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新課程背景下科學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論文

學識都 人氣:2.32W

在學習和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論文吧,論文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那麼你有了解過論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試論新課程背景下科學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試論新課程背景下科學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論文

論文摘要:小學科學是一門科學啟蒙的學科,它是學生開始系統接觸科學知識的一個窗口,對於學生將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以及科學素養的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一套科學、有效的學習習慣,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就得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論文關鍵詞:科學;學習習慣

新的課程理念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強調有效的課堂教學。為了保證課堂教學目標的有效性建構與落實,就得從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做起。我認為,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對學生至關重要,它將為後繼科學學習、其他學科的學習、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如何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一套科學、有效地學習習慣,在科學課中,為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我做了以下嘗試。

一、學生學習習慣的現狀分析

目前本年級(五年級)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着許多不良習慣,尤其是有效教學開始後,這種不良習慣又加劇了。如一些學生書寫歪七扭八,浮皮潦草,字跡很難讓別人看懂;添字、漏字、錯字,漏掉數字或運算符號、點錯小數點,也常有發生。有些學生計算粗心大意,經常出錯,計算後也不檢查。有些學生做作業不善於獨立思考,愛抄襲別人的。更為嚴重的是有些學生對作業中做錯的題目,不是找其原因,及時糾正,而是走馬觀花,一帶而過。長此以往,便產生了錯誤的積累,嚴重地影響了後繼學習。不良的學習習慣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不少在低年級學習成績還名列前茅,可到了五年級,成績逐步下降,一般來説這與養成的不良學習習慣有很大的關係,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學習習慣一般都比較好,學習困難的學生在學習習慣上表現也比較差,尤其是在認真思考、細緻觀察、堅持結構化預習等方面,所以説學習習慣與學習成績密切相關。

二、做法

(一)意識培養

首先培養了學生的習慣意識。明確什麼是良好的習慣,怎樣做,做什麼就能形成良好的習慣。我充分利用課內外一切有利時機,讓學生明白,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有利於知識的學習,能力的形成,有利於今後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在頭腦中形成“原來做什麼事情都得有個規矩”的意識,即形成“習慣意識”,使之成為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內部動力,為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習慣打下堅實的基礎。良好的習慣包含着許多內容,通常情況下,一節課從以下幾個環節:課前準備——課中探究——課後研討——複習鞏固——練習、作業等環節入手培養學生良好習慣。這就要讓學生養成課前準備的習慣、到實驗室時帶隊的習慣、課中認真傾聽的習慣、記筆記的習慣、及時提問的習慣、主動學習的習慣,還有學完一節課進行總結歸類探求方法、昇華經驗的習慣等。

(二)習慣培養

1、培養學生根據問題導讀評價單準備材料的習慣

科學課導學案中的問題導讀——評價單有結構化預習的的各種元素,包含學習目標、學習準備(材料準備)、學習過程、知識鏈接及自己的疑惑提出等,而材料的準備是保障科學實驗的關鍵。可現實情況是:教師提前1-2天發放佈置問題導讀——評價單進行結構化預習需要準備的材料,相當一部分學生沒有把準備材料的事記在心上,家長也不支持——。針對這些,我採取瞭如下措施:根據教材列出需要準備的材料清單,由科代表適時提醒並檢查當天實驗準備的材料。有些材料的準備也需要分好工,師生共同承擔。

為了確保每個學生課前材料準備齊全,我採取等級評價制,先自查,評出等次;實驗小組成員根據自評情況,開展互查,評出等次;全班相互交流,由各小組長(或小組推薦的代表)在全班交流小組評定的情況,在各小組無異議的情況下,按各小組得到的優、良、般、差的數量,依次排出優、良、般、差的小組,並將排出的結果用統計表在班上張貼公佈,進行有效評價,表揚優秀合作小組、優秀個人。這樣堅持訓練,學生就會養成按需如數準備好研究材料的習慣,為實驗、學習探究提供材料保證。

2、培養學生良好細緻實驗觀察品質的習慣

觀察是科學探究的開始,是外界信息輸入的窗口,觀察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在課堂上有意識的培養學生良好的細緻實驗觀察品質。教育學生明白“看見了”不等於“觀察到了”的道理,給學生講科學史上的重大發明往往歸功於科學家細緻觀察結果的故事,如:牛頓就是從大家熟視無睹的蘋果落地現象,得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傅科由簡單的單擺現象得出了地球是自轉的。所以,良好的觀察品質的養成對學生今後的發展十分重要,能體現良好學習習慣的有效性。我着手從觀察的客觀性、持久性、敏鋭性、全面性、選擇性五個方面來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品質。

(1)觀察的客觀性:“求實、客觀”是培養科學過程技能的基礎,是科學精神的骨髓。應當使學生從小養成對待科學實事求是的態度,觀察時説實話,説真話,不偽造結果和編造數據,真實反映自己所觀察到的現象。

(2)觀察的持久性:有價值的科學發現絕不是“走馬觀花”的結果。如達爾文經歷了幾十年含辛茹苦的觀察與實驗,寫出了著名的《物種起源》。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分析。培養學生耐心持久的觀察品質,從而培養他們一絲不苟和持之以恆的科學態度。

(3)觀察的敏鋭性:科學上的成功往往在於能否把握住“稍縱即逝”的機遇,以及能否從細微處捕捉事物的本質。伽利略就是從教堂吊燈擺動現象,得出了單擺的等時性。由此,重視培養學生敏鋭的觀察能力,隨時保持對事物發展變化的“高度警覺”,這是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的關鍵之處。

(4)觀察的全面性:引導學生全面地多角度地對事物進行觀察,把零碎的,看上去並不關聯的孤立事物放在整體中去感知。如對一個蘋果的觀察,如果同時使用味覺、嗅覺、視覺、聽覺、觸覺去感覺,其效果顯然更全面。

(5)觀察的選擇性:學生由於年齡小,他們經常抓不住觀察的重點注意些不該注意的東西,如:用酒精燈加熱物品時,本該觀察被加熱物發生的現象,但有些學生卻只看到了酒精燈的火焰在跳動。因此,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只有帶着明確具體的目的去感知,才能觀察的準確、全面、細緻。

3、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

小學生的一大特徵就是表現欲強,總認為自己想的都是對的,別人説的都是錯的。我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誰在説,怎麼説的,而往往忽略了説的內容,這就影響了交流的質量。因此,我開始引導學生保持良好的心態。一是要求學生聽同學展示交流回答問題時,不一定贊同,但起碼要做到理解,弄清同學為什麼有這樣的想法。二是不隨便給予否定,即使持有不同的意見或理解,也要以“我認為……”,“我想補充説明……”等方式參與交流。同時我還積極開導學生,善聽者往往也是善於思考的好學生。要養成善聽、傾聽的好習慣,並交給學生一些方法:

(1)猜想發言的同學會説些什麼;

(2)對同學的觀點進行歸納;

(3)想想看他説的有沒有道理,這是一種十分有效的傾聽方法,學生學會了先聽後説,真正養成了傾聽的習慣。

總之,擔負科學啟蒙任務的科學教育,養成學生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是課堂有效教學目標建構與落實的基礎與前題,比獲取知識的多少更為重要,它決定着學生後繼的科學學習,採取有效措施,有意識地進行訓練和培養,讓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