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奇妙的聲音》教學反思

學識都 人氣:3.04W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奇妙的聲音》教學反思要怎麼寫?下面是由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奇妙的聲音》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到您!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奇妙的聲音》教學反思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奇妙的聲音》教學反思一

我們的周圍充滿了各種自然的和人的聲音,聲音給我們傳遞意義豐富的各種信息,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各種聲音。我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遵循一定的教學理念,設計了這個嘗試性、操作性、探索性較強的科學活動《奇妙的聲音》,通過實施教學後,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也有許多不足之處。通過反思,有下面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激發興趣,在愉快的氣氛中體驗成功的樂趣。

一節課的效果如何,應當首先關注學生學得如何。因為知識是不能傳遞的,教師傳遞的只是信息,知識必須通過學生的主動建構才能獲得。教師教學活動能否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是課堂教學成與敗的關鍵。於是在活動開始 ,我設計了一個師幼互動的遊戲“聽聲音、學聲音”。因為遊戲是幼兒喜愛的活動, 為了使幼兒一直保持濃厚的興趣,在教學中注意穿插遊戲,用激勵性的語言激發幼兒的興趣。在學習交流中用多種形式進行互動,在教學過程中師幼之間保持一種民主、和諧、融洽的關係, 有效的調動幼兒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二、充分準備活動材料。

這節活動, 要求幼兒能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為了使幼兒想出的辦法能充分得以實施。我為幼兒提供了多種材料,盒子、豆子、 筷子、瓶子、大米等物品。由於活動材料準備得十分充分,幼兒想出的辦法很多 ,從而為幼兒的探究活動提供了方便。材料的多樣性符合了不同幼兒的需求,尊重了幼兒的個性,開發了幼兒的思維。

三、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培養幼兒的科學素養。

這節課的教學以科學探究為主,注重幼兒主體地位 ,幼兒在整個學習活動中,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按照自己的方法從事各種探究活動,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經歷一個動手、動腦、動口的操作過程, 使不同層次的幼兒獲得了不同的收穫, 幼兒自我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動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也相應得到了提高。

四、不足之處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1、在教學過程中, 讓幼兒運用多種方法和常見材料來“製造聲音”,教師一次性提問過多,在以後的教學中,提問要有目的`,層層遞進。

2、在交流過程中幼兒的語言概括能力,組織能力欠缺,沒有很好的表達出來,幼兒學習積極性沒有很好的激發出來,這與我的駕馭課堂的能力有很大的關係,在幼兒説不出問題的時候,沒有恰當的給予引導,沒有及時的給出答案,沒有控制好教學尺度。

3、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顯得很拘謹,沒有展現出創新能力,沒有發散幼兒的思維。有點放不開,在平時活動時,決不會出現這種現象的。

4、提高駕馭課堂能力,舉一反三,這是我今後教學中需要努力的方面。

通過這次活動,使我受益匪淺,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學到了不少的經驗,在以後的教學中,認真學習,不斷更新教育理念,認真備課,精心設計教案,備幼兒,備教法、學法,努力提高幼兒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培養幼兒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充分拓展幼兒潛能,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奇妙的聲音》教學反思二

聲音的世界充滿了情感,充滿了故事。對孩子們來説,聲音是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聲音從哪裏來?”、“聲音的世界有多精彩?學前教材《奇妙的聲音》一課,引導學生關注聲音、表現聲音,使他們從新的視角認識生活。

在課中,學生通過辨別聲音、模仿聲音、創造聲音等活動探索着聲音,並通過畫聲音的方式感受着聲音裏的藝術。聆聽着風聲、雨聲、車聲……孩子們用畫筆將聲音裏無形的線化為有形的線,從中感受着聲音的節奏和韻律。

我在教學環節當中使用了多媒體課件參與教學過程,以聲音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感受自然界的聲音,運用藝術手段創造聲音的教學過程,引發學生對生活中的聲音的關注和興趣,在感受聲音、探索聲音、模仿聲音、創造聲音等活動中,培養學生對聲音的敏鋭感、模仿能力和豐富的藝術想象力,並從中感受節奏和韻律。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開課伊始,我給學生聽的兩組聲音是:雷聲、閃電、海浪聲、瀑布聲;蟬鳴、流水、鳥叫聲。這個環節的安排是讓學生聽聲音,想象景象,用語言描述聽到的情景。通過“聽、想、説”,讓學生主動學習,既發揮了想象,又鍛鍊了語言表達能力。而在“創造聲音”環節中,也同樣讓學生自己去體驗、探索,用瓷碗和一根筷子發出不同的音色。這些都符合藝術課程在目標定位上提出的以培養學生的藝術能力和人文素養的整合發展為總目標的説法。並且強調學生體驗性、探究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的學習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