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求職:高校畢業生求職感言

學識都 人氣:1.92W

畢業求職:高校畢業生求職感言

畢業求職:高校畢業生求職感言

面對“一難再難”的求職形勢,又一批即將大學畢業的“90後”,他們的心態是怎麼樣的,在求職中最看重的又是什麼?帶着這些問題,記者走訪了柳州高校今年的部分畢業生。

選擇工作興趣為先

出生於1992年的韋宏寶,就讀於柳州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專業。談起找工作的事情,他説自己很早就確定求職方向了,而且與自身的興趣愛好密切相關。

韋宏寶將於7月份畢業,對口的工作本應是各公司企業的會計崗,但最終,他選擇了本地的一家公益組織,從事專職社工工作。

“你要問我專業知識能不能在這份工作中應用到,每年有一次吧,協會年檢時。”韋宏寶稱,這份工作工資不高,但選擇時他一點也不糾結,“就是跟着興趣走”。

還在大二時,韋宏寶就成了學校青年志願者組織的負責人之一,併發起過多次志願服務活動。“當你完成一項志願服務工作之後,會獲得很大的成就感,我很喜歡那種感覺,也覺得很有意義。”漸漸地,韋宏寶明確了自己的職業方向,那就是做一名專業社工。

在志願服務的過程中,韋宏寶結識了不少柳州本地公益協會的負責人。當對方詢問他畢業後是否願意到協會工作時,他毫不猶豫地簽下了協議。

與韋宏寶一樣,廣西科技大學英語專業的小鄒在找工作時也是興趣為先,因為喜歡策劃、創意類工作,目前他選擇進入了一家廣告公司實習。

“我喜歡搗騰,想法天馬行空,我認為廣告方面的工作能發揮我的興趣愛好。”小鄒稱,身邊很多同學與他類似,求職時都希望能夠找到與自身愛好相符的工作。

“職場本來就夠艱難了,不找自己感興趣的',以後還怎麼活?”小鄒笑道。

喜歡挑戰不願打雜

老師和同學們眼裏,陳雪萍是個優秀的90後畢業生。大家都認為,以她的條件,找一份穩定的工作應該不成問題。

陳雪萍是廣西科技大學對外漢語專業今年的畢業生,在校時,她參加過許多比賽並取得過名次,還曾前往印尼實習半年,社會實踐經驗較為豐富。

這幾個月來,學校老師為陳雪萍推薦了多份工作,其中不乏一些大型單位的辦公室崗位。但令人意外的是,她都推辭了。

“在人家看來,教師或者辦公室類的工作很不錯了,穩定又輕鬆,我卻希望從事挑戰性大一點的工作。”陳雪萍説。

在陳雪萍看來,坐辦公室的工作雖然穩定,但也很瑣碎,承擔的多是日常的打雜工作,對個人未來專業技能的提升幫助並不大。

多方權衡之後,目前,陳雪萍選定了一家保險公司,並已接受入職前的培訓工作。

公司為陳雪萍安排的是客服工作,不過她表示,客服工作只是自己進入這個行業的一塊“敲門磚”,熟悉相關知識之後,她還要努力轉往市場銷售等更具挑戰性的崗位。

陳雪萍表示,工作的挑戰性越大,收入自然相對較高,這是非常現實的問題。另外,她也希望抓住年輕的時光,打造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這樣就再也不用擔心會被競爭激烈的職場所“拋棄”。

求職很難但不着急

201x年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年”,今年的大學畢業生更是突破了700萬,就業形勢同樣嚴峻。不過,記者在走訪中發現,雖然畢業生們都感受到了找工作的艱難,但對於尋找一份立足社會的工作,他們並不擔心。

小覃是廣西科技大學行政管理專業的畢業生,幾天前他剛和南寧的一家公司簽訂了就業協議。他坦承,自己本來還想再看看的,不想這麼快就簽訂協議,但班主任天天催促,只好先定下一家公司,好有個交待。

“老師比我們着急多了,可以理解,畢竟學校裏有任務。”小覃稱,雖然現在求職競爭很激烈,但多數同學都不擔心找不到工作,也不急着簽約。

“就算找不到,現在社會做什麼不行?”小覃表示,身為90後的他們可能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但自信從來不缺。

柳州職業技術學院的黃同學是目前尚未落實“婆家”的畢業生之一。他也表示,自己並沒有太大的壓力感,事實上每個人都有機會,只不過想尋找更合適的。

小黃告訴記者,他所在的專業現在還有30%左右的同學沒有確定工作單位,但大家對就業前景都挺樂觀。

“相比較以前的大學畢業生,現在父母、家庭對我們的期望值要更小一些,這可能是大家可以輕裝上陣的原因吧。”小黃説。

企業也要與時俱進

越來越多的90後畢業生進入職場,對於人力資源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記者走訪的不少企業主都提出,人力資源管理也需與時俱進,要適應90後的特質。

李先生在雅儒路經營一家網絡科技公司,去年曾招了3名90後大學畢業生。“90後不願意被規章所束縛,但他們有自己的優勢,衝勁大、不服輸。”李説。

李介紹,當時,有一名畢業生入職後工作態度很不認真,做出來的作品應付了事,他多次找對方談話也沒有起到效果。後來,他想到一個辦法,找來一張其他人設計的優秀作品給這名畢業生看。結果,對方二話不説,當晚就通宵加班,做出了一件同樣優秀的作品。

“他們不喜歡別人唸叨,但絕對不願服輸,都希望能證明自己。”李説,後來他相應地調整了一些日常管理制度,希望能夠更充分地發揮這些90後員工的積極性。“傳統的集體管理制度必須與時俱進,才能更好地適應90後職場人的特質。”李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