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筆記方法

學識都 人氣:7.11K
課堂筆記方法
地理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過程。教師通過語言、圖像和地理演示,將課本的地理知識轉化爲傳輸狀態的知識體系;對於學生來說,不僅要用聽覺接收教師的語言信息,而且要做到手腦並用,作適當的記錄和繪圖,通過多方的感知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1、課堂筆記的效益學生聽課的過程就是學習掌握知識的過程,適當地作些課堂筆記是提高課堂學習效果的有效途徑。筆記的主要內容就是記教師的板書體系,而教師的板書則應是課本知識要點的歸納,隨着學生記錄的要點逐步增加,併成爲區別於課本段落文字的新知識綱要,這個綱要便是教師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傳遞給學生的'利於感知的知識體系。可以設想,聽課認真並善於思索的學生,筆記內容將起着提綱挈領的作用;對上課不專心聽課的同學,教師要求他們作筆記至少能起一種約束作用。課堂筆記的效益還體現在課後的複習鞏固上。一個熟練的地理教師,在課內能較好地爲學生析疑解難,抓住教學重點,這些在學生筆記裏會有所體現。學生課後複習,以筆記爲線索,對照課文和地圖,這對閱讀能力較差的初中學生來說,無疑是鞏固知識的有效辦法。
因爲教師在教學時,經常將課本所敘述的地理特徵、地理成因等,化爲簡要的知識要點作爲板書內容讓學生記錄。2、指導學生作課堂筆記的途徑教師授課不僅傳輸知識信息,而且指導學生如何接收、容納和歸納整理知識。一節課,何時是讓學生記筆記的最佳時期,這要因教材、因教學方法的不同而異。根據我們的教學經驗,講解和板書可採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循環結構加以體現。大致上有如下幾種:①板書→學生記錄→教師講解分析;②教師講解分析→板書→學生記錄(或繪製示意圖);③教師講解分析→指導學生看圖(或集體朗讀重點段落)→學生自行歸納(主要通過個別提問、教師評議)→板書→學生記錄;④學生閱讀課文→教師提出問題(或設疑、反問)、指出歸納方法→學生自行理出要點→記筆記。上述①和②是常用的循環結構。先板書,能開門見山首先給學生明確的概念,然後逐一剖析;先講解,就是教師通過學生已有的知識或教師向學生提供某些地理資料,經分析得出某個結論,然後板書歸納。如果某些地理知識內容比較豐富,需要經過讀圖分析或詳細解說課文後,才能提挈要點找出規律,一般得采用③和④的循環結構。
如講解我國氣溫和降水特徵時,應先解說:什麼是氣溫?我國氣溫季節特點怎樣?爲什麼可以用一、七兩月氣溫狀況來說明冬夏氣溫特點?如何觀察等溫線圖等等。這實際上是爲歸納我國冬夏氣溫並分析特點作準備。最後,學生根據教師的要求讀出氣溫分佈圖的特點,並作出筆記要點。又如,青藏高原的地形特徵(第十一章“青海、西藏”),教師要求學生按照地勢狀況、地表形態、山脈走向、冰川的分佈等幾方面內容閱讀有關課文,並在書上劃出上述要點的具體內容,通過提問和簡要評議,最後教師板書:①世界上海拔最高、最年輕的高原;②地表波狀起伏(尤其藏北高原);③高原上山脈呈東西走向;④冰川廣佈,爲大河發源地。這些要點歸納是在學生集體參與下得出的,他們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心理上也感到快感,效果就比較好。3、學生筆記的基本內容學生的筆記內容不宜過多過雜,應簡明扼要,便於記憶。一般內容是:①本節課的主要知識要點,本章節的知識體系;②記教材的重點、難點和疑點;③繪製簡要的地理略圖、示意圖;④在課本上適當批註或補充說明。在課文上作些文字批註是培養和提高讀書能力的重要途徑。
TAGS:筆記 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