸引幼兒注意力。並對ppt做了修改

彩色艾瑪的拼圖,通過活動開始部分和孩子玩的拼圖遊戲,加深幼兒對繪本中艾瑪的認識。

在我們柴老師第一次在試教時,因為在活動前捉迷藏的遊戲沒有和孩子們玩過,後來組織下來我們老師發現孩子們雖然以前已經玩過捉迷藏的遊戲,但對捉迷藏的理解不夠深入,(根據心理學上兒童的遺忘規律的現象,覺得這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因此我們提出在要進行經驗上的準備,活動前再和孩子們玩捉迷藏的遊戲。

五:説教法、學法

托爾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學需要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不是為了教而教,而是應採用恰當的教學方法。

六:説教學程序

整個活動分為四大部分,先是通過拼圖遊戲,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理解故事內容,掌握學習方法--瞭解大自然中小動物躲藏的祕密--再次通過遊戲,遷移經驗。

下面將其詳細説明一下:

(一)、開始環節,遊戲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我們第一次、第二次試教的時候,是老師出示不完整的艾瑪拼圖,請幾個幼兒自己到黑板前來拼一拼,猜一猜,説一説怎麼來拼?為什麼?可是等待拼圖完成的'時候。我們發現這樣對孩子來説有點困難,時間有點長,也很容易導致孩子的注意力分散。於是我們組的老師就提出請幼兒來説怎麼拼?老師來幫助他們來粘貼,這樣一來時間上就縮短了,難度也降低了。

當拼圖完成的時候,教師馬上進行追問:你們發現原來是什麼啊?

幼1:哎呀,是一隻花格子大象。

幼2:身上五顏六色的真好看。

師:“對,今天我們講的就是這隻花格子大象的故事。引出主題。此環節安排用心良苦,有兩點巧妙之處:利用遊戲法很自然的導入關於”大象“的閲讀活動,吊足了孩子的胃口;”拼出的大象“與繪本相吻合,將大象的特別之處前置,一目瞭然。

第二部分:理解故事內容,掌握學習方法

這裏我們根據原來的目標,通過逐一出示ppt,教師主要通過運用直觀法和提問法,對每一張圖片都詳細閲讀。這樣的教學過程感覺很羅嗦,出現多重提問體現不出層次和梯度,邏輯不夠嚴密,重難點不夠顯現,感覺停留在對繪本表面的解讀,沒有把繪本藴藏的信息挖掘出來。於是我們又通過自己的認真解讀,卻驚喜的發現《艾瑪捉迷藏》不僅能引領孩子們來到了精彩的遊戲世界,孩子們在和小鳥一起尋找艾瑪的過程中,還感受艾瑪五彩斑斕的體色與森林環境的關係。於是我們及時的調整了目標和過程,並對ppt做了修改。

PPT1:幼兒看完後圖片後向幼兒拋出問題,你們看動物都藏在哪裏?我們一起來找一找。當小朋友都找到後

PPT2:現在輪到艾瑪藏起來了,誰來找?你怎麼知道的?(這個追問的目的在於讓幼兒仔細觀察畫面)現在輪到艾瑪躲起來了。我們數到10就去找大象吧。(數到十雖然是一個很小的細節,但它可以充分調動幼兒的興趣,感受捉迷藏遊戲的有趣。)

PPT3、4:一起尋找艾瑪在哪裏,首先找到的是獅子的太陽傘,老師馬上拋出問題”小鳥為什麼會把太陽傘當成是艾瑪呢?“

(這兩個圖片,老師與幼兒一起詳細的解讀,挖掘出繪本中藴藏的信息。)

PPT5、6:

1.那個花格子是不是艾瑪呢!

