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名校畢業生的畢業感言

學識都 人氣:2.61W

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劍橋畢業生的畢業感言:我為什麼選擇教育。一起來看看這位名校女生的成長之路吧。

劍橋名校畢業生的畢業感言

我為什麼選擇教育?這個問題也是五年前,2011年11月3日下午,我在上海蔘加劍橋大學本科面試時,被面試官John Raffan教授最開始問到的問題之一。那年秋天,我申請了劍橋大學教育與物理科學專業。教育在劍橋的本科是個鮮為人知的專業,而每年選擇就讀教育和物理專業這個組合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我就是當年唯一就讀這個專業組合的學生。我們那年教育本科也只有32名學生,我是唯一英語不是母語的學生。面試的時候,Raffan教授就問我,為什麼想本科就學習教育專業,以後想做什麼。可能也是因為劍橋每年很少會有中國學生申請教育系本科,他有些好奇吧。

還記得當時17歲的我一臉堅定地對他説,我以後想做國際教育,做中國教育和西方教育的橋樑。我給他用我當時有限的英語講了我的故事。我曾經在初中時物理考過不及格。在公立學校應試教育的壓力下,我曾經非常自卑。最後發揮失常的我,中考成績沒有達到重點高中錄取分數線。當時因為前一年爸爸去美國教育考察,他走訪了許多美國中學大學,覺得我的性格和愛好更適合西方教育。後來我就讀了北京的一所國際學校,高一結束後,15歲的我參加了中美交換生(International Student Exchange-ISE)項目。在美國的那一年,我一直覺得是我人生的一個轉折點。

高二我去了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在當地的一所小型K12(幼兒園到高中)基督教私立學校學習了一年。那是我第一次出國,自己一個人拎着箱子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我是那個學校史上第一個中國學生,感覺就是自己一個“外國人”生生地進了一個別人從幼兒園一起長大的圈子。在我去美國之前,我對於自己一個人出國學習充滿了憧憬,但是也帶着擔憂和對未來生活的恐懼。而當時在北京的高中留學熱潮好像才剛剛開始,也是因為我從小一直在公立學校的環境下,對國外信息的瞭解少之又少。當時也有許多來自全國各地的一起申請面試交換生項目通過的學生,後來因為家長不放心而放棄這個機會。

我還記得在百度搜了好久美國高中的信息,在各種貼吧裏、博客裏努力尋找零零碎碎的中國人的留學經驗。正是因為當時搜索這些信息的困難,加上一兩週才跟爸媽視頻一次,聊聊我的美國生活。我就堅持每一天更新博客記錄我的生活和對中美文化及教育的想法、反思。一年後回國,300天積累了300篇文章,除了家人朋友每天看我的博客外,意外地有很多對國外學校感興趣的家長和學生也經常給我留言評論。後來有出版社聯繫我,希望能編輯出版這些文章,讓更多的家庭,瞭解我從一個學生的視角看待美國教育的感受。這樣才有了我在16歲編輯出版《空降美國中學》,算是一個驚喜的意外收穫。這本書一上市就受到了許多中小學生和家長的喜愛,我打心底地開心。

那也是我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這些經歷可以幫助到別人。在美國的一年,讓我有了很多機會,以自己的方式傳播中國文化和我們中國學生獨有的學習方法。回到中國後,我多次被邀請作為學生代表去介紹我在美國的經歷和經驗,用最真實的視角解讀出國留學,其中包含許多的酸甜苦辣。這一年的經歷,引發了我對國際教育領域的興趣。

如果説我的交換生經歷是引發我對國際教育的興趣,那麼我對教育事業的興趣主要來源於我的父母和我的高中校長劉煜炎博士,以及教我高中物理的郝芳芳老師。我的爸爸是大家口中的“好校長”郝少林校長。爸爸曾經在哈工大就讀電子工程專業,畢業後從事科研工作,後來在我出生以後,怕耽誤我的成長,開始研究教育。在小我13歲的妹妹四歲時,為了讓妹妹和從小接受早教的孩子們接受更好的教育,開始辦學校幫助更多家庭。在我上中學的時候經常會聽到爸爸和家長們的對話,聊教育孩子的種種,並且家裏有很多教育學方面的書,從心理學到哲學到家庭教育,從小的這種耳濡目染可能潛意識裏激發了我對教育的興趣。

而我從小學初中就讀公立學校,轉換到高中就讀私立學校,我的校長劉煜炎博士給我提供了許多在公立系統中從來沒有過的鍛鍊機會和國際化的批判性思維。教我物理的郝芳芳老師重新激活我對物理學科的興趣,讓我從初中的物理不及格到高中SATII(美國高考)全年級唯一一個800分滿分。讓我意識到一個好老師,掌握學生的弱點並用適應不同學生的方法去個性化輔導是多麼重要。得益於當時劉博士對我理科學習方法和思維的培養,我才有機會在劍橋大學本科期間學習物理專業。

