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公開課教學反思範文

學識都 人氣:2.68W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公開課教學反思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數學公開課教學反思範文

小學數學公開課教學反思1

在教授這節課以前我一直在考慮這樣一個問題,對於剛剛升入三年級的小孩子來説,要理解、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這樣一個抽象的概念就已經很勉強了,更何況要求他們去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那麼怎麼使抽象變形象,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概念就是我這節課要達到的最終目的了!

要把這節課上得形象,上得有聲有色,上完以後使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概念、公式推導過程深深印入學生們的腦海我在備課時考慮到如果能充分利用學生好動、活潑的天性,使用形象的學具並配以多媒體課件的動畫效果應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課堂上我積極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讓他們站在課堂的主導地位上,讓他們想學、要學、主動學。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發現的主體,實踐的主體。教育家波利亞指出:學習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在規律和聯繫。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為學生創設主動學習的機會,提供嘗試探索的空間,使學生樂於、善於自主學習,能主動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尋求解決途徑。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經常進行合作學習訓練,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觀點激烈交鋒,在磨擦碰撞中閃耀出智慧的火花,實現知識的學習、互補和再創造。

縱觀本課,從周長概念的歸納,到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及公式的探究歸納,再到課末的彙報小結,每個環節都是學生個體自主參與、合作探究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學生尋求答案、解決問題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習新知、理解運用的過程,而教師自始至終只是充當着引導者、組織者的角色,引導學生們去探究知識。這樣的教學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益,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與合作意識

小學數學公開課教學反思2

本節課的課題是6和7的認識,在學生學習了1至5的認識及加減法的基礎上認識6和7,這節課裏,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會用6、7表示事物的個數、事物的順序和位置;會寫6、7並能比較它們的大小,掌握6和7的組成,培養數感。經歷探究6和7的認識過程,培養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初步滲透數形結合思想,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我利用教材的情境圖,引導學生親身經歷了觀察、操作的活動過程,活躍了課堂氣氛,激起了學生學習和相互交流合作的積極性,讓他們在活動中全面感受數概念的形成過程。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1、通過讓學生觀察情境圖,説一説圖中有哪些人和事物,它們的數量分別是多少,學生數出有6張桌子、7把椅子,直觀地讓學生明白數量是6的事物用“6”表示,數量是7的事物用“7”表示,學生通過數事物的數量,認識6和7,感受數學來源於生活。

2、讓學生利用課前準備好的學具:圓片和小棒,拼一拼,擺一擺,數字和圖形相結合,初步感知數字6和7,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練習設計形式多樣,學生回答問題積極,課堂氣氛活躍。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一年級的學生上課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應提醒學生或組織活動調動積極性。

2、課堂內容含量較大,容易使學生疲憊,複習題量可做適當的刪減。

3、課堂提問時,要多方考慮,照顧各種層次的學生。對於有一定難度的題目可以讓優生多發言,鼓勵他們多開動腦筋;對於顯而易見容易解決的題目,多把機會留給後進生,只要他們答對或答對一點,都給予及時的表揚,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樂趣,激發他們動腦筋的慾望

4、6和7的書寫方法是本節課的重點,講解時語言要嚴謹,讓學生掌握正確的書寫方法。在教學“第7缸”和“7條”時,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不需要過多地強調意義。

5、一年級的學生,習慣養成很重要,課上應多提醒學生養成良好的坐姿和書寫習慣。

通過數學組成員的聽課、評課,給我提出寶貴的建議,受益頗深。上課的亮點要繼續保持,對於不足之處要加以改進,讓學生快樂地學數學,感受數學課堂的無窮樂趣。

小學數學公開課教學反思3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尤其是小學數學,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因此,本節課,我向學生提供了五個非常熟悉的生活情景:穿衣服搭配問題、早餐搭配問題、解密碼鎖問題、路線選擇問題、拍照問題,對於這些問題的解決,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提問題---引導參與,探究方法---優化思維,實踐應用---解決問題,層次清晰,步步深入,使學生在活動中輕鬆愉快地理解和掌握基本數學知識與技能,滲透數學思想和方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聯繫實際,創設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我設計了一個完整的情景串,以小紅想打扮得漂亮些帶大家去兒童樂園玩一整天的活動為線索,巧妙地設計了幫小紅搭配衣服、吃早餐、開密碼門、選擇路線、及拍照等五個情景,以學生喜愛的生活情境融入整節課的教學,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合作探究,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學中,我將認識服飾搭配、配餐、路線等環節大膽地放手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去探索,去發現。讓學生時刻感受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學生在想一想、議一議、擺一擺、連一連、畫一畫等活動中積極地思考、大膽地操作、方法多樣,且爭先搶後地上台展現自己,從而充分領悟到:搭配要遵循有序、合理,而且要做到既不重複又不遺漏,初步建立有序、合理的搭配觀念等。

