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都>旅遊>導遊詞>

湖南南嶽衡山導遊詞

學識都 人氣:2.67W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導遊,時常需要用到導遊詞,導遊詞是導遊員在遊覽時爲口頭表達而寫的講解詞。導遊詞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湖南南嶽衡山導遊詞,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湖南南嶽衡山導遊詞

湖南南嶽衡山導遊詞1

穿過北街,前面豁然開朗,一座巍峨宏大的古建築羣展現在我們面前,這就是我國南方最大的宮殿式古建築羣——南嶽大廟。

跨入櫺星門,便是一個松柏參天、綠草如茵的庭院,左右各有一座水火池和碑亭。水火池是蓄水以防建築起火的,也常被信徒們用來放生,因此俗稱放生池。東邊的碑亭中置明朝成化年間尚書商輅所撰寫的《重修南嶽廟記》碑刻,西邊的碑亭中置有宋代範純仁所撰寫的《祭衡嶽文》碑刻。

順着中間的遊道前行不遠,就是南嶽大廟中軸線上的第二進建築一一魁星閣。魁星閣又名盤龍亭,爲重檐歇山頂建築,面積139平方米。閣內原來立有文星之首的魁星雕像,以示崇文,很多望子成龍的父母都常帶着子女來此祈拜。

魁星閣兩側有鍾亭和鼓亭,左邊的鐘亭原來擺放着一口重達4500千克的大鐘,右邊的鼓亭原來擺放着一面直徑2米的大鼓。古人相信只要鐘鼓齊鳴,就能鎮住龍王,使他不敢興風作浪,以保國泰民安。

大廟的第二重院落,縱深不長,橫斷面卻很寬。院落東邊是“玄德尊門”,通大廟東翼的八個道觀;—西邊是“六寺同門”,通大廟西翼的八個佛寺。院落正中爲八角重檐攢尖頂的御碑亭,是大廟中軸線上的第四進建築。御碑亭建於清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裏面立着康熙皇帝撰寫的《重修南嶽廟記》青石碑。碑高6。6米,重約20xx千克,共有碑文279字,敘述了康熙帝下旨重修南嶽大廟的經過。碑頂雕有雙龍捧日的浮雕,底座是重達20噸的青石龜。這頭大廟中最寬的地方。

嘉應門後的第三重院落爲南嶽大廟的主院,由御書樓、正殿、寢宮和東西長廊組成,共有屋宇58間。正殿居中,前爲御書樓,後爲寢宮,長廊環伺左右,周圍還栽種着古樹名木90餘株。大廟中軸線的第六進建築一一御書樓爲重檐歇山頂,面闊七間,寬30米,深20米,高15米,因爲過去裏面擺放着歷代皇帝御賜匾額七塊而得名,現在闢爲文物陳列室。

穿過御書樓,各位面前的與北京故宮太和殿相似的大殿便是整個大廟的核心——中軸線上第七進建築正殿。正殿由於供奉着“南嶽司天昭聖帝”祝融而又被叫做聖帝殿。現存建築爲清光緒六年即公元1880年重修的,面積達1877平方米。正殿屹立在2米高的16級須彌臺座之上,殿高31。11米,是整個大廟的最高建築,它高出南嶽古鎮上的所有建築,凸現出它至高無上的地位。它重檐九脊,面闊七間,寬53。68米,深34。84米,飛檐高聳,雕樑畫棟,一派雍容華貴。

在正殿前有一個佔地千餘平方米的廣場,這是用於酬神演戲和香客朝拜的地方,兩邊的寶庫則是供香客焚香燃燭的地方。南嶽大廟的香火十分興盛,這裏終日青煙嫋嫋,芳香滿院。特別是在廟會和春節的時候,來自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信徒們濟濟一堂,僧侶道士們也來此講經點醮,一時萬頭攢動,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走上臺階,首先吸引大家目光的一定是這裏的巨大石柱。正殿內外共有72根石柱,代表着衡山的72座山峯,其外,格扇窗上的《二十四孝圖》窗雕、柱樑間的丹璽彩繪、臺基旁的144塊漢白玉浮雕欄板和臺階上的漢白玉游龍浮雕,無——不是藝術精品,真可以稱得上是一座藝術寶庫!這裏的木雕、石刻和泥塑數量之豐、品種之全、技藝之精,無不令人歎爲觀止,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智慧!

