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篇學習心得體會

學識都 人氣:1.63W

在這一週的學習過程中,自己真是汗顏,不學則以,一學才發現自己真的是才疏學淺,對於經典中的很多字的讀音不知道,有些字乾脆就不認識。幾句看似簡單的話,卻讀不順暢,反覆聽,反覆讀幾遍之後纔算是能夠順利的讀下來。雖然有譯文,但對其原文的理解還是有諸多的不清不楚的地方。於是開始查資料,聽羣裏各位老師的分享和導師的講解,才漸漸明晰其中內涵。

論語學而篇學習心得體會

雖然我纔剛剛開始瞭解儒家思想的精神,但是我已深感其思想的深邃與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也爲自己是名中國人感到深深的自豪和驕傲!

一週的學習下來,自己的感觸也頗多。在這一篇從學習到道德修養,從孝悌到忠信,從君子到君主其實講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在孔子看來,知識在於其次,最重要的在於做人。做一個有德之人,而這個不是從知識或書本上獲得的,更多的是在人生的體驗中以及做人做事上歷練出來的。

總結自己的前半生,在德行修養這方面做得很不夠,最缺乏的`就是"五日三省吾身",直到自己的生活出現問題纔開始反思,去了解到底問題出在哪裏。纔開始不斷地學習和自我修正,通過學習《論語》的學而篇,更加明確了自己的學習目的:踐行,而踐行也是爲了更好的去付出,去服務大衆。也端正了自己的學習態度:學習是爲了自己的成長和提升,而非爲了獲得他人的認可和肯定,況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認知系統。求同存異纔是共同發展和進步的意義。

楊教授講到"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反覆讀學而篇的時候,我體會到:這個"仁"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同的關係該如何相處。而這個關係最早的根源就是我們跟父母的關係。也就是說我們跟父母的關係和睦融洽了,我們跟世界的關係也就和諧了。所以孔子一再強調"孝悌".父親是天,是陽性能量的代表,是力量、創造力的象徵。母親是地,是陰性能量的代表,是承載、接納的象徵。這兩種能量都是我們每個人不可或缺的。與父母的連結順暢也就表示我們的陰陽能量的平衡。而這樣的平衡狀態下,我們對外,不管是和同學朋友的關係、還是和同事領導的關係都能自如應對。如此,人與人相處就不是表面的花言巧語,阿諛奉承了、心口不一了。

而當今很多人的財富、疾病、人際關係以及親子關係的問題,追根溯源幾乎都是自己和原生家庭,也就是和父母的關係的問題上。可見,孔老先生早在2千多年前就已經看透了這個問題。現在的教育界也開始重視家庭教育。如果能把咱們的儒家文化更早的、合理的滲透到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中,那我們國家必將繁榮昌盛。

當然原生家庭也只是一個基礎,自我的修行還是靠自己的毅力和決心。這個過程中也是需要不斷的反省和覺察自己的。這也是爲了不斷地修正自己的心,因爲心正了,行自然端。

"君子立本,本立而道生"我們生命中幾乎所有的痛苦都與"道"有關,萬物皆有道,道跟法律、道德都不是一個維度。人人都應該行在"道"中。這個"道"在世間一切事物上運行,比如我們的身體,生命、做事,家庭、關係,施與受、財富、事業,心思意念,命運等等。我們生命的一切都在"道"中運行着。

如果我們沒有行走在道中,不論是身體、做人、做事、修行等各個層面就會出現問題,但這些問題並不是來給我們找麻煩的,而是一個個的信使來提醒我們,告訴我們有問題了,需要去修正,他們只是生命的信使,萬物與宇宙之愛經由他們把信息送給我們,好讓我們去看見問題處理問題,當我們能夠明白這些提醒並去修正了,問題也就不存在了,繼續回到了"道"中,一切就會很舒服,很自在了。如果我們每個人做人做事抓住那個仁德賢良的根本,讓它在心中豎立起來,才能行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有了這樣的一顆心,做事就會遵循事物的本質及規律,而不是因追名逐利而忘了根本。

有了孔夫子的,溫、良、恭、儉、讓這樣的德行之後也需要運用好,那就需要"禮",而這個禮以恰到好處爲可貴,也是我之前提前想到一個詞"界限" .有了這個界限,我們會知道什麼是自己可以承受的,什麼不是,這樣也就會知道哪些事情自己可以做,哪些不可以,或者暫時不是合適的時機。而一旦超越了這個界限,自己也將同樣的承擔後果,而這個後果可能往往超過自己的承受力,傷人傷己。也就失去了"和"的意義。"

總之,有了學習的方向和態度,有了德行的標準,接下來就是做好自己該做的。只有自己對自己的認識越來越清晰,自己內在的力量越來越強大且穩定,那麼,接下來就可以更好的去了解他人,服務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