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下學期期末教學反思

學識都 人氣:6.67K

新課程的實施使教師的教學觀念進一步得到轉變。同時,觀念的轉變還帶動了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以往“師問生答”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正在蜕變,已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而富有個性的學習已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的努力方向。我還看到,不管採取什麼樣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師總能走下講台,走向學生、貼近學生,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使自己的“教”真正為學生的“學”服務,使教學向着師生“互動交流,共同發展”靠攏。不少教師的課,“民主性”逐步取代了“權威性”,教學氛圍更加愉悦、和諧了,師生關係更加融洽、民主了。教師注意了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方法自主學習了。同時,教學形式更加開放了。但是,我也看到,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真正落實“有效教學、主動參與”,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反思。

小學美術下學期期末教學反思

1、要真正體現新的教育理念,教師須要做到三要

一要關注學生的需求,以此成為推進教學進程的依據。所有的預設都是為了不曾預約的精彩。由原來固定單一線路變為現在的多元設計。二、要減少對學生的控制、放開對學生的制約,我們會發現孩子其實非常聰明,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思考,有更豐富的答案。作為教師我們要做的是更多的瞭解學生,給他們活動的機會、思考的空間。三、要學會真正有效地評價學生。在課堂上,教師都知道即時評價,但到底什麼樣的評價才是真正能促進學生髮展的評價呢?為了鼓勵而鼓勵,為了評定而評定,將最終失去的學生對評價的可信度。要以富有啟迪作用和富有情感的語言來打動學生的心靈,使評價確實評而有價。

2、改變傳統的教研形式和內容

在與教師互相交流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教師對新課程理念都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但是在教學行為上卻又無法充分體現出來。最關鍵的原因是理論與實踐的脱節。所以必須要改變傳統的教研形式,變單純的理論學習為“解決問題”的教研形式。沒有問題就沒有研究,不針對問題的研究是沒有實效的教研活動,因此提高問題的針對性是教研由形式走向實效的前提。進行科學的課堂觀察,以“案例”為載體,找出問題的癥結,表達活動實施中的困惑與成功、活動中的疑難問題及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藉此來引發更多的教師相互學習、分享經驗、反思、探討與教育實踐有關的問題,提升教師將新理念融於教學行為的能力和教育教學此文轉自網的實踐智慧。

3、提升教師反思的內涵

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是膚淺的認識。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通過與教師的互動交流,我們看到教師都能清醒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但是反思缺乏深度。要提高教師的反思能力,可以從三方面進行,第一,正面反思,即尋找具科學性又具藝術性的教學行為,通過反思將其提升到理性高度,充分展示它的閃光點,可以思考:成功的教學行為是在什麼樣的情境下發生的?背後支撐它的教學理念是什麼?提供的教學策略是什麼?成功行為給我的`啟示是什麼?第二,負面反思,即反思自己教學行為的不足或缺失,並把它提升到理性高度作歸因分析。可以這樣思考:教學中遇到了什麼問題?這個問題的外部環境和內在原因是什麼?如果再教一次,我如何解決這類問題?這個問題給我的啟示是什麼?第三,對比反思,根據前後兩次教學效果的不同,抓住教學前後理念和教學行為的變化進行對比反思,可從中受到很多啟示。教師通過不同方面的反思,加深對問題的認識和思考能力,加快自己專業化成長的步伐。

反思之一:學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時間和要在一節課有限的時間裏完成學習任務之間的矛盾如何解決?一節課只有40分鐘,在新課程理念下,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是需要不斷合作、探究、交流的,而這個過程往往是一個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過程,這個時間如何調控和把握?在觀摩課上,高手老師們似乎完全沒有這個難題,但對我們這些平民老師來説,確是一個難題。我想,這就要求我們引導者應該懂得調控藝術,做到收放自如,開闔有度,在能夠引發學生思維處一定要放,讓學生充分合作、探究、交流,盡情地享受馳騁思維的樂趣;但當學生的已完成了這個思維過程後,就要及時收,像上面的討論,當學生的描述處於不斷重複時,就要及時進行下一個環節,用新的信息再次激發學生新的思維。這樣開闔有度,才能既完成了一節課的學習任務,又注重了學生合作、探究、交流的體驗過程。

