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師語文課堂應重視對學生文本細讀能力的點撥提升

學識都 人氣:6.24K

語文是語言和文學及文化的簡稱。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口頭語言較隨意,直接易懂,而書面語言講究準確和語法;文學包括中外古今文學等。此解釋概念較狹窄,因為語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藝文(文學、曲藝等),還有很多實用文(應用文)。通俗的説,語言就是説話藝術。

幼師語文課堂應重視對學生文本細讀能力的點撥提升

摘要:文本細讀能力對於幼兒教師進行相關繪本教學尤為重要。作為培養幼兒教師的師範院校,應在語文課堂上重視對幼師生的文本細讀能力的點撥提升。幼師語文教師應善於從文本細節、文本語言、文本結構、特殊修辭、詩歌意象等多個方面,引導學生掌握文本細讀的方法,提升文本細讀的能力。這將對幼師生走上工作崗位從事幼兒教學大有裨益。

關鍵詞:文本細讀;點撥;幼師生

一、文本細讀能力對於幼兒教師的重要性

繪本教學在當下的幼兒園課程中被廣泛應用,然而幼兒教師在進行繪本教學時經常出現諸如故事主線不突出、對活動重難點把握不當、對繪本主題內涵的曲解等問題。比如繪本《一隻豬與一百隻狼》,其原著在看似荒誕卻妙趣橫生的情節設置中,藴含着最原始的生存智慧,教師在教學時應特別注重引導幼兒關注它獨特的幽默以及藴含的智慧。但是某幼兒教師卻將上課重點放在討論表演“先吃小豬的什麼部位”上,耗時7分鐘,佔了整個活動的四分之一,最後在總結狼為什麼沒有吃到豬的問題時,教師只將原因歸結為笨狼,教師跟幼兒一起嘲笑狼的愚笨,卻忽視了深層原因的探討――是狼的“貪婪”造成了最後失望無奈的結局。再比如繪本《好餓的毛毛蟲》,它以充滿詩情與創意的頁面設計講述了毛毛蟲到蝴蝶的生命蜕變,對幼兒有着潛在的生命教育。某幼兒教師卻樂此不疲地將重點放在每次毛毛蟲吃完水果後的猜測,僅僅抓住了“食物遞增”這一線索,忽略了毛毛蟲不斷生長變化的細節,而幼兒只能根據自身經驗,回答“喝水”、“睡覺”,繪本的教學偏離了故事的主題。

以上問題的出現往往跟幼兒教師缺乏深入研讀文本的能力有關,很多幼兒教師對閲讀的閲讀僅僅停留在“淺閲讀”。在繪本教學中,繪本作為教師和幼兒互動的載體,需要雙方在閲讀過程中對意義加以詮釋和解讀。這種深入解讀的能力被稱為“文本細湊能力”。復旦大學陳思和教授説:“文本細讀是一種能力,它可以幫助你閲讀文學名著,幫助你透過文字或者文學意象,達到作品所隱蔽的精髓之地。”對於繪本也是如此,幼兒教師應首先學會細讀繪本,讀懂畫面和文字,把握圖畫書的真正內涵,理解作者的創作動機或思想脈絡,並分析作品的表現手法,才能幫助幼兒理解其所要傳遞的價值。因此,對於幼兒教師來説,自身必須具備相當的文本細讀能力。而對於培養幼兒教師的師範院校來説,不斷培養幼師生的文本細讀能力則顯得尤為重要。

二、幼師語文課堂對學生文本細讀能力的點撥例談

幼師生文本細讀能力的提升應主要依靠幼師的語文課堂,幼兒師範的語文教師應首先明確文本細讀能力對於幼師生的重要性,並在幼兒師範的語文課堂教學中特別重視對學生文本細讀能力的點撥。這裏結合多年的幼師語文教學經驗,以五年制高師《語文》教材為例,談談幼師語文課堂對學生文本細讀的點撥之法。

(1)從文本細節入手,引導學生理解文章主旨

魯迅的《祝福》是一個經典篇目,如何讓學生對祥林嫂的悲劇命運有更深入的體會?教師可以抓住相關細節進行點撥。比如,可以讓學生把祥林嫂的生平按照時間列出來,引導他們關注時間,學生會發現祥林嫂起初其實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女人,死時也40歲不到;另外每次發生悲劇性的事件總是在春天,而她死時是在年終祝福的時候,最終也沒能迎來生命的春天;還有比如她的名字、她為什麼她的父親可以將她賣掉、她的婆婆可以逼她改嫁而不被懲罰,她的大伯憑什麼可以收屋等等。這一系列細節的點撥讓學生對祥林嫂悲劇命運的體會越發加深,也對舊社會女人是附屬品的生活狀況瞭解得更加透徹。

