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的功效與作用

學識都 人氣:6.73K

土茯苓爲百合科多年生常綠攀緣狀灌木,多生於山坡或林下,分佈於我國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省。入藥部分只選擇其乾燥後的根莖。常於夏、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洗淨後乾燥、入藥;或趁鮮切成薄片後乾燥、入藥。可到大有恆中藥材庫查詢參考價格。下面是小編爲大家帶來的土茯苓的功效與作用的知識,歡迎閱讀。

土茯苓的功效與作用

土茯苓的功效與作用

(一)土茯苓的功效

土茯苓甘、淡,平,歸肝、胃經,具有利溼解毒,健脾胃,護肝臟,通利關節之用。《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濁,兼治楊梅瘡毒、丹毒。”並記載用本品水煨治婦人紅崩、白帶;《本草再新》亦謂之“祛溼熱,利筋骨”。本品原用於治療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劑中毒而致肢體拘攣者,療效甚佳,爲治梅毒的要藥。

土茯苓配防風辛溫上行之性以升脾陽,祛脾胃之溼,伍白芷除溼解毒,化濁闢穢。三藥相伍共奏化溼解毒,健脾益胃,護養肝臟之功。

現代研究證實土茯苓可增加血尿酸的排泄,可用於痛風的防治;用於溼(痰)熱所致的其他病症如高脂血症、溼疹等亦有良效。

(二)土茯苓的作用

梅毒:土茯苓能夠祛溼,解毒,通利關節。事實上舊時土茯苓湯是用來治療比較嚴重的瘡毒的,據說,土茯苓爲治療梅毒的要藥。《本草備要》稱土茯苓:“治楊梅瘡毒,瘰癧瘡腫。”配方:用土茯苓四兩、皁角子七個,煎水代茶飲。

骨攣癰漏(筋骨疼痛,潰爛成癰,積年累月,終身成爲廢疾):用土茯苓一兩,有熱加黃苓、黃連,氣虛加四君子湯,血虛加四物湯,煎水代茶飲。又方:用土茯苓四兩、四物湯一兩、皁角子七個、川椒四十九粒、燈心七根,煎水代茶飲。

瘰癧潰爛:用土茯苓切片,或研爲末,水煎服,或加在粥內吃下,多吃爲好。

治療頭痛:土茯苓30~60g, 最大劑量120g。再根據不同證型加用相應藥物。用藥時間最短7天,最長3個月。

治療膝關節積液:以身痛逐淤湯爲基礎方,加大土茯苓用量,輕則30g,重則達120~240g。一般病情輕者20劑即可見效, 重者100劑收功.

治療急性菌痢:土茯苓(鮮)、車前草(鮮)各90g,穿心蓮30g 。加水1500ml,煎至1000ml,平均治癒天數爲3.8天。

治療鉤端螺旋體病:土茯苓60g,甘草9g,每日1劑,2次煎服。病重體質較好者,土茯苓可加至150g,酌加黃芩、防己、茵陳、澤瀉。

土茯苓可治小兒溼疹

小兒溼疹多發生於兩歲以內的嬰幼兒。皮損主要發生在兩頰、額部、頭皮,個別可發展至軀幹、四肢。因有陣發性劇烈瘙癢,常引起嬰兒哭鬧和睡眠不安,遇不良刺激或氣候突變,穿緊身的毛、絲綢衣服,或用肥皂清洗過勤等可使病情惡化。

當小兒發生溼疹時,可去中藥店買土茯苓適量,研爲細末,外敷患處,每日3-4次。一般用藥1天后滲液減少,3天后可見痂皮,1周後可愈。用藥期間,不能讓小兒食辛辣、魚、蝦、牛肉、羊肉等食物。

土茯苓外洗內服治“鼻淵”

鼻竇炎、上頜竇炎等慢性炎症,中醫統稱爲“鼻淵”,以鼻塞、流黃膿涕(或有臭味),併兼頭重、舌紅、苔黃膩等爲主要表現。此症多爲脾胃溼熱、肝膽鬱熱,致使溼濁之邪犯上所致。臨牀證實,用土茯苓內服外洗,療效明顯。

方法:土茯苓30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完。其藥渣再復煎,藥液外洗鼻部,一般連用4劑,諸症可消。此方若加魚腥草或金銀花同煎,其消炎排膿效果更佳。

小貼士:建議使用以上配方前根據自己症狀諮詢專業醫生後再行使。

  土茯苓的功效與作用拓展閱讀:

