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生創業失敗誰買單

學識都 人氣:1.06W
 

國家鼓勵大學生創業,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積極行動,出台政策措施幫扶創業者。筆者喜歡逆向思考,在為那些有打算有能力的創業者趕上好機會而慶幸之餘,不免生出許多擔憂來,但願只是杞人憂天。

畢業生創業失敗誰買單

一怕政策不夠優惠。“零首付”不等於零成本,無息貸款不等於不用還。做生意,哪怕只是擺地攤賣小商品,也是要投入本錢的。開公司一天就要一天的運營費用,僱用員工要按月付工資、交三金四金,採用合夥人制的話,有錢賺才合得長。如今全球經濟遭遇寒流,市場競爭更為慘烈,很讓人為新手們捏把汗。且不説剛出校門的大學生有沒有符合實際的商業計劃和經營管理的能力魄力毅力及人脈資源,任何人羣中商業“天才”都是極少數。有數據顯示中國小企業的5年存活率是20%,美國高科技小企業活過5年的僅10%。如果不夠“天才”的大學生,在優惠政策的鼓勵下創業了,相關部門能不能堅持3年-5年持續跟進,在小企業成長的每一個節點扶一把?而萬一結果是失敗了,投入的資金虧了,有沒有保險機制來減輕損失?

二怕政策太優惠了,慈母多敗兒。筆者擔心保姆式服務過頭變成了奶媽式服務,對創業者照顧得無微不至,不僅幫助開業、減免各種費用,而且連供應商、訂單也包辦了,到了孩子該“斷奶”的時候卻發現他們不會自己覓食。這種情況在高科技企業孵化器裏並不少見,一些創業企業在孵化器裏小日子似乎不錯,實際仍是温室裏的嬌花,沒有搏擊風浪的能力,有的'產值已經做得蠻大了,還是不願意出去自己闖,因為他們知道如果享受不了優惠條件,房租、税費樣樣要按市場價掏出來,就沒有盈利可言。這種企業其實不能稱為真正的企業。

條件太好可能出現的另一種情況,是投機取巧。就業形勢好的時候,就有一定比例的年輕人畢業後不願工作,在家“啃老”靠父母養。不能排除個別人利用優惠政策,以創業為名,借一筆無息貸款、向父母要一筆本金,開了個公司,然後“宅”在公司裏照樣睡大覺、打遊戲、看影碟,乃至大手大腳花錢,這等於是換一種形式“啃老”。得來容易就不知珍惜,個別現象會產生負面的示範效應,不容小視。

我們國家人均GDP並不高,且遭到經濟危機的嚴重衝擊,預測2009年財政收入增速將回落,而許多方面急需投入。國家和地方財政撥出一部分來直接間接地扶持大學生創業,用心良苦。因此建議,執行部門還是要“悠着點”。一是對資金扶持嚴格把關,降低失敗率,筆者認為韓國的“嚴進寬出”理念值得借鑑;二是工作做得更細緻些,因材施教;三是間接扶持比直接扶持好,不妨把合作對象換成大企業,由大企業出面推行創業計劃,市場化操作下冒頭併成長起來的創業企業,才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