在理解其他人物形象時,魯四老爺和“我”的形象是難點。學生不會注意到就是魯四老爺這麼一個在小説中沒説幾句話的人物對祥林嫂的死該負最大的責任,充其量也不過就是個冷酷的老闆而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注意魯四老爺的身份,小説第一段就説他是一個老監生,書下對老監生的解釋是――清乾隆以後,地主豪紳等可以憑祖先“功業”或捐錢取得監生資格。學生一下明白,魯四老爺是個頑固守舊的地主階級,也就是在當時養尊處優的一羣人,他們為了維持他們養尊處優的現狀,要求別人必須遵守現行的秩序,所謂秩序就是封建社會的三綱五常,然後就是最後規定的女子的三從四德。他們忠實地維護着這個秩序――也就是封建禮教,不允許別人有半點的逾越,如果逾越怎麼辦?那就用迷信來恐嚇、鎮壓他們。柳媽和祥林嫂,以及當時所有人頭腦中的迷信,就是這樣被灌輸進去的。所以,魯四老爺們所宣揚的禮教與迷信才是祥林嫂悲劇的根源。

分析“我”的形象時,也應讓學生先搞清楚他的身份,這是一個學生容易忽略的細節。小説第一段中説他是個新黨――辛亥革命時的新黨。那時候的革命者們手中扛着兩面旗幟――民主與科學,民主是與專制相對,科學是與迷信相對,也就是説他們是要推翻封建專制,把民眾從迷信的深淵裏面拯救出來。那麼文中的那個“我”來到魯鎮,有沒有能把祥林嫂拯救出來呢?有沒有改變魯鎮的現狀呢?沒有!此時,學生應該就能對“我”的形象有更清晰的認識,“我”的確與魯鎮的那些人們不是一夥,他真心地同情祥林嫂,但是卻過於軟弱,甚至退縮逃避,最終還是無法將祥林嫂拯救出來。

(2)從語言文字入手,引導學生推敲言語魅力

學習《登高》一詩,學生能夠體會到杜甫身世潦倒、憂國憂民之“悲”,但是如何讓學生體會到這首詩的妙處,還是需要學生字斟句酌,沉人詞語。教學難點可放在“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一聯的賞析。這一聯被稱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為什麼?學生能夠説出從這兩句詩中體會到生命的流逝,生命走到盡頭的悲壯。這是最基本的層次,更高一個層次的學生,能夠説出蕭蕭與滾滾這兩處反覆,給人蕭瑟以及裹挾一切的運動感,或者説還有整齊的對偶等等。

其實,學生談到“蕭蕭”與“滾滾”,就已經開始嘗試咬文嚼字,但是還有一些字眼他們沒有注意到。教師可先不急着告訴學生,而是等把後面的.兩聯也一起看完,學生了解了八層悲,家國與個人的悲以後再回頭賞析這兩句詩。學生一下子就發現了“無邊”與“不盡”兩個副詞。無邊是空間概念,是空間上的無邊無際,不盡是時間概念,是時間上的橫亙古今。“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窣之聲,長江洶湧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另外,“無邊”、“不盡”正好與下聯的“萬里”“百年”,還有相互呼應的作用: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就像落葉和江水一樣,推排不盡,驅趕不絕,情與景交融相洽。詩到此已給作客思鄉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獨的內容,增人悲秋苦病的情思,加進離鄉萬里、人在暮年的感歎,詩意就更見深沉了。彷彿那悲愁橫亙在古今,瀰漫在天地。到此,“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才能讓學生真正體會到。

教師要善於為學生搭建富有匠心的語言領悟的平台,供學生曲徑通幽。要智慧地引導學生以語言解篇章,以語言繪形象,以語言激情感,以語言開智慧。朱光潛先生所謂的“咬文嚼字”原則,其實也是文本細讀最基本的手法,引導學生學會“咬文嚼字”,才能很好地提升其文本細讀之能力。

(3)從文本結構入手,引導學生欣賞整體之美

《五月的鮮花》一文,材料相當豐富,既有對往事的回憶,也有對徐州一中校園環境、教室環境的描寫,還有對歌曲《五月的鮮花》的分析點評。如何在兩節課的時間裏把全文的內容理清楚,並且分析到位?此時,引導學生理清文本的結構顯得尤為重要。文章首先談到了我對音樂初步萌發興趣,然後李老師的出現讓我對音樂有了深刻的理解,接下來談“我”對李老師抄在黑板上的《五月的鮮花》的賞析,最後寫李老師的死對我的震撼。教師引導學生從文章的結構中提煉出三個關鍵點――我、音樂和李老師,學生很快就發現文章基本上是圍繞着這三者的關係在展開。音樂對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音樂把我的靈魂扯疼了,李老師則是把我領進音樂大門的人,李老師對生活的熱愛和對音樂的熱愛深深地影響了我。因此,他既是我的音樂啟蒙老師,也是我的人生之師,生命之師。