我真正在教育方面的實踐,源於14歲開始,我作為學生的每一個暑假。14歲的時候,結束了初中生活的我,暑假參加了我高中入學前的劍橋夏令營。那次是我平生第一次接觸那麼多外國人,還都是英美頂尖大學的大學生。他們陪伴着我們學習英語,做團隊活動,一起生活了兩週。從小到大習慣了英語作為一個學科的我,第一次認識到了英語可以是一個讓我和外教們溝通的工具,交流信息溝通感情。之後的每一年夏天,我就主動當志願者,給從劍橋大學來的大學生們當助教,做翻譯,給他們上課當小助手,為他們安排在北京的.吃住行,安排他們課外在北京城裏的各種活動。當時只是覺得每年夏天都能過得很充實,鍛鍊英語口語,交到很多新朋友。我從未想到的是,當時夏令營我接觸的這些劍橋大學生們,成為了幫助我申請英國大學極大的催化劑。

在我申請大學前,我從來沒敢想過自己能考上世界名校。在我申請過程中,我在夏令營認識的那些劍橋大學生們通過郵件和Skype經常幫我答疑解惑,選擇什麼學院,我的個人陳述(personal statement)的思路和修改,面試的經驗技巧等等。因為認識了他們,和他們成為了特別好的朋友,成績一直不是最好的我覺得那些“名牌大學”離我並沒有那麼遙遠。當我成為我們一起申請劍橋的同學中唯一拿到條件錄取的幸運兒,我現在還清晰記得,當時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眼睛的那種感覺,心中那股對爸媽,對劉博,對劍橋朋友們,對一起申請的戰友們無限的感激之情。

到了劍橋之後,從大一開始,為了回報母校,我就自願幫忙劍橋夏令營在劍橋的籌備工作。作為一個”過來人“,從學生到助教,參與了四年的夏令營,我就跟劍橋的大學生們分享我的故事,那一年這個項目破天荒收到了兩百多份申請表,而原來每年大概有五六十人申請。後來我組織了這些申請者的面試,承辦了他們的簽證,邀請函,機票等等瑣碎事情的籌備,把錄取的六十來人分散到國內三所不同城市的中學。劍橋每一年學習的壓力都很大,但是我一直堅持着這件事情,我覺得這是在我時間和能力範圍內,我可以真正幫助到學弟學妹們的一件大事。我本科三年連續組織了三年夏令營,親眼目睹了這些劍橋大學生們,就像當初改變我一樣,改變了一波又一波的中小學生。

在我大三的時候,我和我的劍橋學長Danny一起從零籌劃,把中國的學生帶到了英國,在劍橋體驗純正的迷你版的我們的劍橋生活。由劍橋各個專業的大學生作為學習和人生導師,像學長學姐一樣陪他們一起生活,穿梭在劍橋各個學院裏做團隊活動,在劍橋我們上課的教室裏上課,從一點一滴中學習英語,瞭解英國文化。我曾經在我們第一期劍橋夏令營畢業典禮上説過,帶着你們一起走我們走過的路,希望能夠把最好的帶給你們。分享我的故事和經驗,儘可能幫更多的人少走一點彎路,這也就是我選擇教育的初衷。

如果你讀到了這裏,我想説一聲:謝謝!從小到大,這個月剛剛在倫敦大學教育學院應用語言學碩士畢業,算是我的學生生涯的一個暫停。十六年的學生經歷,體驗過中國的公立私立學校,美國私立中學,英國本科和碩士的教育,讓我對東西方教育有了許多感想和反思。當然,現在隨着留學熱潮的白熱化,信息逐漸變得更加豐富和透明,家長和學生們瞭解到的信息可謂是豐富多樣。而我希望我能做的,是以我作為一個學生的視角,以我學習教育學的基礎,與更多的人分享對我成長最有幫助的信息以及我的總結反思。

一路走來,我一直心存感激,在很多節點上,做了我現在覺得很慶幸的選擇。而這些離不開爸爸媽媽一直以來的耐心和默默的支持,離不開很多現在依舊是好朋友的老師們,離不開我在不同階段的學霸“大腿”們,沒有他們都不會有我的現在。我覺得,我在一個“教育世家”中成長。爸爸為了我和妹妹投身教育事業。我又很喜歡小孩子,希望看到他們都能夠開心健康地成長。這一切都潛移默化地在影響我,讓我對教育事業有着深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我一直覺得我是幸運的,而我希望我能把這些幸運傳播出去,給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