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口譯的文化差異與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學識都 人氣:3.05W

論文摘要:口譯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合格的口譯員必須在語言和文化兩方面架起溝通的橋樑。在英、漢口譯過程中造成文化障礙的文化差異可分為五個方面,即:民族習俗、文化沉積、認知體系、思維模式和非言語語言。眾多的文化差異會對口譯產生重大的影響,直接關係到口譯的質量和信息的傳遞。然而由於口譯本身在我國發展相對滯後,口譯中文化的導入遠遠不夠,造成口譯者跨文化意識不強。因此培養口譯員的跨文化意識,加強口譯訓練中的文化導入已成為當務之急。

影響口譯的文化差異與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論文關鍵詞:口譯;文化差異;跨文化意識;口譯質量

隨着全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國際化的不斷加深,國與國之問的交往越來越頻繁,口譯活動也越來越活躍。傳統上,人們一一直認為口譯員只是擔當着交際過程中語言轉換專家的角色,而現在,眾多的口譯實踐已經證明口譯員的角色絕不僅僅限於此,他必須擔當起一個新的角色——文化的傳播者。事實上只成為一個語言專家離合格的口譯員還相去甚遠,合格的口譯員必須在語言和文化兩方面架起溝通的橋樑。他在交際過程中要消除的不單單是語言方面的障礙,還包括文化的障礙。正如王佐良教授所説:“口譯員要處理的是個別的詞,他面對的則是兩大片文化。”因此口譯員必須要了解不同文化間的差異,加強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口譯員的跨文化意識已成為保證口譯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口譯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

(一)口譯的定義説明口譯的本質是一種跨語言和跨文化的交際活動
  關於口譯的定義曾有許多專家學者根據不同的側重因素做出不同的闡釋。中國語言文化大學劉和平教授認為:口譯同筆譯一樣,是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而且是不同語言社團重要的交流形式,是兩種思維的轉換過程。IzJ上海外國語大學梅德明認為:口譯是一種通過口頭表達形式,將所聽到(問或讀到)的信息準確而又快速地由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進而達到傳遞與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際行為,是人類在跨文化、跨民族交往活動中所依賴的一種基本的語言交際工具。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張文教授對口譯的概念進行了較全面的界定。她認為:口譯是在人們跨文化、跨語言的交往活動中,為消除語言障礙,由能運用交流各方所使用的語言的人,採取口語表達方式,將一種語言所表述的思想內容以別種語言做出轉述的即時翻譯過程。

上述定義,雖然語言表述不同,但都基本表達了口譯的本質,即口譯是一種跨文化活動在跨文化交際口譯中,口譯者很可能面臨的是截然不同的文化,口譯員必須要明確跨文化交際和口譯之間的關係,儘量避免文化差異導致的種種錯誤。

(二)口譯的過程模式説明必須重視口譯過程中的文化因素
  口譯的最終目的在於將原作者的真實意圖傳達給目的語的聽者。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需要對原語的理解,對目的語的表達,更離不開對語言和文化的分析。由廈門大學口譯小組率先提出的廈大口譯模式,用模式集中體現了影響口譯過程中各個階段的重要因素和所需技能。
  在這個模式中,C=Comprehension(理解);R=Reformulation(表達);S=Skill(技能);A=Analysis(分析);D=Discourse(語篇);CC=Cross—CulturalAwareness(跨文化意識);K=Ex~a.Linguistic Knowledge(非語言知識);TL=TargetLanguage(目的語);SL=SourceLanguage(原語);I=Interpreting(口譯)三個圓圈分別代表口譯的三個基本組成部分,置於三個圓圈中央的三角形説明技能在整個口譯過程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C至R箭頭指明口譯的整個過程,而A至C與A至R的箭頭説明分析在理解與表達方面的重要意義。這是一種非直線型模式,旨在説明口譯包括理解原文(C)和用目的語表達意義(R)兩個階段。這個交際過程只有在分析(A)語篇(D)和特定情景中的文化因素(CC)的基礎上才能實現。

廈大模式強調了對語篇和文化分析的同等重要性。正如英國著名語言學家Lyons所晚,每一種語言都與其某一特定的文化相對應,該語言的語言結構、語言交際模式、説話人的思維、心理等等都很大程度上受到作為該語言的文化觀念的影響,甚至制約。在跨文化交際口譯中,接受信息一方對原信息分析的任務就落到口譯者的身上。口譯分析不僅包括對非文化信息的分析,還包括直接影響準確傳遞的那些可能引起語言和非語言的文化因素的分析,這時跨文化交際是否成功往往取決於口譯者是否能夠對交際雙方的浯言及語言所包含的文化正確理解、分析和表達,進行正確的轉換,口譯也因此成為交際雙方成功交際的橋樑。如果口譯者對信息中文化因素進行了錯誤的分析和理解,翻譯後的信息必然會有悖於原信息文化之處,也必然會導致跨文化交際失敗。

二、影響口譯的文化差異

口譯中譯員面對的文化差異問題是一個影響交際效果和質量的現實問題,對文化差異進行適當分類,有利於口譯實踐和教學,有利於口譯員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文化差異外在表現為語言表達、風俗習慣、體態表情等,更深層的差異則表現在思維方式、價值標準、道德觀念、審美觀、心理因素、對世界的感知等方面。

在英、漢口譯過程中造成文化障礙的文化差異按承載方式分為言語語言和非言語語言兩大類。具體可分為五個方面,即:民族習俗、文化沉積、認知體系、思維模式和非言語語言。

民族習俗差異指的是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逐漸形成了包括禮儀、習慣、喜好和禁忌在內的各自的特點。口譯員必須要根據具體的情況做出適當的調整,否則就會造成不必要的誤解甚至造成語用失誤。受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生性謙虛慎言,傾向含蓄內藴,藏而不露,常用婉言曲語平緩語氣,強調客氣。因此交流中喜愛用一些模糊詞,如“也許/或許/可能”,“大約/大概”(about,approximately),差不多(almost,nearly),大體上的/基本上的(generally,basically)等。但這類詞語用多過濫會起反作用。西方人,特別是美國人,性格開放豪爽,説話開門見山,直奔主題。過多的模糊詞給人模稜兩可,言不由衷的印象。也由於同樣的原因,在發言之前中國人常常會説:“我對這方面瞭解不多,準備得不好,看法很粗淺,不當之處,請不吝賜教。”等等;我們本民族人都瞭解這只是講話人的`謙虛,可是如果口譯員直譯過去,英美國家的聽眾就真的會認為你沒有作好準備。再比如當外方對中方為他所做的一切表示感謝時,中方習慣回答:“這是我們應該做的。”若直譯出去,中方的好意就會被誤解為“你是出於工作而並非願意為我們所做的一切”。口譯者如果懂得異國文化習俗,用“withpleasure”或“Itismypleasure”等表達,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誤解,使交流深入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