2.小鳥還把什麼當成了艾瑪?(風箏)(這個問題是本次活動的核心,在接下來的閲讀中就是圍繞這個問題來開展的。)

3.那艾瑪在哪呢?我們來幫小鳥找一找。依次點擊出示小船、韋伯、旗子、帳篷、衣服和襪子。(這個問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嚴謹性。如果像原來設計的提問,教師的”提問“不僅不能給幼兒帶來生機,反而對教學帶來”滿堂問“的干擾。)

4.(同時出示帳篷、衣服襪子、太陽傘、小船畫面)

師:剛才我們和小鳥找了好多地方,把哪些東西當成艾瑪了呀?為什麼會把他們看成是艾瑪呢?(這個問題具有一定針對性,充分調動幼兒的思維,拓展幼兒的視野)。

第三部分:瞭解大自然中小動物躲藏的祕密

1.師:小鳥找了這麼多地方也沒找到艾瑪,於是它決定先去找其他小動物,看這裏!藏着誰呢?(找找説説螳螂、知了、枯葉蝶)(這裏很自然地過度到動物體色(外形)和環境的關係上,讓孩子們理解:要讓自己藏起來,得找一個和自己身體顏色很接近、樣子很像的地方,才不容易被人發現,為後面的遊戲做好準備。)

最後一個環節:遊戲(遊戲是幼兒最容易接受也是最喜歡的活動,把活動中的知識經驗遷移到遊戲當中,促進孩子的情緒情感的體驗,使活動達到最高潮)。

俗話説”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今天我們所展示的這個活動肯定還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希望在座的各位領導、老師能給予批評指正,讓我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在新的教育觀念的薰陶下,和孩子一起探索,一起成長!

艾瑪捉迷藏幼兒園中班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1、教材內容分析:

水果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它富有營養,又貼近幼兒的生活,可以給幼兒帶來豐富的感官之旅。這個活動我選了蘋果、梨和香蕉作為主體,因為這三種水果都是秋天常見的,孩子們也比較熟悉,我利用幼兒喜歡玩的捉迷藏遊戲,引導他們對常見水果從整體到局部地進行認知梳理,從而提高幼兒的觀察能力,為今後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整個活動巧妙地運用閲讀大書的形式引導幼兒從蘋果、梨、香蕉的外形、顏色和從局部觀察整體來區分三種水果的不同。讓幼兒對三種水果從直觀形象到影子形象逐步昇華。整個活動讓幼兒在輕鬆的遊戲中渡過,並且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時激發了幼兒對大自然的探索慾望。正如《綱要》中所述:“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的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2、幼兒現狀分析:

小班幼兒年齡小,語言表達能力較差,動手能力也較差,他們的思維仍帶有直覺行動性,他們喜歡直觀的、真實存在的東西,需在親身體驗、探索中去發現事物的特徵。

3、目標定位:

活動的目標,貫穿於一個教育活動的始終,對活動起着主導作用。

在生活中,小年齡的幼兒對吃的、玩的東西很感興趣。為此,我們常常以他們的興趣為出發點,設計一些教學活動,巧妙地將教育目標藴含其中,讓幼兒在生活化的活動中獲得有益的發展,根據小班幼兒的這一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我們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表達交流,又有親身體驗的。

4、目標為:

(1)嘗試從整體到局部觀察常見的水果,提高觀察能力。

(2)樂於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觀察和發現。

5、活動的重點和難點:

這個活動是一個綜合活動,其滲透了語言領域、科學領域及美術領域等方面的內容,但活動的重點仍以觀察想象、判斷及語言領域的表達為主,主要引導幼兒發揮想象,大膽運用語言表達想象結果。難點在於引導幼兒從水果的輪廓——>影子——>顏色——>局部,去觀察、判斷,從而得出水果的整體。

對於突破重點所採用的方法: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以遊戲的形式貫穿始終,引導幼兒輕鬆學習;對於突破難點所採用的方法:注重多觀察多實踐,使幼兒在親身體驗中感知事物的漸變過程

6、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是為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同時幼兒是通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來獲得發展的。為使活動呈現出趣味性、綜合性和實用性,寓教育於實際操作和遊戲中,我做了以下準備:1)自制大圖書;2)用紙盒做成“蘋果的家”,裏面裝入紅、黃、綠蘋果;3)用多張大圖書的頁面遮擋蘋果、梨、香蕉的圖片,在遮擋的頁面上挖洞,越往後洞越大,露出的水果面積越大。4)幼兒操作材料:①用黑色手工紙做成蘋果、梨、香蕉的影子,放於幼兒身邊的桌子上;②用透明塑封紙做成的蘋果、梨、香蕉,藏於大圖書內的信封裏,多種顏色的底板紙。③活動室一角佈置成“水果樂園”