穿過正殿,後院是大廟的第四重院落,由供奉聖公聖母的寢宮、供奉道教注生真君的注生殿、供奉佛教轄神總管的轄神殿和北後門組成。

勝利坊

車行山中,大家滿目所見,都是鬱鬱蔥蔥的樹木。衡山之所以能以“秀”在五嶽中獨樹一幟,關鍵原因就在於只有它處在常綠闊葉林帶,樹木茂密,四季常青。南嶽的樹不僅多,而且有名。這裏有許多古樹名木、奇花異草。福嚴寺中有一棵據說受戒於南北朝時慧思禪師的銀杏樹,樹齡已達1400多年,樹身需三人合抱才能圍攏過來。藏經殿後有一棵白玉蘭,距今也有500多年的歷史了。此外,允春亭的搖錢樹,無礙林的“同根生”和“連理枝”等,也是非常罕見的。

在這一路上,不知你們是否注意到了沿途登山的那些頭戴皁巾、身穿黑衣、胸系紅兜的人?這就是南嶽香客。由於南嶽衡山佛道共榮,寺觀衆多,僧道輩出;因此吸引了許多宗教信徒前來進香朝拜,人們稱之爲“南嶽香客”。每年從農曆三月開始,香客們從湖南、江西、廣東、廣西和湖北等地陸續趕來,農曆八月後達到最高峯,每天都有一萬人次以上。他們懷着種。種美好的心願,不遠萬里趕來尋求精神上的慰藉,甚至以“燒餓香”或“燒拜香”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虔誠。所謂“燒餓香”,就是離開家以後就不吃任何食物,只靠飲水充飢,直到在衡山燒完香以後才進食:所謂“燒拜香”,就是手持香火,五步一跪,十步一拜,從山腳下一直,拜到祝融峯爲止。還有的香客喜歡邊拜邊唱,一路上旁若無人地唱着進香歌來朝拜,這種古老的佛子歌還引得一些音樂學院的師生趕來學習吶!絡繹不絕的香客給南嶽的經濟作出了巨大貢獻,正像當地人所說的:“南嶽人,不種田,趕屆八月吃三年。”但耐人尋味的是,南嶽本地人卻很少燒香,用他們的話說就是:“南嶽菩薩照遠不照近。”

湖南南嶽衡山導遊詞2

“此君軒”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王船山先生的出生地,現在的建築是根據古書記載重建的。軒內有王船山先生提筆凝思的雕塑。王船山生於古衡州府王衙坪,曾就讀於長沙嶽麓書院,中年參與反清復明,失敗後在衡山縣石船山下結廬隱居。他一生博學廣採,於天文、地理、曆法、數學等均有研究,尤擅經、史和文學。他著述頗豐,著有史學作品《永曆實錄》、哲學作品《周易外傳》、《張子正蒙法》、《黃書》、《思問錄》等,詩歌1645首及詞325首,後人將其合編爲《船山遺書》,共358卷,800餘萬字。王船山對清兵入關恨之入骨,發誓不仕。他每出家門,必穿高底鞋,打竹骨傘,寓意“不踏清廷地,不共清廷天”。在軒內,從護欄到窗櫺,從樓梯到壁畫,都以竹子爲裝飾,象徵着先生寧折不彎的高風亮節。在亭廊的牆上,還鐫刻有王船山文、蕭善卿書的“古衡州八景”:雁峯煙雨、石鼓江山、東洲桃浪、西湖荷花、朱陵仙洞、花葯春溪、嶽屏雪嶺、青草漁燈。

出了此君軒,上得臺階,便可以看到湘江了。衡陽是湘江和蒸水匯合之處,古時每到秋季,水勢消退,河灘上全是雪白的細沙,南來的大雁紛紛降落,這就是古代著名的“瀟湘八景”中的“平沙落雁”。不過由於歲月變遷,當年景緻早已無存,令後來者產生無限遐思。

南嶽衡山縱橫八百里,而其中風景最秀美、景點最集中的是位於衡陽市南嶽區的中心景區,面積約有85平方千米。

南嶽古鎮

經過南嶽衡山牌坊,向前一拐,便踏入了南嶽古鎮。古鎮的具體形成年代已不可考,但至少在唐代時,這裏就已經形成了非常興旺的香市。大家請看腳下這條青石路面,歷經千年歲月,已經被磨得光可鑑人,鞋跟踩在上面發出清脆的響聲,宛若禪鍾木魚,敲擊着每一位香客的魂魄!

