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論文開題報告寫作指導

學識都 人氣:1.39W

學位論文的寫作與答辯,是博士研究生獲得學位的重要依據,是研究生修業三到六年的一個總結性文本。不能如期完成論文是博士生超年限培養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提高博士論文質量是亟待解決的課題。[1]開題報告階段作為博士學習階段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開題報告的寫作與提交,在學位論文寫作中有着非常重要意義。

博士論文開題報告寫作指導

一、博士論文開題報告的重要性。

較之學士論文與碩士論文,博士論文的論題更開闊、更重大、更深刻,能夠體現作者達到的學術深度與精神境界。一部博士論文的完成、答辯與出版,對於它所涉及到的學科之建設與發展,往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重大的作用。

撰寫博士學位論文開題報告,是博士生基礎理論與基本技能訓練的必要環節之一,對於博士生的成長具有三個方面的意義:

第一,博士教育是一種高學歷的教育,博士論文是一種高規格的學術論文。

第二,博士學位論文寫作的先導;

第三,為博士生的長遠發展提供方向。由此看來,博士論文開題報告的寫作,

實質上就是博士生對自己論文的選題之價值性與可行性進行初步的論證,並以豐富的材料作為自己的辯護文本進行論證。另外,開題報告和我們日後的博士論文關係密切。首先,開題報告明確了我們博士論文研究的方向,把我們要研究的對象和要解決的問題提了出來。其次,開題報告的主體內容也就是我們博士論文研究的主要內容。開題報告就是要圍繞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擬解決的主要問題或闡述的主要觀點,進行全方位的、全息相的、全系統的論證。第三,開題報告的觀念、方法和提綱式決定博士論文質量的關鍵環節。開題報告和論文的關係是互相牽制,互相發展的。由此可見,開題報告會對於博士論文的寫作,具有獨立存在的價值與至關重要的意義,而開題報告本身是不是具有合理性、邏輯性與科學性,則是博士學位論文寫作成與敗的關鍵中的關鍵,核心中的核心。

二、博士論文開題報告的特點。

在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 2012 級博士論文開題報告會上,有 9 位博士生進行了開題報告,此次九位博士生所提交的開題報告,從總體看,選題廣泛,論題新穎,問題突出,觀點鮮明,研究方法有所創新,形成了以下鮮明特點:

第一,選題的合理性。博士論文的選題要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對現成的判斷、眾人的解釋、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挑戰,並且要有理論上的創見。前人已經研究很充分並且得出結論的,就沒有必要再作為自己的博士論文選題。第二,選題的可行性。

一個不恰當、不可行的選題,足以影響學位論文寫作的成敗。此次開題的九位博士生所研究的對象,涉及長篇小説、短篇小説、詩歌等文體,涉及英國、美國和日本等國別文學。他們研究的對象在文化身份上具有多樣性,有日裔英國作家、印裔英國作家,作家與他們的作品都具有一種跨文化的背景,因此它們多半存在重要的特點與重要的問題,經過導師們的論證,認為這些選題都是具有重要性的。第三,批評方法的多樣性。九位博士論文的論題在研究方法上都比較明確,他們分別使用文學倫理學批評方法、文學地理學批評方法和文本審美批評方法等來研究具體的作家與作品。第四,問題的尖鋭性。在此次開題報告會上,導師們在討論每一位同學博士論文提綱的時候,往往提出一些很尖鋭的問題,讓當事者有所警醒、有所反思。有的論文研究問題涉及多個層面,最終沒有回到文學而迷失了自己,有的涉及面太廣而沒有個性與深度,有的涉及問題太多而沒有突出自己的問題。特別有的論文沒有把文學當文學、沒有把文學當藝術,認為這樣的研究對於文學與美學研究沒有很大的意義。第五,學術探討氣氛濃厚。以上五個方面,可以説明華中師大文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具有良好的學術環境與優秀的學術品質,足以讓我們受到強烈的感染、諸多的獲得教益與深厚的啟示。

三、博士論文開題報告反思。

此次開題報告存在一些問題,值得我們反思:

第一,提綱結構不夠合理。

從此次開題報告的提綱中可以看出,有的論文結構不太合理:研究莫爾詩歌關於“形式”與“倫理”對話,就表現出某種非邏輯性,因為形式與倫理之間是一種非對等的結構關係。論文應該以倫理為中軸和邏輯主線,將詩人不同時期所採取的詩歌形式來進行闡釋,要説明的是一個藝術審美特點的問題;可是,作者不僅只提出了概念而沒有提出自己的問題,因此其結構及其相互之間的邏輯關係,有待商榷。研究哈代小説地理景觀的論文,也存在某種“人與景觀的對視”內容,於是就存在一種不對等與不統一的問題。谷崎潤一郎早期 20 篇短篇小説模仿痕跡較重,為何只研究早期小説而不研究後期小説,只研究小説而不研究他其他的作品,也缺少必要的邏輯説明,同時,此位作家一生迷戀於中國文化,中國元素在其小説作品中一直存在,只是關注其早期短篇小説,不足以説明中國元素的形態與成因。

第二,問題意識不夠強烈。

年鑑學大師費弗爾説,“提出問題是所有史學研究的開端和終結,沒有問題就沒有史學。”[2]那麼到底什麼問題意識呢?有學者認為問題意識就是“主體在進行認識活動時,通過主體對認識對象的深刻洞察、懷疑、批判等多種方式,產生了認知衝突,經過深入思考後仍困惑不解時,出現了一種具有強烈的探索情景的真實問題或想做出返現式創新的一種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又驅使學生不斷地積極地思維,直至問題解決”.