另外,作者對《五月的鮮花》這首歌的賞析看似零散,但是從結構上去考察,也依然能夠理清其中的思路:作者從曲譜、調式、歌詞、背景和細節這五個方面對這首歌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賞析。教師在課上帶學生進行分析的同時,學生也明白了應該如何賞析一首曲子。這些主要是歸因於教師與學生一起對文本結構的深入考察。

(4)從特殊修辭入手,引導學生關注表達方式

《人是能思想的葦草》的作者帕斯卡爾是西方著名的哲學家,他的思想豐富深邃。學習這篇文章,應注意把握住作者的思想精華,讓豐富的思想內涵成為學生精神成長的養料。但由於這是一篇節選的譯文,學生對文章沒有完整的把握,又對外國哲學家的思維邏輯也頗有隔膜,因此,要想讓學生真正與大師對話還是有相當難度的。如果缺少恰當的點撥,學生的文本細讀將碰到極大的困難。

教師自己在文本細讀時應首先注意到,本文實際上在提倡應用理性的思想去剋制本能的很多欲念,人的偉大就在於思想,可以超越一切,但有時候當理性思想無法去剋制慾念的時候,人就表現為禽獸,甚至也卑賤。作者為了更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巧妙地在全篇使用了四組對比:偉大與渺小,禽獸與天使,卑賤與偉大,可悲與偉大。為了讓他的觀點更加形象化,還使用了兩組比喻:“人是能思想的葦草”和“失了位的國王的可悲”。

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關注這兩種特殊的修辭。教師可以先提煉出一組對比,請學生找出剩餘的幾組對比,在討論分析這四組對比的過程中讓學生對作者的思路和思想內容更清晰明瞭。而兩組比喻是重點更是難點,前者體現人的矛盾性,在瞭解了前面的四組對比之後這個比喻比較好理解,後者其實也是相當精彩,教師若能引導學生了解本體與喻體的共同特徵――掌控,那麼學生就不難理解什麼是失了位的國王的可悲了。

對於這類難度較大的文章,教師應遵循“化繁為簡,深入淺出”的原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抓住關鍵點進行適時點撥,掃清學生文本細讀過程中的障礙,同時也教給學生文本細讀的方法。

(5)從詩歌意象入手,引導學生找到文本鑰匙

《金黃的稻束》這首小詩,通過物象的雕像化傳達對生命的思考。但是詩歌的最後一句“而你們,站在那裏,將成了人類的一個思想”是個大大的難點。稻束如何就成為了人類的一個思想?學生百思不得其解。如何解決這個難點?就應該引導學生從詩歌的意象入手,找到解讀詩歌的鑰匙。全詩從稻束跨越到思想經過了兩個意象的鋪墊,一個是母親,一個是雕像。把這兩個意象分析透了,“稻束――思想”的跨越也就迎刃而解了。

那麼,詩歌當中“母親”這一意象有怎樣的特點?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立足文本,分析透徹,而不是憑空想象。文章首句説:“金黃的稻束站在割過的秋天的田裏。”“割過”,但依然“站着”,這不就是最好的對痛苦默默承受的堅忍嗎?這裏“母親”的意象,強調的是隱忍、默默承受的特點。從稻束到母親,作品從一個物性的層面上升到人性的層面,這是第一層遞進。而“雕像”這一意象則是一種無言的昭示。由母親上升到雕像,在雕像中將母親和稻束的本質精神統一在一起。此時,詩歌意境到達一個很高的境界,把一種流動的音符凝結於一座永恆的雕像上。

最後,詩人站在歷史的長河中來詮釋給予人們無私的愛的母親,她在對母親的謳歌和讚美中窺見了歷史的本質。正是有了母親的這種默默承受,才支撐起了這個民族的歷史。這就是“而你們,站在那裏,將成了人類的一個思想”。如果把詩人的詩歌比作一個攀登,那麼結尾處的昇華就是無限風光。而學生之所以能夠攀登到詩人思想的高度,全憑詩歌精心設置的“意象”,教師應善於引導學生從意象入手,找到詩歌解讀之鑰匙。

三、總結

葉聖陶先生説:“在課堂裏,語文最終目的在達到不教,使學生養成這樣一種能力,不待老師教,自己能閲讀。”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語文老師最關鍵的任務是讓學生獲得文本細讀的能力,當他們面對陌生文本時,知道該從何處下手,如何細讀才能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態度。而幼師生只有具備了文本細讀的能力,才能獨立到位地分析手頭的兒童文學作品,為將來走上幼兒園工作崗位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