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世家讀書筆記大全

學識都 人氣:2.65W

在中國,所有讀過書的人,大概都知道“臥薪嚐膽”的故事,當然也知道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越王勾踐。這一點兒也不錯。自古而今,“臥薪嚐膽”的故事不知道激勵了多少“有志之士”在困境中自強不息,重新崛起。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越王勾踐世家讀書筆記大全,歡迎大家參考。

越王勾踐世家讀書筆記大全

《越王勾踐世家》讀書筆記

我對於越王勾踐的關注,起源於央視《國寶檔案》節目播出的有關越王勾踐劍的那一期節目。我向來不喜歡刀槍之類的兵器的,但是當看到那把埋藏於地下幾近千年仍能散發犀利鋒芒的神器,我似乎無法自拔的喜歡上它了。爲了能更細緻地瞭解它的歷史,我必須要了解它的主人——勾踐。所以對於勾踐這個歷史人物我從小就有一定的瞭解,此次中國古代史課要求我們寫史記的讀後感,於是我再次重溫了越王勾踐以及他的神器。

在吳國的三年,越王沒有忘。受盡了折磨與屈辱的他,回國後,他立誓,一定要把國家治理好,報仇血恥。打敗吳國。爲了滅吳,勾踐忍辱負重,臥薪嚐膽。夫差的冷眼只能滾燙你心中的復國之情;膽汁的苦澀只能激盪你胸中的滅吳之志。於是“卑事夫差,親爲其馬”何足恥?

勾踐不斷錘鍊自己的意志。他不過安逸的生活,因爲怕生活太舒服了,會喪失意志力和毅力。他在今市區西郭門外的迎恩門,每天吃粗糧,穿布衣,睡在柴薪上。平日,勾踐與夫人和老百姓一起勞動。最可憐的就是,勾踐睏倦時就辣椒水刺激眼睛。冬天,腳麻了,他索性把腳放進冷水裏,“以冷克冷”。夏天,烈日炎炎,他去做高溫工作。吃的是自己種出來的糧食。穿的是夫人自己親手織的單一色粗布。

勾踐在生活上不僅不光樸素,還親自去葛山采葛,織成葛布獻給吳王。親自種麻,製成弓箭犒勞士兵。缺糧食時,他也與臣民一起上山採野菜吃。一個君王能吃這樣的苦。 爲了不忘記仇恨,勾踐在“箭樓”的小屋裏掛了一個苦膽,每次進出都要嘗一下。晚上睡在柴薪上,每天睡覺之前,還要問問自己:“勾踐,你會忘記滅國之恥辱嗎?”“沒有忘!勾踐沒有忘記!”他回答的聲音特別大,不過也是,滅國之仇,再加上三年之恥辱,做爲一個君王,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能承受這樣的打擊,在君王中他是第一個。與此同時,勾踐恭敬事吳,不斷貢獻美女佳人,珠寶好玩,方物巧匠,以娛夫差,麻痹吳國,消除戒備,迎合夫差求霸之心,導吳國以精兵北入中原,耗損國力,離間吳國君臣,夫差誤殺忠臣伍子胥,勾踐還以越國遭災百姓捱餓之由不斷向吳國借糧,只是吳國糧食儲備減少,而越國糧草充足。爲了增加人口,與吳國在實力上能與之對衡,勾踐制定了一系列鼓勵生育計劃的政策,生兒子的,獎兩壺酒,一條狗;生女兒的,獎兩壺酒,一頭豬;生兩個子女的,公家還補助糧食。爲了積聚財富,越國大力發展生產,“民懼有三年之食”,從物質上做好了伐吳的準備。軍事上,勾踐訓練部隊,培養了士兵勇往直前的精神。有一次,勾踐乘車經過一條鄉間小路,路中間出現了一隻青蛙,鼓着水泡眼,怒目而視。勾踐見小小青蛙能如此不畏強暴,以弱抵抗,實爲可嘉。他立即在車的橫木上,向這隻“怒蛙”致敬。勾踐還以越國遭災百姓捱餓之由不斷向吳國借糧,只是吳國糧食儲備減少,而越國糧草充足。這一個做法實在是太厲害了,據我瞭解,越國向吳國借了很多糧食之後,吳國遇上了天災,顆粒無收,越王主動還了一些糧食給吳國當種子,而這些種子都已經被煮熟了,結果,第二年,吳國顆粒無收啊!我想,這已經是勾踐準備復仇的時候了。這丈計乃三十六計中的第28計 上屋抽梯。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越國終於兵精糧足,國富民強。

可見,勾踐是一個十分沉得住氣,也極穩重的一個國君。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勾踐深明這個道理。用獎賞分明的方法激勵每個老百姓,自己也下田耕地,“栽稻與脂於舟以行”更爲親近老百姓。使君贏得了民心,老百姓們願全心全意爲越王孝力。“大丈夫能屈能伸”,勾踐“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於吳,其身親爲夫差前馬”這正體現出勾踐“不俱小節,以大局爲重”的難得精神。“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勾踐若不是對吳國的國情瞭如直掌,又如何能如此順利地打勝那一戰呢??