對於某一個問題要勇於挑戰成見,才會有創造性的見解。在學術研究中,問題意識往往是創新意識的前提,是創新能力的基礎。問題意識的培養,首先需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改善自己的學習方法,改進自己的思維方式。從景觀視角研究哈代小説是一種創新,然而如果研究沒有回到文學本身,並且以此説明哈代的審美情趣與審美意識,就可能會讓我們的研究不是很到位。當然,也有問題意識比較強的提綱,如陳富瑞與張一鳴等。提出問題要具有研究價值和意義,“從偶然的想法到形成概念並具體確定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這一過程對科學研究是至關重要的”[4]51.如陳富瑞提出的家、家園、家國等問題,張一鳴提出的'天體學、景觀學和地理學的關係等問題。這些問題的提出,無疑為曾經被廣大研究者認為某些作家或某些領域的研究已經是陷入死衚衕的局面,開創了一個新的天地,讓人感覺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三,研究綜述比較空泛。

在開題報告裏,博士研究生一定要考慮到蒐集的資料是否全面、權威,綜述研究是對研究背景的準確界定的依據,也是博士論文研究的第一步。研究綜述並不僅僅是為了陳述信息,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説明你的研究是有意義與有價值的,同時也是為了説明你採用的研究方法具有科學性,更是為了説明是什麼支配你關注那些問題,又是什麼使你放過了另外一些問題?有研究者指出,“針對某個問題所作的相關的文獻綜述可能會發現這個問題尚未被解答。當發現這個空白之後,文獻綜述通過分析該問題和相關假想是如何被討論的,以及發現過去所用的抽樣、選址和其他重要背景,可以幫助提出各種不同的答案及研究的設計和執行方案”.[4]52所以,研究綜述最後要歸結到前人的研究盲點上,那樣一些盲點以及你所發現的種種空白、缺失和疏忽,正是需要你大展身手的地方。前人的研究是我們的起點,也是我們研究的基礎。知識的形成過程也就是知識互相詮釋的過程,一種知識的形成總是“通過另一個既是次要的又是重要的、既是隱蔽的又是基本的意義的話語之明確意義重新整理”[5].

第四,對相關的定義和概念的把握、理解和確定的問題。在有的學位論文開題報告中,所使用的一些關鍵術語與概念界定不清,造成理解上的混亂,例如“小雜誌時期”、“存在”、“自我”、“景觀”、“家國”、“心理流”等等。有些詞彙雖為大家所熟知,自己卻沒用真正搞清楚其中的意義,關鍵詞、概念的模糊,最終會極大地影響學術研究的水平。“家園”、“家國”的概念,對於華裔女性作家湯亭亭的小説創作,具有重要意義,“家國”是否就是“家”與“國”的疊加?“家園”作為一種精神內容,與“家國”有什麼樣的區別?“景觀”概念不夠清晰,導致了研究的泛化,削弱了對真正重要景觀的研究。

當然,對於某一些概念也沒有必要進行界定,因為它已經成為了一種公知知識,論文是寫給專家看的,不是科普讀物而讓普通讀者閲讀的,所以不必要每一概念都需要界定。

第五,研究方法並不是越多越好。最好還是採用一以貫之的研究方法,不能堆砌研究方法和相關的理論。

第六,網絡資源的盲從和科技查新的匱乏。信息資源反映了國內外學術發展的最新動態,是研究者瞭解最新學術動態和學術前沿的窗口,同時也是確定研究方向、申報、評價課題的依據。對於所有的資料特別是網絡上來的資料,要有一個嚴的考證與鑑別的過程。如果我們盲信網絡,就會導致學術概念模糊與混亂,降低了學術研究的嚴肅性與規範性,從而得不出有意義、有價值的結論。科技查新是在博士論文開題時解決博士生選題中存在問題的最好途徑,也是保證選題創新性、前瞻性、科學性和適用性的重要手段。[6]

因此,博士生開題通過科技查新能夠全面檢索、梳理和跟蹤課題相關文獻,節約大量的查找閲讀資料的時間。[7]博士生在信息素養方面有待更進一步提高,通過博士開題查新,能夠提高博士生主動獲取信息的意識和能力。

博士學位論文的寫作是國家高水平人才培養的重頭戲,是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的重要步驟,因此全國百優論文受到各方面強烈關注與高度重視。而在這個過程中,高水平的博士學位論文開題報告會與高水平的博士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則是關鍵中的關鍵、核心中的核心,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