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稱改革的意義

學識都 人氣:2.89W

日前中央深改組會議通過《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採取措施“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傾向”,可謂戳中問題痛點、抓住改革關鍵。那麼職稱改革的意義何在呢?下面本站小編為您介紹!

職稱改革的意義

職稱改革的意義一:

職稱改革激勵個體價值充分實現

11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九次會議上,提出深化職稱制度改革,職稱改革將突出品德、能力、業績導向,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傾向,科學客觀公正評價專業技術人才。

關於職稱改革,其實一直不乏零星的地方試水。比如説,廣東此前就曾出台文件,將科技人才的職稱評定將從“重論文、重科研項目”向“重科技成果轉化”轉變;而江蘇也表示,將完善職稱評價辦法,向具備條件的地區和用人單位下放職稱評審權。此類信號實則表明,不合理的職稱制度,已成為鉗制價值創造的“顯疾”——有鑑於此,不少地方其實早就有了改革的意願。而這次《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的公佈,可謂及時呼應了自下而上的變革訴求。

長久以來,職稱評審以“論文”為核心的單一評價模式,的的確確已經構成了一種逆向的激勵。置之於這一大環境下,職工普遍呈現出忽略“本職實務”忙於“案牘文章”的傾向。由此所衍生的,乃是整體學術研究風氣的敗壞,以及終端研究成果輸出的嚴重注水。價值扭曲的職稱評審,其負面效應不斷外溢並向上下游傳導,於是我們看到了研究造假、付費刊登、論文垃圾化等惡果。

有鑑於現實種種,職稱改革可説是大勢所趨、越快越好。而需要釐清的是,這一“改革”顯然應該包括兩個層面。其一,就是“制度的內部改革”,也就是變革評審的標準與方法,例如評審權下放、分類評價、不再統一要求計算機和英語能力等;其二,則是“全局性的結構改革”,也即拓展全社會關於價值評價與利益分配的多元渠道,弱化職稱的“過分決定性”。一言以蔽之,唯有恢復“職稱”的本原含義,才可規避由此衍生的諸般亂局。

職稱改革,是一個迴歸常識的過程,也是一個利益再平衡的過程。而能否讓真正有德行、有能力、有成績的職工獲得公允的評價與待遇,將是判斷改革成敗的唯一標準。

職稱改革的意義二:

以職稱改革實現正向激勵

評職稱是大事,它與工資、福利待遇等密切掛鈎。長期以來,我國的職稱評定有“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的傾向,在民間備受吐槽。甚至在基層,有教授感慨“專注教學就是毀滅自己”。好在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九次會議上,多項改革方案新鮮出爐,其中一項就是深化職稱制度改革。

關於職稱改革,其實一直不乏零星的地方試水。比如説,廣東此前就曾出台文件,將科技人才的職稱評定將從“重論文、重科研項目”向“重科技成果轉化”轉變;而江蘇也表示,將完善職稱評價辦法,向具備條件的地區和用人單位下放職稱評審權。此類信號實則表明,不合理的職稱制度,已成為鉗制價值創造的“顯疾”——有鑑於此,不少地方其實早就有了改革的意願。而“意見”的公佈,可謂及時呼應了自下而上的變革訴求。

值得注意的是,職稱改革幾乎是為數不多的“毫無爭議,充滿共識”的改革議題!這實在是因為,過去那種“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的評審模式錯得太過離譜:醫生醫德再好、醫術再高,也沒發幾篇論文管用;大學教師教書育人不被待見,非得拿出論文才被高看一眼……有教授感歎“專注教學就是毀滅自己”,這一痛徹心扉的“領悟”,可謂道盡了舊有職稱的荒唐之處。

長久以來,職稱評審以“論文”為核心的單一評價模式,的的`確確已經構成了一種逆向的激勵。置之於這一大環境下,職工普遍呈現出忽略“本職實務”忙於“案牘文章”的傾向。由此所衍生的,乃是整體學術研究風氣的敗壞,以及終端研究成果輸出的嚴重注水。價值扭曲的職稱評審,其負面效應不斷外溢並向上下游傳導,於是我們看到了研究造假、付費刊登、論文垃圾化等等惡果。

有鑑於現實種種,職稱改革可説是大勢所趨、越快越好。而需要釐清的是,這一“改革”顯然應該包括兩個層面。其一,就是“制度的內部改革”,也就是變革評審的標準與方法,例如評審權下放、分類評價、不再統一要求計算機和英語能力等等;其二,則是“全局性的結構改革”,也即拓展全社會關於價值評價與利益分配的多元渠道,弱化職稱的“過分決定性”。一言以蔽之,唯有恢復“職稱”的本原涵義,才可規避由此衍生的諸般亂局。

TAGS:職稱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