二、説教法

新《綱要》提出:創設一個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探究活動,進行嘗試,感受參與的樂趣,並能鼓勵幼兒大膽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因此,本活動教師將充當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根據小班幼兒思維的具體形象性特點始終貫穿直觀性原則,結合多種教法進行活動。

1、觀察法

在整個活動中一直都利用捉迷藏的遊戲讓幼兒去認真仔細地觀察,在幼兒觀察的同時教師不斷地用語言幫助幼兒去完成任務,並把觀察與判斷更好地結合起來。

2、直觀法

在活動中有兩處用到了直觀法。在第一環節中出示三種水果目的讓幼兒更有效地建構有關水果形狀的認知經驗;第二環節中出示“蘋果的家”請出三種不同顏色的實物蘋果,拓展了幼兒對水果顏色的認知,教師出示實物進行小結,既讓幼兒有了一個直觀的印象,也起到了小結的作用。

3、談話法

在活動中適當的問題有助於活躍幼兒的思維,啟發學習,有利於幼兒獲得新知識和發展智力,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和較好的語言習慣。

4、遊戲法

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這個活動我始終以水果寶寶和我們捉迷藏為主線,給幼兒創設了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既能更好地達到活動目的,又能更好地激發出幼兒的豐富想象力,並幫助幼兒鞏固想象結果。

5、操作體驗法

它是幼兒建構知識的基本方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親身體驗,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本次活動安排了三次操作體驗活動:第一次是用捉迷藏的方法讓幼兒把找到的影子與相對應的水果聯繫起來,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和想象力,主要是讓幼兒從直觀形象轉變成影子形象,並大膽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第二次是讓幼兒尋找三種水果的顏色,為水果寶寶找衣服的顏色,從而提升了對顏色的鞏固;通過展示“蘋果的家”拓展了幼兒對水果顏色的認知,並激發了幼兒進一步探究水果與顏色之間關係的願望。第三次通過尋找躲在門後的水果讓幼兒從局部到大體再到整體來提高幼兒的觀察、判斷能力。

此外,我還在各個不同的教學環節中穿插運用了啟發聯想法,賞識激勵法等教學方法,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做到寓教於樂。

三、説學法

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與探究活動,不僅提高了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更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採用的學法有:

1、多種感官參與法

新《綱要》科學領域中,目標明確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我在活動中引導幼兒眼看(觀察)、耳聽(傾聽)、腦想(想象)、學一學、説一説、動一動多種方式來獲得知識體驗,重點引導幼兒觀察判斷,發揮想象、大膽表述及表現。多種感官參與的活動給幼兒創造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留下了更為深刻的印象。

2、體驗法

心理學家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提高,我在活動中就採用了遊戲體驗法,以遊戲貫穿整個活動,讓孩子們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去體驗自己或別人的想象結果。

四、説活動過程

活動共分三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

尋找蘋果、梨、香蕉的影子。幼兒對操作性較強的遊戲活動較感興趣,尋找水果影子的環節為幼兒提供了直觀生動的操作機會,使幼兒在找一找的過程中將影子形狀與水果形狀一一對應,以外形特徵為依據區分蘋果、梨、香蕉。

第二個環節:

尋找蘋果、梨、香蕉的顏色。小班幼兒在思考問題時缺乏全面性,這一環節讓幼兒在為蘋果、梨、香蕉尋找顏色的過程中喚醒已有經驗,搭建有效的交流平台使他們在充分互動中產生認知衝突。

第三個環節:

尋找躲在門後的水果。這個遊戲是在幼兒對水果的形狀、顏色有了一定的認知經驗後進行的,具有挑戰性。三扇門中分別出示三種水果的局部,讓幼兒通過推理猜測是什麼水果,鼓勵幼兒運用已有經驗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