南嶽古鎮的街道都是用麻石板鋪成,兩側是高矮一致的兩層挑樓,清一色的朱瓦白牆、高高挑起的飛檐和雕龍畫鳳的屋脊,全部保持着IS時的風貌,處處體現出南嶽古鎮的古樸之美。在這裏的攤鋪裏買一炷香,在茶樓上品一盞茶,感悟中國佛教的博大精深,回味傳統文化的悠遠意境,一定會受益匪淺的。古鎮的街道還有一奇,那就是兩側房屋下都有一條長廊,連成一線。這樣即使是在下雨天,也不用打傘悠然地漫步長街,真正實現了著名作家李健吾在《雨中登泰山》中所描寫的那種“有雨趣而無淋漓之苦”的情境。

古鎮雖小,但也五臟俱全,飯館、客棧、香肆、商店、佛堂,甚至是墨香猶存的書屋應有盡有。尤其是這裏的飯館,供應的都是本地特色菜餚,像鮮嫩美味的野生蘑菇、口感獨特的衡山豆腐和營養豐富的山中竹筍,無不令人垂涎三尺。到了衡山不嚐嚐當地的風味菜餚,就像去了西安不吃羊肉泡饃、去了天津不吃十八街花、去了重慶不吃火鍋—樣,總是有些美中不足!

走過了寫滿滄桑的青石板路,走過了印滿歷史的古棧民居,走過了盪滌心靈的佛堂香肆,大家的心中是否也點亮了一盞明燈呢?大家是否對南嶽又產生了一種異樣的情愫呢大家是否對人生又多了一份沉思呢?這就是古鎮真正的美之所在!

湖南南嶽衡山導遊詞3

你們好!歡迎大家來南嶽衡山做客!

衡山位於湖南省中南部,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首批國家4A級旅遊區和湖南省惟一的“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衡山風光秀美,人文薈萃,素有“五嶽獨秀”、“中華壽嶽”之稱。衡山有七十二峯,南起衡陽市城南迴雁峯,北抵長沙市區的嶽麓山,峯峯秀麗,峯峯神奇,逶迤八百里,氣勢雄渾,正如清代著名學者魏源在《衡嶽吟》中所形容的一樣“惟有南嶽獨如飛。”

南嶽衡山名稱的由來,自古就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法是盤古開天闢地,死後化爲山川林木,其頭化爲東嶽泰山,其足化爲西嶽華山,右臂化爲北嶽恆山,腹部化爲中嶽嵩山,左臂則化爲了南嶽衡山。另一種說法是中華始祖之一的炎帝神農氏追趕仙鳥,用神鞭將朱鳥打落變成了南嶽,現在衡山的山徽“朱鳥”便是由此得來。還有一種說法是古人根據天空星象來占卜人間禍福,正所謂“天則有星宿,地則有州城”。南嶽衡山所對應的是天上二十八宿之中的軫星之翼,“度應璣衡”,能夠像秤一樣衡量天地之重,所以叫做衡山。在軫星旁還有一顆“長沙星”,主管凡人壽數,而衡山古屬長沙,所以又有了“壽嶽”之稱。人們祝壽時常說的“壽比南山”中的“南山”,指的就是衡山。

南嶽衡山之所以能夠在全國衆多名山中脫穎而出,首先應歸功於它那旖旎多姿的風光、豐富多樣的物種和瑰麗無比的氣象。

南嶽號稱“五嶽獨秀”,以“秀”爲主要景觀特色。這裏羣巒疊翠,萬木爭榮,雲霧繚繞,溪泉丁冬,真是“五里不同景,十里兩重天”呀!衡山的風景美不勝收、數不勝數,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衡山四絕”藏經殿之秀,方廣寺之深,祝融峯之高和水簾洞之奇。

湖南南嶽衡山導遊詞4

衡山屬中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無霜期長,冰凍期短,具有夏涼冬寒、雨量充沛、霧多風大、氣溫垂直變化明顯等特點。良好的自然條件造就了衡山無山不樹、無處不綠的特色景觀。南嶽衡山共擁有600多科、1700多種樹木,風景林面積達30萬畝,原始次生林面積達5。7萬畝,森林覆蓋率高達80%以上,與之相伴的還有珍稀的野生動物錦雞、竹雞、大頭平胸龜、等,可以稱得上是一座天然的生物資源寶庫!

衡山自湘南盆地中拔地而起,突兀聳立,與周邊地區形成了鮮明的反差,也促成了許多美妙奇特的氣候景觀。衡山風景有“四海”之稱,即花海、林海、雲海和雪海。春觀花、夏看雲、秋望日、冬賞雪是衡山四季風光特色所在。在這其中,衡山的雲尤其值得一提。“衡山雲、黃山鬆”,自古就爲人們所津津樂道。衡山的雲一奇在四時變幻,春雲同被,夏雲如羽,秋雲像瀑,冬雲似墨;二奇在雲嘯,有時雨後,衡山的雲聚集起來,拔地升起,在半空中擴展成蘑菇狀,十分罕見;三奇在響雲,清晨或傍晚山風吹過鬆林,挾着層層雲塊向遊人撲來,其中隱隱帶有松濤之聲,令人膽戰心驚,但一到身邊便化作無數輕紗,飄然散去,使人頓覺心中鬱悶一掃而光,難怪古人曾長嘆“雲海蕩吾心胸”呀!