等待的過程固然艱辛漫長,但你終於迎來地平線的勝利曙光。浩蕩如潮水的旌旗淹沒了姑蘇臺,熊熊燃燒的大火映紅了吳王夫差蒼白的臉。你終於登上了春秋霸主的地位。公元前473年,越國軍隊攻破吳國都城古蘇,夫差自殺,吳國滅亡。

此外,《越王勾踐世家》這篇傳很有意思,不僅記載了勾踐的家世傳承,還有另外一人——范蠡。范蠡本應該放在“列傳”中的一個人物,而放於此,說明什麼?我想司馬遷對范蠡很推崇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下面,我就粗淺地說一下《越王勾踐世家》中的范蠡與勾踐。

在我們大部分人的心目中勾踐算是出類拔萃的唯一一他胸有大志,總想稱霸中原,這樣他要掃除的第一個對象就是擋在其北方的吳國,而吳王也有同樣的志向啊,於是好戲就在吳越爭霸中展開。我不想說什麼勾踐兵敗於會稽而向吳王夫差稱臣的恥辱,也不想談什麼婦孺皆知的臥薪嚐膽,更不想贊其稱霸東南的輝煌,我只想了解一個接近真實的勾踐。這個真實的勾踐就在他與大臣文種與范蠡之間彰顯。勾踐的霸業全賴他的幾位忠臣的輔佐,而這也表現了他從善如流的君主風範。當其困於會稽也,也是灰心喪氣得不得了,認爲自己完了。是文種用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道理給他注入東山再起的勇氣。而范蠡呢,則代他與吳國交涉併爲人質於吳兩年。這樣的患難之交真是很感人的。事實也是,他對他的左膀右臂非常器重,從而靠他們的才智選準時機洗雪了恥辱,併成爲春秋之一霸。當吳王夫差成爲其階下囚時,范蠡看出他的猶豫不決,代他決斷,終使夫差自殺,斷絕了夫差東山再起之路。

看到這裏我們似乎認爲勾踐的偉業至此已開始黯淡,他死後,他的子孫又傳了若干代,到戰國時期,爲楚所滅。不管怎樣,勾踐在華夏民族的歷史上卻是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司馬遷評說他:“苦身焦思,終滅強吳,北觀兵中國,以尊周室,號稱霸王。勾踐可不謂賢哉!蓋有禹之遺烈焉。”當我在湖北博物館看到那把兩千多年還寒光凜凜的勾踐劍時,我曾想,從一把劍就可以看出這是一代英主,因爲只有這樣的英主才能締造一個強大和發達的國家,才能爲後世留下這樣的稀世之寶。

而勾踐人性的弱點,不也成就了另一個智者的傳奇嗎?這個人就是范蠡。范蠡是個當之無愯的智者。他的智慧不光表現在他對勾踐二十多年的輔佐,他對越國人民的貢獻,還表現在他能夠在名利面前全身而退。他意識到他在越國已是“大名之下,難以久居”,於是執意離開。在他堅辭勾踐時,勾踐可是拿半個國家來挽留他的啊。這樣清醒的認識,就是到今天又有幾人有之?范蠡浮海到齊國,變姓名爲鴟夷子皮,在海邊種地,開始第二次創業。很快又積攢起萬貫家財,也很快爲齊國人所瞭解,於是又爲相於齊。這第二次位高權重之時,他又意識到位高跌必重、財多禍必至,於是又罷官散財,歸隱於陶這個地方。這一回,他又自稱是陶朱公,而這一回他又開始在商業上大顯身手,成爲一代富賈。范蠡的三次創業都業績輝煌,真世所罕見。司馬遷贊曰:“范蠡三遷皆有榮名,名垂後世。”范蠡何以能成功?答案尹在這篇傳記中。范蠡一生不知有多少光環罩身,而司馬遷都輕描淡寫。而有一件家事,他卻大書特書。爲何?蓋因一件小事折射出范蠡的睿智通達。范蠡同時也洞悉人性。對於權位與財富,他都追求,但他不是貪婪地追求,而是深諳辨證之理,懂得進退取捨之道。古往今來,能夠這樣做的人恐怕是少之又少吧?哪個人不都是鍥而不捨地追求,要追求到極致,然後體會物極必反的悲哀呢?包括歷史上朝代的更迭,包括我們現在的社會,有多少人又將居安思危的意識紮根於頭腦之中呢?

重讀了越王勾踐,這段歷史是我們中國五千年曆史長河中一朵早已過去的燦爛浪花。裏面有太多值得我們整個中華民族宣揚和稱頌千百年的精神。我想不管在學習中還是生活中,勾踐的案例都對我們有巨大大啓發:只要自己確定了目標,哪怕再苦再艱難,都應該勇往直前,沒有猶豫,沒有藉口。古人尚亦如此,我們更應爲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努力!

