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學嶽麓書院簡介

學識都 人氣:1.05W


  嶽麓書院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湘江西岸秀麗的嶽麓山下,湖南大學校園之中,爲我國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它自北宋創始,歷宋、元、明、清各代, 興學不變。隨着清末改革學制,廢書院,辦學堂,辛亥革命後改高等學校等,直至湖南大學,均因舊址擴建,千餘年來都是湖南高等學府所在,反映了祖國文教事業 的悠久歷史,是十分可貴的文物史蹟。自上世紀八十年嶽麓書院經由湖南大學管理和修復以來,書院延續了千年的教育辦學和學術研究傳統,成爲了全國書院中承繼 其傳統功能的典型代表,被外界譽爲“千年學府”。
  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創建嶽麓書院於嶽麓山抱黃洞下,初設“講堂五間齋序五十二間”。由此 奠定了書院講學部分的基礎。鹹平二年(公元999年)州守李允則擴建,書院建築的講學、藏書、供祀三個組成部分的基本規制形成。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 1015年)宋真宗召見山長(即院長)周式,並頒書賜額,“於是書院之稱聞天下”。
  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安撫使劉珙因舊址復建,保持了原有規制。劉珙延請張栻主持教事。隨後朱熹自閩專程 來訪,與張栻論學,首開書院會講先河。至紹興五年朱熹出任湖南安撫使,書院“更建於爽塏之地,規制一新”。其時,“學徒千餘人,食田五十頃”。諺曰:“ ‘道林三百衆,書院一千徒’”,書院規模有了很大發展。
  元明一代屢有興廢,陽明心學和明代實學相繼發揚於書院。據志載元明大小修建活動達廿多次。明廷幾次令毀書院,尚未受直接影響。其中修建規模較大而有所發展 的:正德年間守道吳世忠重新規劃,“以風水未美,遷正學基”,更書院向,遷大成殿於書院左,並形廟制,拆毀道林寺,以其材修建書院。”因此形成了現存書院 前部的基本佈局。
  清代兩百多年間,修建更密,志載大小修建活動達數十次之多,且多有樸學大師掌院,傳書院經世致用之風。其中較爲突出或有所創建的:康熙七年(公 元1668年)巡撫周召南倡修,基本承明遺制。康熙廿三年(公元1684年)巡撫丁思孔再修,次年得康熙御書“學達性天”額及十三經等賜書十六種,便成現 存書院中軸後部規制。乾隆年間對環境風景建設又多有所創。院長羅典闢院旁隙地爲園池,栽花木,標以“八景”。清代最後一次大規模修建是在同治七年(公元 1868年),巡撫劉昆重振書院,留下書院的最後形制規模,現存書院古建亦多經此次重修或重建。
  清光緒廿八年(公元1902年)清政府實行“新政”,改革學制,詔諭各省“於省城市改設大學堂”,因此次年廢書院,改爲湖南高等學堂。學堂仍以此爲校舍,僅將“東西齋舍悉改新式”,而自大門以上,講堂,文昌閣、藏書樓及周程朱張等祠堂,保留不變。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廢學堂,乃遷入湖南優級師範學堂,改名湖南高等師範學校。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 高師停辦,又遷入湖南工業專門學校,仍就書院基址擴建,並創闢實習工廠(今址),從此麓山開始了工科教育建設。1926年2月1日省立湖南大學(1937 年改國立)在書院正式成立。
  上世紀七十年代,湖南省委託湖南大學管理、修復嶽麓書院。湖南大學於1979年開始着手嶽麓書院的修復工作,並於1984年成立嶽麓書院文化研究所,設理學、書院、文物和古建築四個研究室,組成了一支由歷史學家、建築師和文物保護工作者相結合的教學科研與文物保護隊伍。1986年修復工作陸續完成,正式對外開放,吸引了國內外各界人士的關注。2005年湖南大學改嶽麓書院文化研究所爲嶽麓書院,下設中國哲學研究所、歷史研究所、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中國書院研究中心和中國軟實力文化研究中心等多個部門。2009年嶽麓書院批准招收歷史學本科生。至此,書院學科從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到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的格局已經基本完備。
  從嶽麓書院到湖南大學的千年建設歷史中,在這個優美的校園裏,傾注了多少勞動血汗和聰明才智,演現 了各種不同時代的文化學術思想和複雜鬥爭,反映了祖國文教事業的歷史進程,它所遺留的文物史蹟,都是生動的歷史見證,是書院文化精神的見證。書院精神是在 書院的發展歷程中形成的,經過千餘的傳承與創新,形成獨具特色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爲規範的精神。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