衡山之秀,外秀於林,內秀於文。南嶽是中華文化的寶庫,以“文明奧區”享譽天下。歷朝歷代的帝王天子、達官貴人來此祭拜的歷史記載屢見不鮮,而文人騷客、鴻儒巨學的來訪更是不計其數。他們立碑建祠、訪古探幽、吟詩作賦,給衡山留下了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也使衡山成爲湖湘文化名山。

如果說道教使衡山皎潔似月的話,佛教則令南嶽如日中天。南北朝時南朝梁天監年間,即公元502年到519年間,惠海和尚自北魏南下,講經於蓮花峯下,首建方廣寺,自此佛教傳人南嶽。以後希遁、海印大法師相繼來衡山傳教,至南朝陳光大元年即公元567年,慧思大和尚在衡山修建般若禪林,廣宣佛法,使佛教正式入主衡山。自陳到唐,由明及清,佛教在衡山得到廣泛發展,慧思、智覬創佛教天台宗,懷讓創禪宗南嶽系,希遷傳禪宗青原系,楚圓開黃龍宗,慧南開楊歧宗,承遠、法照傳淨土宗,惠開傳律宗等都發生在南嶽山上。尤其是佛教禪宗,在懷讓、希遷、馬祖、道悟、惟儼、天然等名僧的大力推動下,先後衍生出臨濟、曹洞、雲門、法眼、潙仰等五大宗派,流傳全國甚至朝鮮、日本等海外地區,蔚爲大觀,佛教史上稱爲“五葉一花”。

湖南南嶽衡山導遊詞5

回雁峯位於衡陽市區南部的湘江之濱,峯高96。8米。回雁峯雖然不高,但古時傳說“北雁南飛,至此歇翅停回”,因此自南北朝時期就成爲我國南北溫差線的分界點。回雁峯的名稱也是由此得來,衡陽市也因之被稱爲“雁城”。唐朝著名詩人王勃《滕王閣序》中的名句“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所說的就是這個典故。

一進回雁峯,首先看到的便是煙雨池。煙雨池原是回雁峯下的一座深潭,每逢天將下雨時,潭中水氣冉冉升起,如煙似霧,時隱時現,因而得名“煙雨池”。過去大雁南來時,到此便駐足停留,休養生息,待春回大地之時便啓程北返。後來煙雨池逐漸荒廢,20世紀80年代開闢回雁峯公園才得以恢復。

大家請看煙雨池畔的山石上,鐫刻着一些歷代名家的詩詞書法作品。正中間的巨石上刻着湘籍將軍唐天際的“回雁峯”三個大字。老將軍寫這三個字時已經是83歲高齡了,可字跡仍然蒼勁有力,足見功底之渾厚。旁邊還有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的“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和明朝衡陽詩人陳宗契在《詠南嶽》中的“青天七十二芙蓉,回雁南來第一峯”。

繞過煙雨池往右邊走,便是“上達牌坊”。牌坊原來是山上雁峯寺的入口山門,歷史十分悠久,可惜毀於戰亂。

經過上達牌坊,就登上了“望嶽臺”。在這裏極目遠眺,整個衡陽市城區勝景盡收眼底。西面,是抗戰時期衡陽保衛戰的戰場。嶽屏山往北看,湘江、蒸水、耒水三水匯流之處的珠暉塔、來雁塔遙相呼應;向東看,湘江中帆檣點點,百舸爭流。每逢九九重陽時節,總有不少衡陽人扶老攜幼,到此登高望遠,陶冶性情。

轉過身來,眼前這座金碧輝煌的廟宇便是千年古剎——雁峯寺。雁峯寺原名“乘雲禪寺”,始建幹南北朝時南朝梁天監十二年,即公元5l3年。隋代改寺名爲“雁峯寺”,唐朝改爲“山門寺”,明清之際又稱爲“壽佛殿”,20世紀80年代重修時正式定名爲“雁峯寺”,迄今已經有將近1500年的歷史了。過去,南來北往的僧人們都要來此朝拜,不少高僧禪師還在此開壇說法,點化世人。每年到此進香者絡繹不絕。直到今天,每年農曆正月初一的早晨,還有不少當地人趕來燒“頭炷香”吶!

在寺的正門上,懸掛着趙樸初所題寫的“雁峯寺”三字泥金橫匾,兩側的楹聯上寫着:“縱覽豁中懷,對晴天雁字、月夜鐘聲,好把俗塵滌去;登臨尋勝景,看檻外江山、池邊煙雨,都從梵宇收來。”

雁峯寺分爲前後兩進。前面的是觀音殿,供奉着觀音大士像,她手持淨瓶,法相端莊,旁邊有善財童子和龍女侍立,彷彿正要將幸福甘露灑向人間。