2《越王勾踐世家》讀書筆記

《史記》中記載的勾踐,距離被衆人拿做勵志典範的勾踐要差很多。史記中,勾踐只做到了“嘗膽”,但其實並未真的“臥薪”。而最早有“臥薪”這一說法要到宋朝了。而嘗膽也不是印象中的將苦膽掛在面前時常嘗一下,事實上這樣做的話動物內臟早腐爛了。應該是有個托盤之類的,經常放着動物的膽,象徵意味更大。

而即使太史公還是用“賢”形容過勾踐,他也遠不是傳說中的典範。他應該是個暴躁並且缺乏智謀的人。如前半部被吳軍打敗的'時候,他立馬提出“殺妻子,火番寶器”的方案。而在范蠡的勸慰下才打消了念頭。但是在外交上需要空間進行斡旋的時間裏,焦慮的情緒讓他又不免自問“吾終於此乎?”作爲領導者,大概這個時候腦子裏應該是一片空白纔會這樣說吧。

仔細再看,全文中勾踐唯一出的謀略是在進攻吳王夫差時,他派了三排死士,在陣前抹脖子自盡嚇到了敵軍,這才一鼓作氣打贏了戰役。這一低劣的行爲在軍史上應該也只有戰敗前的日本才能媲美吧。

所以所謂“賢”,更多的是知道自己的不足,將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做。比如內政交與文種,外交與戰爭交與范蠡。僅就這點,作爲領導者就算成功了。

要補充一點的是關於文種和范蠡。文種寬厚,細緻,因而擅長“填撫國家,親赴百姓”,而范蠡則果敢而富洞察力,所以“兵甲之事”交與他。而兩人的這種性格也決定了最終的命運,范蠡一旦看出了勾踐無法分享勝利的跡象,就立刻抽身而出,也不怕暫時得罪勾踐。而文種即使得到了范蠡的信息,卻並未採取果斷的行動。“告病”是一個委婉的行爲,也許他試圖給君王“我並無威脅”的信號。但這一下策卻給勾踐一個需要立即下手的提醒,並未下手提供了時間。

3《越王勾踐世家》讀書筆記

越王勾踐,幾乎人人皆知,但司馬遷的《越王勾踐世家》讀的人不一定太多。人們總是喜歡靠對別人轉述的膚淺印象來引證或發揮,過去我也常如此,而今羞於如此,於是開始讀原著。讀書之後,所得遠勝於道聽途說。

這篇傳很有意思,不僅記載了勾踐的家世傳承,還有另外一人——范蠡。范蠡,本應該放在“列傳”中的一個人物,而放於此,說明什麼?我這樣初讀古書的人還不敢妄加揣測其中有什麼春秋筆法,但我想司馬遷對范蠡很推崇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越王勾踐是夏禹之後代。這其中有些歷史大概太久遠而沒有文字記載,所以越王的譜系連司馬遷也說不清,除了遠祖,接着就從勾踐之父說起。越王的傳承史中,勾踐算是出類拔萃的唯一一人。他胸有大志,總想稱霸中原,這樣他要掃除的第一個對象就是擋在其北方的吳國,而吳王也有同樣的志向啊,於是好戲就在吳越爭霸中展開。我不想說什麼勾踐兵敗於會稽而向吳王夫差稱臣的恥辱,也不想談什麼婦孺皆知的臥薪嚐膽,更不想贊其稱霸東南的輝煌,我只想了解一個接近真實的勾踐。這個真實的勾踐就在他與大臣文種與范蠡之間彰顯。

勾踐的霸業全賴他的幾位忠臣的輔佐,而這也表現了他從善如流的君主風範。當其困於會稽也,也是灰心喪氣得不得了,認爲自己完了。是文種用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道理給他注入東山再起的勇氣。而范蠡呢,則代他與吳國交涉併爲人質於吳兩年。這樣的患難之交真是很感人的。事實也是,他對他的左膀右臂非常器重,從而靠他們的才智選準時機洗雪了恥辱,併成爲春秋之一霸。當吳王夫差成爲其階下囚時,范蠡看出他的猶豫不決,代他決斷,終使夫差自殺,斷絕了夫差東山再起之路。

然而,功成之後,范蠡說了一句著名的話:“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也許是勾踐在成就霸業後表現出不可一世與猜疑,使范蠡這樣的智者看出了他的“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於是乘舟浮海而去。果然,文種就因讒而被勾踐賜死。

勾踐的偉業至此已開始黯淡,他死後,他的子孫又傳了若干代,到戰國時期,爲楚所滅。不管怎樣,勾踐在華夏民族的歷史上卻是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司馬遷評說他:“苦身焦思,終滅強吳,北觀兵中國,以尊周室,號稱霸王。勾踐可不謂賢哉!蓋有禹之遺烈焉。”當我在湖北博物館看到那把兩千多年還寒光凜凜的勾踐劍時,我曾想,從一把劍就可以看出這是一代英主,因爲只有這樣的英主才能締造一個強大和發達的國家,才能爲後世留下這樣的稀世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