三、讓學生體驗數學的價值

衣服的搭配、早餐的搭配、拍照等是學生身邊經常接觸到的,通過這幾個活動,不但鞏固了所學的知識,而且聯繫生活實際,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意義,體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

在細細地反思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我覺得本節課在教學過程中主要存在的問題是:

1、關注個體差異不夠到位;

2、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有待提高。

總之,作為數學老師,處理好“數學和生活”的關係,構建師生和諧發展的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我將為之不斷探索。

小學數學公開課教學反思4

用字母表示數這一內容,但它是由具體的數和運算符號組成的式子過渡到含有字母的式子,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個轉折點,也是認識過程上的一次飛躍。其整個教學過程實質上是從個別到一般的抽象化過程。為體現課改精神,以建構主義為理論依據構建信息環境下“主體參與”教學模式,立足於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水平,採用多樣性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逐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並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抽象思維能力得到提高,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上完這節試講後,我有如下反思:

一、將生活引入課堂

“現實世界是數學的豐富源泉,也是數學學用的歸宿。任何數的概念都可以在現實中找到它的原型,只要細心觀察周圍的世界,我們就能發現到處都是數學。”激發興趣引入課題,

1、你在生活中見過用字母表示的符號嗎?(如:SOS、P、M、CCTV……)電腦演示

2、它們都有什麼特點?(簡潔明瞭,容易明白)

3、由兒歌引入課題,抓住學生好奇心。

通過這樣地教學,學生會驚訝地發現“數學就在我生活中”,無疑會對數學產生親切感,無疑會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學習之中。

二、給學生創設情境,體會意義。

(一)猜年齡

1、讓學生猜猜老師的年齡。

2、提示:老師比xx大24歲。

3、讓學生推算在不同年齡階段時,老師的歲數是多少歲?並説説是怎樣算的。

例如:1+24=25(歲)2+24=26(歲)3+24=27(歲)……11+24=35(歲)

(二)數數猜猜,發現規律。

1、動手操作,擺出一個三角形。

2、提出問題:擺1個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3根)那擺2個這樣的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擺10個呢?請算一算。擺a個呢?

讓學生經歷操作和思考,表達和交流等過程,運用學生自己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探索規律,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把遊戲帶入課堂

鞏固練習中,出示了學生非常熟悉稚氣的兒歌:

1只青蛙,1張嘴,2隻眼睛,4條腿,1聲撲通跳下水。

2只青蛙,2張嘴,4隻眼睛,8條腿,2聲撲通跳下水。

3只青蛙,3張嘴,6隻眼睛,12條腿,3聲撲通跳下水。

……

以風趣的兒歌作為學生的素材,學生在素材中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從中切身體驗數學中的奧妙。

四、存在的不足

1、重點不突出。在每一個環節之後,教師應及時小結,這樣,學生的思路更清晰,課堂的重點也更突出。如:猜年齡之後應重點進行小結讓學生明白字母可以表示數,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也可以表示數量關係。這樣對後面的練習學生就不會出現錯誤了。

2、難點要分散。本節課看似簡單,在實際上過之後發現,用字母表示定律、公式這一內容在本節課出現,學生掌握不牢,雖然動口、動筆寫過一遍,但在課後的驗收中只有十位同學過關,而且課上時間不很充裕,草草收場。

結合試講中存在的問題,對本課的教學設計做了相應的調整。在本班講這一課時,把用字母表示定律、公式放在了練習課中,這樣一來,課堂上的時間充裕,針對本班的中下生不時地提問、追問、反問,並及時地總結,學生對本課的難點掌握較好,並且做了大量的練習,書上的、聰明數學的題也都做完了,教學效率較高。在下一課(練習課)中,用字母表示公式就有了充裕的時間,説一説、寫一寫、記一記,課後驗收正確率大幅度提高。

通過這兩節課,我深深的體會到:如果每節課都能不斷的反思,在總結中提高,那麼我們今後的每堂課將變得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