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摔跤吧爸爸觀後感

學識都 人氣:2.93W

“摔跤吧!爸爸”這部電影根據真實事件而改編,講述一個來自小村莊的女孩子Geeta,通過多年的努力改變了印度體育摔跤項目的歷史記錄,她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印度文化中對女子的束縛。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摔跤吧爸爸觀後感。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七年級摔跤吧爸爸觀後感

  【1】摔跤吧爸爸觀後感

最近由阿米爾·汗主演的電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國上映。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摔跤手爸爸打破性別歧視的藩籬,把自己的女兒訓練成摔跤冠軍的故事。電影剛上映,就獲得了爆棚的口碑,在豆瓣上,評分高達9.2。

不過,今天想說它,並不僅僅因爲它可以給你帶來接近3個小時起伏愉悅的感受,而是因爲這個故事所傳遞的訊息。“摔跤吧!爸爸”這部電影根據真實事件而改編,講述一個來自小村莊的女孩子Geeta,通過多年的努力改變了印度體育摔跤項目的歷史記錄,她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印度文化中對女子的束縛。在她之後,有更多的女孩子開始參加摔跤這項運動,有更多的印度女孩子因爲她獲得了額外的可能性。

在Geeta決賽前的那一夜她爸爸對她說:

“如果你明天贏了,並非自己獨享勝利,有幾百萬個像她們一樣的女孩跟你一起得勝,所有被認爲不如男孩的女孩們、那些被迫做繁瑣家務的女孩們、那些被嫁出去生兒育女的女孩們,明天你不僅跟澳洲選手比賽,還是跟這些輕視女子的人比賽!”

網上有許多對電影裏這位爸爸嚴苛教育的抨擊:抨擊他爲了自己心中放不下的夢想逼着女兒訓練,跑步剪髮摔跤,絲毫不顧及他們自己的意志,摧毀了他們作爲小女孩的童年。可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突然就明白了:在你小的時候,你還不能夠懂得,一個來自小地方的女孩子,它的人生究竟有多少種不一樣的可能?答案:微乎其微。

父母的嚴格要求,是有他們的原因的。唯有從小的嚴格,由外向內的嚴格,才能爲你的以後帶來一些可能性,儘管這樣的嚴格會承受許多的不被理解,儘管這樣的嚴格會耗費掉好多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密與理解,父母爲了你今後的那一絲絲可能,被子女乃至社會誤解也在所不惜。因爲他們知道未來的你肯定會感激當時那個嚴格的父母,等你羽翼豐滿、足夠強大、有了跟命運抗爭的資本,可以隨心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隨波逐流、不爲了生活而生活的時候,那種自由、那種高度、那種發自內心的愉悅、那種多一種可能的選擇,將是你人生的一抹新色。

  【2】摔跤吧爸爸觀後感

《摔跤吧!爸爸》在大陸上映後所迅速躥紅的情況,可以說和《摔爸》故事一樣勵志了:

影片取材於真實故事,印度一位男子曾是國家男子摔跤冠軍,但因爲家境所迫和國家情況,他沒能參與到世界級的大賽中,回到鄉下奔波勞碌。人到中年的他意外發現女兒身上遺傳了摔跤的驚人天賦,看到世界冠軍希望的他,決定不能讓女兒的天賦浪費,像其他女孩一樣只能十幾歲出嫁,洗衣做飯過一生 。

再三考慮後,他按照摔跤手的標準訓練兩個女兒:換掉裙子 、剪掉長髮、練習摔跤,即便窮困艱苦的家庭條件和全村人的嘲笑,他依然強制要求女兒練習摔跤一年。一年後,女兒們選擇繼續訓練,最終相繼成爲了國際賽事的冠軍,印度女子摔跤史上最成功的人物。

*(影片介紹部分摘自豆瓣)

月5日,《摔爸》與《銀護2》同期上映。前者的排片不到後者的三分之一,票房則是不到後者的六分之一。

5月8日,《摔爸》的排片佔比上漲到《銀護2》的五分之二左右,票房則達到了其五分之三,上座率更是兩倍於《銀護2》。

豆瓣上的評分,它從8.8上升至9.3,以這個速度與口碑,他進入以《肖申克的救贖》爲榜首、《三傻大鬧寶萊塢》位居第12的豆瓣電影TOP250榜單只是時間問題。同時,大量指責這部影片爲“男權”、“父權”代言的聲音頻出,擁護這部電影是“女性”“女權”的`聲音亦存在。

在全國使用最廣泛的的貓眼電影APP上,觀衆評分已經達到了驚人的9.8,專業評分也達到了8.2。在向來因苛刻飽受詬病的影評人面前,它似乎也鎖定了年度榜單前列的席位。與此同時,關於影片價值觀的討論掀起了一波對之前觀點的逆潮:越來越多的人提出,要用“印度國情”來衡量作品,“不要用三觀綁架作品”等等。

影片上映之後,大家好像最關心的問題是這些:

這部電影是“男權癌”嗎?

這位父親有什麼資格讓女兒練摔跤來成就他的金牌夢?

這個電影是否表面上呼籲男女平等,實則是在討好男性觀衆,呼喚“父權”?

而非這個電影的質量怎麼樣。可能是因爲這個片的優缺點都擺在明面上,引發爭議的空間不大。問題基本上出在劇作中的人物設定和情節轉折過度戲劇化上,但又能相對地被這個劇本的節奏感和完成度遮掩掉一些,而製作和表演則在寶萊塢的工業體系下還是相當成熟的。

其實於我而言,並不覺得去死磕三觀有什麼意思。看到網上大家那麼熱火朝天的吵三觀,總會覺得大部分職業運動員、音樂家,“小時候也離不開痛苦兩字吧”,但每個人總有自己的路要走。換句話說,如果把“體育”這兩個字換成“讀書”,一個拿了讀書冠軍父親看到自己女兒有讀書天賦所以逼迫她“學習改變命運”,會不會聽起來就沒那麼三觀不正?

所以指責這部電影三觀的意見,雖說有很多合理的地方,但也確實存在“何不食肉糜”的一面。如果不考慮不同文化地域差異下,個體在現實侷限裏的命運,批判也只不過是隔空喊口號,況且並不只是印度這麼一個南亞國家,整個亞洲很多地區男女不平等的現象依然相當嚴重

另外,我反而覺得這個電影敢於去塑造這樣的一個父親形象,心態蠻做好的。畢竟這種塑造本身就是一種揭露:揭露印度家庭和印度社會各方面的侷限,揭露印度政府不重視基礎體育教育(沒錢)、只在乎形象工程,同時也有對印度鄉村中民風民俗和男性/女性間的不平等的揭露。

至於對一些諸如“影片用侄子視角是更好地服務男性”、“最後比賽父親沒到現場女兒卻還是想到他,這是種父權至上的表現” 之類的讀解,也感覺沒有太多必要,因爲這些在我眼中就是很類型片的劇作處理方式,用來更好地來和觀衆做共情之類的,況且這本片子就是個用主旋律體育競技題材做衣的父女家庭庶民劇。之所以引發爭議,則可能是因爲家庭關係與體育競技兩個方向重疊的部分不太對很多人的胃口。不然無論單獨拆解哪個方向,這部電影都做出了一套相當飽滿、工整的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