入藥部位

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的乾燥根莖。

性味

甘、淡,平。

歸經

歸肝、胃經。

功效

解毒,除溼,通利關節。

主治

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體拘攣,筋骨疼痛;溼熱淋濁,帶下,癰腫,瘰癧,疥癬。

相關配伍

1、治血熱頭痛,咽喉腫痛,經血淋漓等婦女血癥:土茯苓與金銀花、訶子、梔子、川楝子、黃連、瞿麥配伍。(《中國醫學百科全書·蒙醫學》七味土茯苓湯)

2、治梅毒,淋病:土茯苓與金銀花、紫草茸、茜草、枇杷葉、草烏(制)、訶子、梔子、白雲香、檾麻子、紅花、瞿麥、黑雲香配伍。(《中國醫學百科全書·蒙醫學》十四味土茯苓湯)

用法用量:

15~60g。

使用注意

肝腎陰虧者慎服。

1、《萬氏家抄方》:“不犯鐵器。”

2、《本草綱目》:“服時忌茶。”

3、《本草從新》:“肝腎陰虧者勿服。”

炮製方法

未切片者,浸泡,洗淨,潤透,切薄片,乾燥。本品呈長圓形或不規則的薄片,邊緣不整齊。切面類白色至淡紅棕色,粉性,可見點狀維管束及多數小亮點;以水溼潤後有黏滑感。氣微,味微甘、澀。

生理特性

攀緣灌木,根莖塊根狀,有明顯縮節,着生多數鬚根。莖光滑。單葉互生;革質,披針形至橢圓狀極針形,長6~500px,寬1.2~125px,先端漸尖,基部圓形,全緣,下面常被白粉,基出脈3~5條;葉柄長1~50px,略呈翅狀,近基部具開展的葉鞘,葉鞘先端常變成2條卷鬚。花單性,雌雄異株;傘形花序腋生,花序梗極短;小花梗纖細,基部有多數宿存的三角形小苞片;花小,白色,直徑約4mm;花被裂片6,2輪;雄花的雄蕊6,花絲較花葯短,退化雌蕊缺;雌花的退化雄蕊線形,子房上位,3室,柱頭3歧,稍反曲。漿果球形,直徑6~8mm,熟時紫黑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長於山坡、荒山及林邊的半陰地。

產地

主產於廣東、福建、廣西、雲南、湖南、湖北、浙江、四川、江西等地。

相關論述

1、《本草彙編》:“病楊梅毒瘡,藥用輕粉,愈而復發,久則肢體拘攣,變爲癰漏,延綿歲月,竟致廢篤。惟銼土萆薢三兩,或加皁甙、牽牛各一錢,水六碗,煎三碗,分三服,不數劑多瘥。蓋此疾始由毒氣幹於陽明而發,加以輕粉燥烈,久而水衰,肝挾相火,來凌脾土,土屬溼,主肌肉,溼熱鬱蓄於肌腠,故發爲癰腫,甚則拘攣,《內經》所謂溼氣害人皮肉筋骨是也。土萆薢甘淡而平,能去脾溼,溼去則營衛從而筋脈柔,肌肉實而拘攣癰漏愈矣。初病服之不效者,火盛而溼未鬱也。此藥長於去溼,不能去熱,病久則熱衰氣耗而溼鬱爲多故也。”

2、《本草綱目》:“土茯苓,有赤白二種,入藥用白者良。按《中山經》雲,鼓鐙之山有草焉,名曰榮草,其葉如柳,其本如雞卵,食之已風,恐即此也……土茯苓能健脾胃,去風溼,脾胃健則營衛從,風溼去則筋骨利。”

3、《本草正義》:“土茯苓,利溼去熱,能入絡,搜剔溼熱之蘊毒。其解水銀、輕粉毒者,彼以升提收毒上行,而此以滲利下導爲務,故專治楊梅毒瘡,深入百絡,關節疼痛,甚至腐爛,又毒火上行,咽喉痛潰,一切惡症。”

4、《本草拾遺》:“草禹餘糧,根如盞連綴,半在土上,皮如茯苓,肉赤味澀,人取以當谷,不飢……調中止泄。”

5、《本草圖經》:“敷瘡毒。”

6、《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濁,兼治楊梅瘡毒、丹毒。”

7、《本草綱目》:“健脾胃,強筋骨,去風溼,利關節,止泄瀉。治拘攣骨痛;惡瘡癰腫。解汞粉、銀硃毒。”

8、《生草藥性備要》:“消毒瘡、疔瘡,炙汁塗敷之,煲酒亦可。”

9、《本草再新》:“祛溼熱,利筋骨。”

10、《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治風溼性關節炎,腹痛,消化不良,膀胱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