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中小學班級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學識都 人氣:6.08K

“班級”是旨在開展學校教育,為使之從制度上成為一定的教育單位所編制的校內團體它是一種組織,因而需要管理,班主任是班級組織的管理者,因而需要實施管理。“班級管理”也就是班主任整頓班級這種團體的教育條件有效地推進有計劃的教育行為,它有兩種管理模式:一種是封閉型的管理模式,另一種是開放管理模式。

試論中小學班級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中小學班級管理是中小學班主任對中小學班級組織的領導。中小學班主任在中小學班級組織中根據一定的教育目標,針對中小學班級管理對象的特點、設計、組織、協調、控制班級組織內的一切活動,以實現預定的班級組織目標。

班主任,天下最小的主任,卻擁有天下最大的世界——眾多孩子們的心靈,經營着最大的事業——在青少年的心靈裏撒播着真善美的種子,承擔着最大的任務——給每一個孩子以希望,給民族和世界以希望。班主任工作如此之艱鉅,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所遇到的難題也越來越集中。[1]

 一、中小學班級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查閲國內外各種教育資料,聆聽優秀教育家及許多中小學優秀班主任的實踐總結。可以看出,中小學班級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有以下這些:班級管理中的不公平問題、班級管理的隨意化、班集體凝聚力不夠強、教師的專制型等。它們最集中最主要表現為:重視班級的社會化功能,忽視班級的個性化功能、重視正式羣體、忽視非正式羣體、重視處境優勢的學生、忽視處境不利的學生。管理者只有樹立公平的理念,運用科學化的管理模式,才能使學生全面發展。

 (一)班級管理中存在着不公平問題

青少年時期是個人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時期。正如埃克森的個性理論所述,這個時期的青少年必須思考他已掌握的信息,包括對自己、他人和社會的信息,為自己確定生活策略。因此,無論是個性化還是社會化,都是眾多環境信息有意或無意的處理方式。埃裏克森認為,如果這一階段做好,人們就會獲得自我同一性,這對發展健康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同時,從這一時期起,也是個體開始完全主動地掌握自己的時期[2] 班級管理的任務就在於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社會化和個性化。社會化並不排斥個性化,統一性並不排斥個體的自由發展,一個真正社會化的人,應該是一個具有獨立個性的人。只有多樣化的個性和無數個人的獨特性的發展,才能構成一個五彩繽紛的社會文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不僅是社會化過程,而且也是個性化過程,然而我國中小學過分強調班級管理的工具性、馴服性,具體體現在:1、重視班級的社會化功能,忽視班級的個性化功能。這就出現了班級活動中的管理主義傾向。這種管理主義則是指把作為一種教育手段和重要形式的教育管理絕對化,變成一種目的本身[3]。班級作為學校教育教學的基本單位,加強管理是必要和應該的,但是,把對班級的管理絕對化就不必要了,這對學生個性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它不利於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不利於學生全面發展。因為它所強調的是標準化、模式化、整體化,是對學生內在潛能的遏制。實質上造成每個學生髮展的不公平,是一種畸形的發展,最終造就的是表現服從、內心對抗的“殘缺不全”的人。2、重視正式羣體,忽視非正式羣體,羣體是由於某些社會原因而產生的心理狀態和心理傾向,並以特定的相互關係和方式組合起來進行活動的人羣或共同體。學生生活在羣體之中。在每一個班級中,除了每一個學生都參加的班級羣體以外,實際上還存在着若干比較正式的羣體和非正式羣體。正式羣體通常包括:班學生羣體、班共青團和少先隊等,負責組織起來的學生小組。如學術類小組,文體娛樂類小組,服務、勤工、實踐類小組,這些學生小組也屬於正式羣體。正式羣體的目的任務明確,成員穩定,有一定的組織紀律與工作計劃,經常開展活動。非正式羣體是學生自發形成或組織起來的羣體,它包括因志趣相同、感情融洽、或因地域等關係以及其他需要而形成的學生羣體。它的類型大致有玩樂型、學習型、功力型、違規型和人際吸引型。特點是自發性、相容性、不穩定性和易變性。非正式羣體與正式羣體共存,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有不可忽視的影響。然而,在班級管理中,存在着班主任重視正式羣體,忽視非正式羣體的不平等現象。正式羣體得到班主任的支持和領導,非正式羣體得不到班主任的重視,甚至產生歧視。3、重視處境優勢的學生,忽視處境不利的學生。由於學生的家庭經濟條件、學習能力、交際能力、心理狀況等存在着一定的差異,加之不科學、不公正的教育評價觀推波助瀾,所以在班級中部分學生佔據優勢位置,部分學生處於不利地位。在班級管理中,存在着重視處境優勢的學生,忽視處境不利的學生,這樣就形成了教育資源不能共享的現象,最終導致出現兩極分化的局面。中小學處境不利的學生,主要包括家庭經濟貧困生、心理不健康者、“差生”以及人際交往中的“孤星”。這些學生處於劣勢地位,容易被班主任所忽視。

(二)班級管理中存在着隨意化、專制性問題。

任何一位教師並不是從一開始就是權威主義式的支配者。教師剛剛上任時也許會下定決心“我決不會成為權威主義式的支配者。我要好好聽取同學的意見,並貫徹到班級管理中去,做一個民主型教師。然而,一旦接觸了現場,兒童各式各樣的要求和意見往往是始料未及的,於是便會偏離自己的初衷,認為”唯有使兒童門服從我的旨意,才能統一班級,舍此別無他法了。教師一旦下了這種決心,會感到渾身輕鬆。因為這種辦法非常簡單,只需命令兒童服從就行了,不從者則處罰。兒童們則是懷着恐懼的心情,循規蹈矩,戰戰兢兢地學習。整個班級表面看來是統一了,教師似手也恢復了自信心。然而,兒童們遵紀守法的喜悦,學習的喜悦,卻喪失殆盡了。在兒童的心理意識中,老師的話就是命令,特別是班主任的話就是皇命。皇命不可違,現實中有許多這樣的事例,有些孩子不聽父母的話,卻很聽班主任的話。還有甚至父母家長都不怕,惟獨只怕班主任老師,一些有抱負的教師往往就被論為了專制型老師,這種老師喜歡學生聽命於自己,對不服從這動輒發怒。他們的話就是指示、命令、強制、或者批評,威嚇和謾罵。無論在學習和生活方面都儘可能限制兒童的自由,讓他們跟着自己的思路走,管理與支配一切行為,不由自主地壓抑兒童的獨立思考或者創造性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