給人帶來的視覺的藝術美感,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感受娛樂之中的快樂,陶冶了學生的情感。與學生一起互動,實踐教學增強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情感。

在對風景的講解中,使學生學到了運用速寫的方法繪畫風景畫,學會了如何取景進行繪畫。抓住了事物的結構特徵進行描繪。本課,教師通過運用在真實景中繪畫,提高學生的繪畫興趣,感受大自然的美,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美術是一門特別的學科,它能讓學生學到繪畫與製作的本領;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發揮學生在各個方面的才華;能使學生感受美;能使學生熱愛學習。如今的美術課不再是以前那樣,教師在上面畫,學生在下面畫;素質教育已進入美術教學,在課堂中以發展學生為本,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作業過程中,更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探究,讓學生學得輕鬆,學得快樂。美術課堂就好像一個樂園,讓學生樂在其中。

美術課要想上好,還真不是那麼容易,課前的精心準備,課堂的情景創設、環節安排、個性輔導、多樣評價以及課後的反思等等一樣都不可少,都需要美術老師下工夫來思考、推敲。

一、美術課前的準備

美術課的準備絕不僅僅是教具的準備,它要有更廣泛的內容。比如在《節日的裝飾》這一課裏,教具是製作好的各種各樣的手工裝飾品,為了讓課堂更有氛圍,我試着準備了一些《快樂的節日》等一些有節日氣憤的歌曲,這些歌曲在課堂氣氛的烘托上起了很大的作用。除了有形的課堂資源的準備之外,更要準備的是老師多方面的知識、深厚的文化底藴。這得靠老師長期的積累。

二、美術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重點,很多問題都值得深入探討。這裏我想談我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課堂教學的有組織性和引導兒童自由創作可能會出現的無序性的矛盾。課堂教學的有組織性是上好課的保證,這是大多數教師認可的原則。但有些類型的美術課往往不需要孩子規規矩矩端端正正地作業,比如一些手工課,需要幾個兒童合作完成,小朋友湊在一起難免會各抒己見,不會像成人那樣有剋制力,這樣勢必造成紀律不好。還有一些繪畫課為了更好地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加入了遊戲、舞蹈等活潑的形式,課堂也會顯得雜亂,問題是這樣形式上的“亂”並非無效。國外的老師在上美術課不需要孩子坐得端端正正,他們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創作,可以畫在桌子上,可以“亂塗亂畫”。德國紐倫堡丟勒中學的謝爾先生曾説,在丟勒中學,學生作畫時可以戴耳機聽音樂,邊聽自己喜歡的音樂邊作畫。我想這在國內肯定是禁止的。學校要求課堂必須有秩序,但一味的整齊往往會抹殺孩子的個性,限制孩子的創造性。怎樣兼顧呢?那要求教師在組織教學上的收放自如,既不放縱,也不壓制。例如:可以採用開放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走向自然、走向社會,投身於五彩繽紛、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把公園、田野、村莊等作為學習美術的大課堂,在大自然中學美術,感受生活中的紅、黃、藍。如手工製作課不妨帶領學生去放飛風箏,去迎風玩一玩小風車,用製作的彩練、掛飾。窗花美化周圍的環境;結合繪畫課,可自辦一個課堂小畫展,組織學生參觀發言,潛移默化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和學生生活相結合的能力。

三、美術作業的評價

有時候,大人在看孩子的畫時,往往搖頭説:“畫的是什麼呀,亂七八糟!”殊不知,兒童繪畫貴在無序、天然童真,去雕飾的浪漫稚拙,而且個性鮮明,想象力豐富。有的孩子喜歡色彩,有的孩子畫畫喜歡用線條。還有的孩子只喜歡畫抽象的形狀。所以對於兒童畫的批改、評價應該有多重的標準,要善於發現兒童畫中閃光的東西。

以上所述,為我個人的一些心得體會。通過美術教學活動去喚醒他們對生活的感受,引導他們用基礎的藝術形式去表現他們內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達到認識、操作、情感、創造的整合的道路中,我還有很多的不足,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不斷提高美術素質以外,不斷的改進教學方法,上好美術課。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繪畫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技法,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構圖能力和辨別、調色能力的同時,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輕鬆愉快,有趣味的學習環境和氣氛,消除學生心中的,使學生感到學習沒有負擔,是一種享受,一種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